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之戰:決定宋遼政治走向的野戰對抗

在中國戰爭史上宋,遼兩個龐大帝國在幾十年殘酷戰爭中發生過多次主力重兵集團之間的強烈野戰對抗。鹹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002年發生的望都之戰是宋遼澶淵戰役簽訂和約前的最後一次主力兵團野戰對抗,這場戰爭對宋遼政治,戰爭的取向,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望都之戰:決定宋遼政治走向的野戰對抗

望都之戰背景:

應該說在徐河之戰耶律休哥被重創後河北的戰況較為平靜。但宋太宗死後,遼國針對宋朝政局變化,再次發動了迅猛的攻勢,宋遼戰事再度升級,雙方互有勝負,鹹平三年遼軍大敗宋軍俘獲高陽關都部署康保裔獲得了一場大勝,但隨即又在莫州中了範廷召埋伏死傷萬人,鹹平四年遼軍入侵威虜軍,因為連日大雨,遼軍用皮製作的弓弦溼滑不堪使用,又中了宋軍埋伏,被斬首2萬級十五名高級官員陣亡或被俘! 對此遼軍當然不甘心失敗,在休整了一年後鹹平六年四年遼軍再度發難,越過邊境,殺向宋朝軍事要塞望都。

遼軍指揮官是阻卜都詳穩南京統軍使蕭達凜和南府宰相耶律奴瓜。宋方指揮人員主帥是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兼定州都部署王超,副手有定州副都部署王繼忠,鎮州都部署桑贊,副部署李福。

望都系定州緩衝屏障,對此王超主張全力解望都之圍,而吳廷祚之子吳元扆主張全力防守唐河定州防線,放棄望都。王超否決了吳元扆的建議,決定帶領主力北上。王超意圖是集中,鎮,定的唐河大陣加上高陽關的兵力,組建一個壓倒性的十多萬人的軍團。但宋軍鎮,定唐河大陣戰前一直未得到加強,反有所削弱原駐紮河北的廣銳騎兵軍團三十個指揮兵力因為要節省河北的補給壓力已經被調往河東戰區,實際部署在鎮,定十個軍州兵力構成的唐河大陣不足六萬。更出乎王超意料的是大軍開動後,高陽關行營的周瑩拒絕聽從,聲稱自己直屬中央!長編記載“王超兼總北面三路兵(鎮,定,高陽關),諸將皆受節度。瑩獨貽超書,言本路甲馬,非詔旨不可興發”這樣一來高陽關十一個軍州的兵力只是開到了寧邊軍未能參戰!宋軍只能以鎮,定兩路人馬不足六萬之師北上!而遼軍兵力主力精銳針對南線的約有 “餘九萬三千九百五十,即時南侵之兵也”用於河北即使佔三分之二也可有六萬多,如果再加上遼國的漢軍等一些雜牌輔助部隊,兵力可以說此戰超過宋軍。王超在戰後的奏章中也聲稱“眾寡不敵”,應該並非完全是為了推脫責任!可以確定的是宋遼雙方此戰軍動員了強大 的主力兵團。鹹平六年四月望都之戰爆發!

望都之戰:決定宋遼政治走向的野戰對抗

宋軍的陣型,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據我推斷,很可能為四門斗底陣。理由如下1.宋朝鹹平景德年間,四門斗底陣系一個宋朝常用陣型武經總要記載“本朝常陣制:

大陣:大陣,即中軍陣也。佈陣之法,大約指畫分明,進退有節,審地勢,設陣形。或排長陣(常山地陣也),或排方陣(今號四門斗底陣)。2.望都系一個平原,利於騎兵奔突,以王超持重的性格方陣穩步推進可能性最大。3.王超對於方陣有很大的研究長編五十卷記載“上問超計策,超上二圖,其一置資糧在軍中,布兵周防,賊無以炒略,其一遇偌幢潿秸螅笮危湟恢米柿贛誥猓至杏偽志一螅糝羷t易聚而併力。圖頗採李靖輜重法”4.按照宋軍條例只有以下情況可以不採取以上陣法:“如偏師出征,或行隘陝之地,則隨形佈陣,不可限以常法”。

而王超採取的陣型可能其所上二圖的第二種類型,沒有將輜重置於 中央,筆者認為,之所以才這樣佈陣是為了更快行軍,以援救望都。也就是說王超採取的是個偏重進攻的方陣。

而方陣步騎混合,常常調動上出現問題,長編評價:以大陣步騎相半,敵諜知王師不敢擅離本處,多盡力偏攻一面,既眾寡不敵,罕能成功!當然這個陣應該說還是非常堅實的。

宋軍顯然行動遲緩,在遭遇前,遼軍已經攻克瞭望都,佔得了先機!但此刻宋軍鐵甲兵團由於強大的慣性已經不可能停止了,四月丙子在望都南六里雙方先頭部隊遭遇。宋軍先頭部隊由一支一千五百人的步兵組成,雙方展開激戰,遼軍被迎頭痛擊損失不小!次日中午剛過,宋遼雙方的大陣猶如兩列迎面疾馳的列車狠狠地撞在了一起!一場天昏地暗的血腥鏖戰開始了。宋軍大將張旻奮勇殺敵,身被數創仍堅持作戰,陣斬一名遼軍的將領。宋軍士氣大振,王繼忠,田敏諸將也奮不顧身,以報皇恩!遼軍死傷慘重被“殺戮甚多”,激戰持續了將近10個小時,相當於現在的下午一點一直打到晚上十點到十一點。宋軍戰果豐碩在沒有獲得戰場清掃權的形勢下就斬首2千餘級,遼軍鑑於傷亡太大略微後撤。

次日天明,遼軍再次展開攻勢,蕭達凜改變戰術,全軍集中力量攻打宋軍大陣王繼忠負責的東偏。這個戰術效果顯著宋軍形勢逐漸被動,但宋遼雙方依然相持不下,戰鬥異常激烈。此時蕭達凜又命令耶律奴瓜包抄焚燒宋軍後方薄弱的輜重,並且切斷宋軍補給線!這一招對宋軍可謂致命打擊,宋軍補給線和輜重被焚絕。宋軍大將王繼忠連忙帶領輕騎兵(很可能是無地分馬,無地分馬,輕銳之兵也……備緩急驅使。其戰隊多少,臨時分置,無定數。)連忙趕往察看,但王繼忠卻身穿官服,被契丹人發現,於是大軍殺了上來,鎮州副部署李福,拱聖軍指揮使王升(指揮使相當於現在營長一級,但拱聖軍屬殿前司管轄的殿直,也就是近衛軍系統)見勢不妙率先逃跑,丟下王繼忠被契丹軍包圍,宋史記載“圍數十重,士皆重創,殊死戰,且戰且行,旁西山而北”,王繼忠選擇了和大陣反方向突圍向威虜軍撤退,但到了白城實在無法再支持了,終於被擒拿。遼軍在短短數年內繼俘獲康保裔後再次俘獲戰區司令一級的高級軍事將領!

宋軍由於連續惡戰,傷亡很大,加上補給被切斷,士兵又累又渴,遼軍逐漸形成對宋軍包圍夾擊之勢。而宋軍原來的意圖是援救望都,而望都早就陷落,繼續在平原和遼軍對抗在王超看來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在王繼忠被俘後,王超和桑贊失去了繼續作戰的勇氣,開始撤離。不過宋軍大陣仍然嚴肅,遼軍只是一路尾隨小心的追擊,戰役並沒有出現一方崩潰的場面。而此刻宋朝的高陽關部隊已經行動來到了寧邊軍(博陽),河東的廣銳軍團30個指揮一萬五千名騎兵在並、代副都部署張進,以及韓崇訓帶領下馳援定州,而吳元扆帶領的後備隊也早就控制了唐河橋,宋軍在唐河迅速再次組織防禦,“陣兵甚盛”。遼軍可能和宋軍在唐河進行了一些小的接觸,但沒有大戰,此刻的遼軍也是強弩之末,遂北返,同時炒掠各州郡。其間又一場激戰爆發了。當時遼軍派出一支強悍的騎兵隊伍東行攻擊威虜軍,宋軍威虜軍守將魏能迎戰,而宋軍李繼宣部原駐紮在徐河防線,聽說威虜軍受攻,也來增援,但第一勇將李繼宣聽聞望都戰敗竟然也出現了少有的怯戰,全軍行動遲緩。魏能沒有等到援兵,但這位被譽為“銅梁門”(楊延昭被譽為“鐵遂城”)的勇士毫無懼色,派遣魏正和劉知訓小路包抄,然後自己迎頭痛擊,遼軍大敗死傷慘重,宋軍獲器甲一十八萬之多!契丹人炒掠不到多少好處,便全軍撤退,望都之戰以遼軍勝利宣告結束!王超戰後上表給真宗對高陽關周瑩表達了不滿,但真宗卻是不了了之。不過王繼忠是真宗密友,真宗對此非常惱火,派了性格剛烈,鐵面無私的劉承圭和相對溫和的李允則全面調查此戰,鎮州副部署李福,指揮使王升,這兩位仕途上的希望之星被流放!望都之敗。對宋廷震動極大,老將李繼隆一再請纓要求重新出山,宋軍對河北防務重新作了部署,增加了兵力。對陣亡將士厚加撫卹!終於穩定了局面!

望都之戰:決定宋遼政治走向的野戰對抗

望都之戰略評:史家對望都之戰大多詬病王超,曰其“臨陣寡謀,拙於戰鬥”應該說這個評價還是中肯的,但望都之戰把責任何原因簡單的歸結王超卻是不嚴肅的!應該說王繼忠被俘並不完全是王超不加援手之故,筆者以為不少人誤解了戰鬥過程,認為是王繼忠向前作戰,王超逃跑,導致王繼忠被俘!但事實並非如此,王繼忠應該和王超同列一個大陣,並沒有分開,不過是王繼忠位列大陣東面,作為高級指揮官王繼忠不可能向前遠離大陣。宋軍大陣也沒被擊潰,王超何必扔下王繼忠逃跑!事實是王繼忠因為宋軍糧道被切斷,所以帶著少量輕騎兵前去救援和偵查,但匆忙之間突然遇上了遼軍的重兵集團,遼史這樣記載的:“宋遣繼忠屯定之望都,以輕騎覘我軍,遇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等,獲之。 ”覘,窺也,也就是說在遼軍眼裡王繼忠是在進行偵察活動,並非要戰鬥,帶的也是輕騎兵。而王繼忠被包圍後選擇了遠離大陣方向的突圍,這對於筋疲力盡的宋軍是很難再派出大量軍隊救援的!筆者認為不加援手可能只是指遼軍攻打王繼忠東陣的時候,這其中的原因和陣型的王超個性有關。但即使這樣沒有任何資料說明了東陣被攻破。王超在王繼忠被俘獲上應該沒有很多的責任!

望都之戰雙方損失度極為慘重,遼方被斬首至少2千餘級,而這個數字是在沒有戰場清掃權情況下獲得的,一般來說殺敵數要高於斬首數字,比如狄青平定農智高的決戰宋史記載的斬首5千級中3千級是對方檢查敵方營寨後獲得的,實際戰鬥中獲得的可能千級也不到。猶如三都谷之戰宋軍斬首數千級,戰後清掃戰場獲得死屍萬人,廉良口大捷戰鬥中不過獲得五百級,戰後清掃統計才達兩千級。因此推斷望都城南之戰契丹人至少損失應該在五千到六千,而攻佔望都和威虜軍之戰傷亡也不會小,如果加上被俘獲,遼軍整個望都戰役損失應在萬人左右。當然宋朝損失更多,宋史記載的馮拯的評論描述道:“將臣陷歿幾盡,超等僅以身免”。遼史耶律瓜奴傳記載:“俘殺甚僸”王超在給朝廷的奏摺中也承認:“人馬渴乏,將士被重創”,可見損失應該大於遼軍,但考慮到宋大陣未被擊破,戰況也沒出現一邊倒的態勢,宋方不過是糧道焚絕而退兵,敗後遼軍亦不大膽乘勝掩殺,宋方損失應該不會多出很多,筆者估計大約在萬人以上,如果加上望都城留守部隊全軍覆沒,以及威虜軍陣亡人員宋方總損失應該在一萬五千左右,要大於遼方!因此就戰況雖然遼方是獲勝的,但實質宋遼是兩敗俱傷。

宋方失敗主要原因小編認為主要是兵力不足,克勞塞韋茨認為:“數量上的優勢是決定一次戰鬥結果的最重要因素”,“必須在決定的地點把儘可能多的軍隊投入戰鬥”宋朝指揮混亂,王超作為三路都部署有權調動高陽關行營的部隊,真宗也早已允許“便宜行事”,但事實周瑩卻拒絕了,戰後對於周瑩違抗命令的舉動真宗不過是採取了不了了之!而戰前低估了遼軍的軍事行動烈度,把一萬五千名騎兵調往河東,嚴重削弱了河北的軍事力量!這樣原本可以組建一個十多萬人的方陣只剩下了不到六萬,也正是兵力的缺乏使得王超很難在調動大批人馬保護輜重,糧道,甚至營救王繼忠!第二王超高估了宋軍的戰鬥力,應該說隨著新一代武將的成長,十多年的恢復,宋軍,戰鬥力,士氣基本恢復到了雍熙北伐前,並且組建了宋朝歷史上強大的騎兵軍團,(真宗時期宋朝馬是最多的,到了停戰後數年,宋官方馬總量達到了20萬,這還不包括私馬)但在威虜軍大捷後和保州衝突戰的失利後強大的宋朝前陣騎兵部隊正在休整,基本沒有參加這次主力會戰,加劇了宋軍騎兵的劣勢,宋軍望都戰役完全由步兵打前鋒就是明證。加之氣候不像威虜軍一戰對宋軍有利,宋朝失敗也就在意料之中了,第三望都地勢平坦,利於遼軍騎兵包抄,王超原本背靠唐河可免去騎兵包抄之苦,可以逼迫遼軍騎兵正面攻擊方陣,而騎兵正面攻擊方陣是對騎兵極為不利的。而王超盲目北上迎戰又沒及時趕在望都陷落前到達,結果後路被包抄!終致使失敗。

望都之戰:決定宋遼政治走向的野戰對抗

望都之戰可稱得鹹平年間最大的一次野戰,雙方均動員了主力兵團且打得極為頑強,遼方的蕭達凜表現出了高出王超一籌的指揮藝術,而王超指揮顯得較為遜色,但也並非很多人描述的愚蠢膽小,基本上還是中規中矩,及時的撤退,撤退時的陣型不亂,第一天的戰鬥指揮也表現出了相當的指揮能力。而宋軍表現頑強亦給遼軍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後澶淵戰役遼軍就避開了唐河大陣,多少也於此有關!望都之戰雙方均沒討到多少便宜,遼軍不過是多拿住了個王繼忠。此戰表明雙方實際勢均力敵,雙方誰都無法贏得最後勝利,他們唯一的選擇只能是贏得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