創投圈不懼“資本寒冬”,新一輪創投呈現五大熱點

創投圈不懼“資本寒冬”,新一輪創投呈現五大熱點

科技日報 王勝江

<strong>一、關於資本寒冬。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創投圈都在說資本寒冬,最近流傳一份創業公司死亡名單,這份名單似乎也證明資本寒冬的終結漫漫無期,整個行業被一種悲觀的氛圍籠罩。

7月底,一個創業新媒體——藍媒匯記者站創始人CEO韓輝來採訪我。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如何看待所謂的“資本寒冬”,並附上一篇關於2016創業公司死亡名單的文章。我仔細看了一下,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確實不少,有幾家還是國內創業的明星公司,融資都是數千萬元人民幣,國外的幾家明星公司甚至融資達到數億美元。

這是一個老話題,去年被提出來時我就反對。

我認為,對於腳踏實地的創業者來說,從來沒有寒冬一說。如果有,它只出現在每一個創業者心中,從你創業的第一天起,寒冬就在你的心裡。每一天都有公司在死亡,這是創業的必然規律,創業從來都是九死一生。

好項目從來不缺錢。從去年到今年,投資減少了嗎?顯然沒有。幾乎每天都有人拿著錢來眾創空間找項目,可見中國不缺錢,缺好項目。

之所以出現資本寒冬的錯覺,真相是:第一,去年上半年,投資機構出現泡沫,創業公司估值也出現泡沫,而現在僅僅是迴歸理性和正常,正好擠出泡沫;第二,投資人和創業者都過於悲觀,對於很多好項目不敢投。

經過兩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的洗禮,泡沫之後迴歸理性,創業環境越來越成熟了,投資人越來越成熟了,創業者越來越成熟了,同時,真正好的項目正在快速成長,越來越成熟。所以我認為,今天是收穫的季節,創投圈的秋天到了。

<strong>二、關於雙創。現在社會上有一些說法,把創新創業說成一種運動,對創新創業的這一代年輕人來說,如何認識這一波創業潮流?

去年以來,聽到很多說法,比如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說成一種運動,我認為這種認識是膚淺的也是幼稚的。

改革開放後,創新創業一直就存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一大批人投身創業,任正非、柳傳志正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現在成為中國企業家教父級的人物。現在,中國經濟要成為全球最大和最強的經濟體,必須經歷10—20年的創新創業過程。80後、90後的年輕人通過鍛鍊,會成為未來二十年中的主導者。

當然,創業未必人人都會成功,也未必次次都會成功,現在的年輕人經過創新創業大潮洗禮後,一定會成為未來經濟的頂樑柱。

<strong>三、關於投資人和創業者誰是主角。在現實社會中,投資人、投資機構是創投界的主角,經常受到社會、媒體和創業者的熱捧和追逐,但我認為創業者應該是主角。

我經常對我們團隊說,一定要對每一個創客保持敬畏之心,永遠不要嘲笑一個創業者,無論他的項目有多小。每一個創業者都很偉大,創業需要巨大的勇氣才能堅持下來,真正具有創業氣質的人是非常少的。

我認為,創投圈最基本的邏輯是——創客才是這個群體的中心,一個優秀的創客,一定經受過各種考驗,具備某方面突出的特質和足夠的胸懷。而一個優秀的投資人,一定是在千百次的失敗中成長起來的,閱人無數,對創業和創業者保持敬畏,能夠幫助、完善、引導創業者和他(她)的創業項目。

<strong>四、關於獨角獸。“獨角獸”是一個很好的融資噱頭。當前有些人對創業的認識存在很大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創業者只要創業,起步就應該拿投資。有些創業者喜歡瞻前顧後,總是希望融到第一筆錢再“下水”,特別要提醒創業者:創業是自己的事,沒投資人也得創業,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

我在和創業者的交流中發現,不少創始人都希望自己的公司快速融資,迅速成長為某一領域的獨角獸,創投、媒體們也熱衷於製作各種版本的獨角獸排行榜,甚至有機構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四天,地球上就出現一家獨角獸。在中國,似乎做成一家獨角獸公司逐漸成為很多創業者畢生追求的夢想和執念。

最令我痛心的是在我參加的一些互聯網會議上,有些急功近利的資本不斷鼓吹,未來幾年內,中國將誕生大量獨角獸公司,彷彿是在暗示創業者,沒有獨角獸的願景,你別指望著能從我這拿到投資。

這些急躁的投資人,讓不少創業者產生了“心魔”。沒有快速融資成為獨角獸的“心魔”,自然不會害怕資本的冬天,正如《心經》所云: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strong>五、關於風口。創投界以前有一句很有名的話,“站在風口的豬都可以飛起來”。其實機會一直都在,真正幹事業的人,並不會去等風起或者是隨風落。

的確,未來中國的發展會轉向製造業的創新升級,從“+互聯網”到“互聯網+”,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發展,這一場互聯網技術革命的顛覆之路即將結束,很可能下一個是萬物互聯,再到人工智能,整個社會被一輪一輪的技術浪潮所侵襲。但問題是大部分人都是後知後覺的,或者說是看到“風口”了,才想著去找翅膀。

風口是一種充滿投機思維的方式,如果大家都想找捷徑而不是腳踏實地,那是很危險的。所以當創業者問我下一個風口是什麼的時候,我只能告訴他們我不知道下一個風口是什麼,也許風口根本就不曾存在,豬不應該飛在天上,應該在地上快跑。

一旦某個領域出現風口一說的時候,其實是這個領域出現泡沫的時候。如果不是鑽研如何做出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總是自作聰明的想跟風借力,O2O熱就做O2O,互聯網金融熱就跑去做互聯網金融,根本不管自己是什麼專業和背景,就想做“風口上的豬”,勢必飛得越高,摔得越慘。

另外,風口也有可能成為資本退出時造勢的煙霧彈。我認識一個非常有名的投資人,我看到每當他在到處演講某某風口的時候,往往是他投的項目進行下一輪融資或者是退出的時刻。所以,我忠告每一個創業者,當全世界都在談論某一個風口的時候,事實上這個風口早就過去了。而我看到很多踏踏實實專注於某一領域,深耕於自己創業項目的人,在堅持一段時期之後,自己就成了風口,這些項目才是資本追逐的好項目。(作者系洪泰創新空間創始人CE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