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滅薛延陀之戰: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九月,真珠可汗派遣他的叔父入唐,獻上三千匹良馬、三萬八千張貂皮和一面稀有的瑪瑙鏡,請求與唐王朝和親。李世民徵求大臣們的意見:“是要以武力征服薛延陀,還是要與之和親?”房玄齡說:“中國新定,兵兇戰危,還是和親比較有利。”李世民遂同意與薛延陀和親。

隨後,李世民遣使赴薛延陀,答應將大唐的新興公主許配給真珠可汗,但是有一個條件,薛延陀必須釋放一個人——契毖何力。

這個曾經在吐谷渾戰爭中千里追擊伏允可汗、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的勇將,怎麼會落到真珠可汗手裡呢?

唐滅薛延陀之戰: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契毖何力是鐵勒族契苾部落的人,東突厥敗亡後,與母親、弟弟率千餘部眾歸降唐朝,任左領軍將軍,在大唐征服吐谷渾和高昌的戰爭中屢建戰功,深受唐太宗李世民賞識。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年初,被安置在涼州的契苾部落有異動跡象,李世民遂命契毖何力前往涼州探望他母親和弟弟,同時安撫其部落。

沒想到契毖何力抵達涼州後,契苾部落已經決定叛逃薛延陀,而且他的母親和弟弟(時任賀蘭都督)早已先行離開涼州,逃到了薛延陀。何力大為震驚:“主上對我們恩重如山,為何突然反叛?”族人要挾說:“老夫人和都督都已經走了,你怎麼能不走?”何力堅決不從,說:“我弟弟孝順母親,我忠於君王,絕不跟你們走。”

族人一聽,不由分說就把他綁了,強行押往薛延陀。

到達真珠可汗大帳前的時候,桀驁不馴的契毖何力突然拔出佩刀,向東高呼:“大唐烈士豈能在此賊帳之中受辱?我之忠心,天地日月可鑑!”說完一刀割下自己的左耳,以表誓死不降之心。真珠可汗勃然大怒,準備把他砍了,後來可汗夫人勸解,真珠可汗才悻悻作罷,把契毖何力關了起來。

契苾部落叛逃,朝野譁然,群臣紛紛傳言是契毖何力帶的頭。李世民說:“這絕對不是何力的主意。”有人陰陽怪氣地說:“蠻夷就是蠻夷,臭氣相投,契毖何力到了薛延陀,豈不是如魚得水了!”

李世民臉色一沉:“大謬不然!何力忠肝義膽,心如鐵石,必不叛我!”

薛延陀的和親使者來到長安後,李世民詳細詢問了契毖何力的情況,聽到他自割左耳一事,李世民不禁泣下,對左右說:“聽見了吧?何力是你們所想象的那樣嗎?”

隨後,李世民便以和親為條件,命薛延陀放回了契毖何力。為了表彰他的堅貞和忠義,李世民將他提拔為右驍衛大將軍。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六月,按照預定的和親協議,薛延陀遣使入唐,向唐太宗呈上了和親的聘禮目錄:馬五萬匹,牛和駱駝各一萬頭,羊十萬頭。

這份聘禮絕對夠厚重,如果不出現什麼意外的話,薛延陀與大唐的和親就算成了。

可意外還是出現了。

因為有人堅決反對此次和親。

他就是契毖何力。

薛延陀暗中策反契苾部落一事,讓李世民頗有幾分不悅。所以他實際上對這門親事也已心生悔意,只是天子金口玉言,實在不好輕易反悔。李世民有些為難地說:“我既然已經答應了,身為天子,豈可食言?”

契毖何力反正是鐵定了心要攪黃這門婚事,所以早就想好了對策:“臣不是讓陛下一口回絕,而是故意遷延,命夷男親自到大唐迎親,就算不來長安,起碼也要到靈州(今寧夏寧武市)。夷男必定不敢來,到時就名正言順地把這門親事推掉。夷男生性剛愎暴戾,大唐一旦不與其和親,其號召力自然減弱,部眾必懷二心。而且臣斗膽估計,夷男已經年老,也沒有幾年好活了,只要他一死,兩個兒子爭位,其國必亂,到時候陛下便可坐而制之!”

李世民一想,有道理,於是依計而行。

可是,出乎李世民和契毖何力意料的是——乙失夷男居然來了。

他不顧大臣們的強烈反對,毅然帶上他的聘禮——幾十萬頭牲畜,一路浩浩蕩蕩直奔靈州而來。

這回,他也是鐵定了心要把唐朝公主娶到手。

眼看契毖何力的計策失靈,李世民也有點頭大,沒想到乙失夷男這老匹夫這麼有勇氣。如果他如期抵達靈州,李世民也只能硬著頭皮把公主嫁了。

然而,誰也沒想到,乙失夷男的運氣實在是太背了。由於薛延陀距靈州有數千裡之遙,所經之地又多為沙漠戈壁,所以儘管他一路緊趕慢趕,恨不得插上一雙翅膀,可趕到靈州的時候,還是錯過了約定的時間,而且更慘的是——他的幾十萬頭牲畜因為缺乏草料而餓死了將近一半。

李世民總算找到了藉口,於是忙不迭地下詔拒絕了這樁婚事。

乙失夷男也只好自認倒黴,帶著一肚子委屈和怨氣打道回府。

堂堂天可汗居然食言悔婚?

此事頓時在朝中激起軒然大波。

時任諫議大夫的褚遂良立即上疏表示強烈反對。他認為,天子既然已經許婚,就不應“一朝生進退之意,有改悔之心”,此舉實在是“所顧甚少,所失殊多”,其不

良後果就是“彼國蓄見欺之怒,此民懷負約之慚”,而“嫌隙既生,必構邊患”!他最後說:“陛下君臨天下十七載,以仁恩結庶類,以信義撫戎夷,天下莫不欣然,可惜的是為何不能有始有終呢?更何況漠北的夷狄部落數不勝數,中國豈能盡而誅之?臣以為,應當懷之以德,使為惡者在夷不在華,失信者在彼不在此!”

此外,群臣也紛紛表示:“國家既許其婚,受其聘幣,不可失信戎狄,更生邊患。”(《資治通鑑》卷一九七)

可在李世民看來,這些看法通通是書生之見、迂闊之談。為此,他很不客氣地給群臣上了一堂“國際政治”課。

“諸卿只知古代而不知當今形勢。漢初匈奴強、中國弱,所以採用和親政策,這在當時是正確的。可如今中國強大,戎狄弱小,以我步兵一千,可擊破胡騎數萬。薛延陀之所以向我們匍匐叩首,不敢驕慢,只不過是想借中國之勢威服周邊部落罷了。倘若同羅、僕骨、回紇等十幾個部落聯手進攻,薛延陀必定破滅。這些部落之所以不敢發動,是因為真珠可汗是中國冊封的。如今再把公主嫁過去,乙失夷男自恃為大唐之婿,其他部落誰敢不服?戎狄人面獸心,一旦微不得意,必然反咬一口,成為大唐的禍害。如今我拒絕和親,其他部落知道他被大唐拋棄,用不了多少時日,就會把他的汗國瓜分一空。諸卿走著瞧!”

唐滅薛延陀之戰: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這次和親失敗讓乙失夷男頓感顏面掃地。

沒想到自己一張熱臉居然貼到了唐朝的冷屁股上,乙失夷男又羞又惱,一腔憤怒無從發洩,只好找東突厥出氣。當然,他不敢再像上次那樣興師動眾了,而是不斷派出小股部隊對東突厥進行騷擾。

阿史那思摩本來就不想當這個可汗,如今面對薛延陀的騷擾更是束手無策,只好上疏太宗,要求南渡黃河,遷往河套地區。

李世民知道阿史那思摩鎮不住他的手下,只好同意。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二月,光桿司令阿史那思摩灰溜溜地回到了長安。李世民給了他一個右武衛將軍的職務,以示安慰。

至此,由唐帝國一意扶持、大力重建的東突厥汗國再度宣告解體。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不顧文武百官的極力反對,御駕親征高麗,乙失夷男馬上遣使入唐,表面上說是來朝貢,實則是來刺探虛實。李世民很清楚夷男在想什麼,對他的使者說:“回去告訴你們可汗,如今我父子東征高麗,要是他覺得有能力乘虛而入的話,叫他趕快來!”

乙失夷男一聽天可汗這話味道不對,趕緊再次遣使到長安謝罪,還說要出兵幫助唐朝打高麗。李世民一擺手:出兵就免了,叫你們可汗自重就行。

唐軍開始攻打高麗後,高麗執政官泉蓋蘇文派人遊說薛延陀,讓他們南下進攻長安,並以厚禮相誘。乙失夷男鑑於諾真水的慘敗,又想起李世民的警告,最後還是拒絕了高麗的遊說。

這一年九月,乙失夷男病卒。他一死,薛延陀的災難就來了。

因為一切就像契毖何力當初預測的那樣,他的兩個兒子果然為了爭奪汗位大打出手,結果嫡出的小兒子殺了庶出的長子,自立為多彌可汗。

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多彌可汗顯然就是這麼一隻牛犢。他上臺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兵攻打唐朝。乙失夷男苦心孤詣維持了好些年的和平局面,就這麼被他兒子一朝打破了。

而薛延陀的末日也隨之降臨。

多彌可汗自以為唐帝國正對高麗用兵,所以有機可乘。可他錯了,李世民早在出徵高麗之前,就已命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率部駐紮在夏州(今陝西靖邊縣北白城子)的北面,專門防備薛延陀。現在聽說薛延陀來犯,李世民又命左武候中郎將田仁會率部馳援。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年底,多彌可汗親率大軍入侵河套地區。執失思力故意以老弱殘兵誘敵深入,然後在夏州境內與田仁會部左右夾擊,大敗薛延陀軍,並且一直向北追擊了六百餘里,直到將其打回漠北,才班師凱旋。

第一次出兵就狼狽而回,年輕氣盛的多彌可汗大為不甘,沒幾天就再度集結大軍捲土重來。此時李世民已從高麗退兵,聞訊立即派遣李道宗鎮朔州,薛萬徹、阿史那·社爾鎮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宋君明鎮靈州,執失思力鎮夏州。

多彌可汗沒想到唐軍的反應速度如此之快,見對手已經嚴陣以待,不敢貿然進攻,可又不甘心退兵,於是就在夏州北面與唐軍對峙。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春,唐軍經過一個冬天的休整之後,開始對薛延陀軍發起猛烈進攻,再次將其擊破,俘虜了兩千餘人。

經過這麼多次打擊,多彌可汗總算領教了唐軍的厲害,當即丟下他的大軍,輕騎逃遁。

看見這個年輕的可汗如此不堪一擊,並且如此貪生怕死,薛延陀國內頓時人心思變,轄下的各個部族開始蠢蠢欲動。

多彌可汗為了穩定政局,於是大力清除前朝舊臣,培植個人勢力。可在這個節骨眼上,他這麼做無異於加速自己的滅亡。薛延陀朝野更是人心惶惶,回紇酋長隨即聯合僕骨、同羅等部落一起發動兵變。多彌可汗又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薛延陀頓時陷入空前的混亂狀態。

一切就跟當年的東突厥一樣,薛延陀亡國的徵兆已經徹底顯露。

貞觀二十年六月,天可汗果斷地出手了。

唐滅薛延陀之戰: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李世民任命江夏王李道宗、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等人數路並進,大舉北伐;同時又徵調薛延陀東邊的烏羅護、靺鞨兩部落,命他們出其不意,從東面攻入薛延陀。

在如此泰山壓頂般的致命打擊面前,多彌可汗又豈是唐軍的對手。少數仍然忠於他的軍隊稍微抵抗之後便紛紛潰散,薛延陀舉國震恐。

多彌可汗迅速喪失了對局勢的掌控,隨即帶著數千騎兵準備投奔其他部落,卻在半道上被回紇騎兵截住。多彌的腦袋很快就被砍了下來,其領地被回紇部落全部佔據,宗族也被屠殺殆盡。

多彌一死,薛延陀各部落一邊大打出手,互相攻擊,一邊爭先恐後地遣使歸唐。多彌可汗的舊部尚有七萬餘人,共推真珠可汗的侄子咄摩支為首領,隨後自動削除可汗之號,並遣使奉表向唐朝稱臣,請求回到其舊地鬱督軍山之北。

此次北伐,唐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征服了薛延陀,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置咄摩支這支殘餘的薛延陀勢力。

李世民針對這個問題舉行了廷議。廷議的結果,群臣普遍認為:假如保留咄摩支這個勢力,恐怕日後又會坐大,遺患無窮。與此同時,原來臣屬於薛延陀的鐵勒九部聽說咄摩支又要回鬱督軍山,無不擔心其死灰復燃,也是極力反對。

在此情況下,李世民當然沒有理由再留著這條尾巴了。他隨即派遣李世勣前往漠北,會同鐵勒九部一起解決這個問題。李世勣臨行前,李世民給了他一個八字方針——“降則撫之,叛則討之”。

李世勣抵達鬱督軍山後,咄摩支部下的一個酋長隨即率部投降。可咄摩支卻率眾逃進了鬱督軍山南麓的荒谷中,既不抵抗,也不投降。李世勣先禮後兵,派通事舍人蕭嗣業前往招降,咄摩支意識到薛延陀已經沒有復國之望,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終於還是向蕭嗣業投降。

但是,他的部眾仍有三萬多人不肯放下武器。李世勣隨即命令軍隊發起進攻。

這一戰當然沒有任何懸念。儘管薛延陀這支最後的武裝力量依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是在被唐軍砍下五千顆首級之後,餘下的三萬人再也沒有鬥志了,全部繳械投降。

至此,這個繼東突厥汗國之後稱雄大漠十餘年的薛延陀汗國,終於在唐帝國的致命打擊下徹底滅亡。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在漠北設立六個羈縻都督府、七個羈縻都督州,合稱“六府七州”,各以其酋長為都督、刺史。

六府是:瀚海府、金微府、燕然府、幽陵府、龜林府、盧山府。

七州是:皋蘭州、高闕州、雞鹿州、雞田州、榆溪州、蹛林州、寘顏州。

其範圍包括今蒙古中部、北部和俄羅斯南部。

同年四月,李世民又設置了燕然都護府(治所在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統轄六府七州。

此後,隨著漠北其他部落的歸降,燕然都護府的管轄範圍不斷擴大。同年八月,骨利幹部落歸附,唐朝在其地置玄闕州。骨利幹部落位於今西伯利亞貝加爾湖畔,即漢代蘇武牧羊之處,“去京師最遠,自古未通中國。”(《舊唐書·北狄傳》)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二月,結骨部落歸降,唐朝在其地置堅昆都督府。據《資治通鑑》記載,結骨部落的人“皆長大,赤發綠睛”,意思是他們身材高大、紅髮碧眼,顯然屬於白色人種。

這就是偉大的天可汗時代。

唐滅薛延陀之戰: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這個時代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它已然成為一座歷史的豐碑。

時至今日,天可汗時代之所以仍然值得每一箇中國人崇敬和仰望,就是因為它能把華夏帝國的疆域拓展得如此廣袤而遼遠,也能把許多不同文、不同種的少數民族納入中華文明堅毅而寬廣的懷抱。

在大唐帝國開疆拓土和文明傳播的過程中,我們看見了一種強悍而勇武的英雄血性,也看見了一種開放而博大的文化胸襟,更看見了一種自強不息、拼搏進取的民族精神。

無論歲月如何久遠,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天可汗的

精神必將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脈中傳承,天可汗時代也永遠是中華民族記憶中不朽的驕傲與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