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則民|遊戲中的“堅守崗位”

遊戲是滿足兒童意願的過程,然而在現實中,孩子真正的“自發”“自主”和“自由”鮮少看見,因為教師佈下的各種“無形羈絆”正約束著兒童遊戲的開展。 

徐則民|遊戲中的“堅守崗位”

徐則民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上海托幼》相約名師專欄作者

有一天,我走進一所幼兒園的小班,教室裡的孩子們正在做遊戲。四個小醫生安靜地坐在醫院裡,各自守著一個“崗位”,分別承擔著<strong>掛號、看病、打針、配藥的工作。

好久都沒有一個病人前來就診,小醫生們無精打采地等著。我被其中一個小男孩吸引,只見他直直地盯著地板,任由兩條濃濃的、長長的鼻涕掛下來。我忍不住走上前,一邊用餐巾紙幫他擦鼻涕,一邊“討好”他:“寶貝,你去玩吧,我幫你守著,等會兒要是有人來看病,我叫你回來,好嗎?”<strong>我的本意很簡單,希望“解放”孩子,減少他的消極等待。然而,我的好心並未被接受,他竟然用堅決的語氣對我說:“不可以的,我要堅守崗位!”

當“堅守崗位”四個字從一個小班男孩的嘴裡說出時,我的心裡怎麼也高興不起來,這可是一個入園才三個月的孩子啊!我確定,這樣的教育不會來自家庭,我也相信教師如此教育的本意是希望維護遊戲秩序和培養幼兒的責任心。但是,當在“一張白紙”上畫下這麼一筆後,我們的內心難道就沒有一絲遺憾和憂慮嗎?

這時,小男孩的老師熱情地上前詢問:“小醫生,今天有人來看病嗎?”四個小醫生連連搖頭(其實,不用問就能看出此時的小醫院裡根本沒有病人)。“想一想哦,有沒有辦法讓人來看病呢?”教師撂下一個慣用的“啟發”轉身離去。

四個孩子面面相覷。終於,流鼻涕的小男孩說道:“我有辦法了,叫娃娃家的人來看病!”說完便扯開喉嚨對著教室那頭的娃娃家大喊:“來看病呀,醫院開張啦!”受小男孩的啟發,“配藥醫生”也踴躍加入,臨了還狠狠地加了一句:“歡迎看病啊,打一針送一針哦!”

如此“廣告”實在讓我哭笑不得。我想我不應該責怪孩子,兒童的認知水平決定了他們常常會“製造”出與成人的約定俗成不合拍的情節。我認為,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思考的是:<strong>出現這一狀況的癥結到底在哪裡?是錯在兒童認知的偏差,還是教師所建立的那些“遊戲規則”?

其實,在遊戲中“堅守崗位”的現象還有很多。理髮店、小吃店、銀行、美容院、超市等每一個地方都需要對應的角色,而一旦缺少顧客,很多主題活動就陷入等待狀態。若此時教師一味地強調“堅守崗位”,絕大多數幼兒在遊戲時間就只能在各自的崗位上自娛自樂了。

很多次,我會回憶起童年時的弄堂遊戲。我們會根據人數來商定玩什麼遊戲;玩著玩著,覺得不好玩了,我們就協商著“翻篇”。那時候沒有成人指導,都是孩子說了算。如今,有了成人陪伴的遊戲卻失去了應有的味道。滿腔熱情地來做遊戲的孩子往往需要“撞大運”,因為他們無法確定遊戲中是否會有同伴與他互動。或許很幸運,今天的遊戲高潮迭起,也或許很不順,面對一個自始至終冷清的場面。<strong>甚至他可能還不能決定自己是否可以關店或者選擇離開,因為一旦進入主題活動,他就要完成教師的期許,堅持不懈直至遊戲結束。他被“圈住”後好像也只能靠做廣告、畫廣告紙、招攬顧客、打折促銷等方式讓自己看上去“有事可做”。

我很喜歡看南西幼兒園的鄭弘老師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她常常會這樣告訴孩子:遊戲,就是要想著法子讓自己玩得高興!<strong>遊戲時間並不長,所以你們千萬不要傻等哦!有人來的時候,想想你應該做什麼;沒人來的時候,你更要想想可以幹些什麼……她的孩子們積累了很多經驗來應對遊戲中出現的各種情況,時不時地會還她一個精彩紛呈的遊戲過程。

對此,我無限感慨:是便於管理進而規定孩子“不許離開”,以此期許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還是教會孩子根據不同的狀態來學習安排自己的時間?不同教育行為體現的是教師不同的遊戲觀和兒童發展觀。這值得我們深思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