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反腐: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反腐敗成功案例

腐敗是歷朝歷代,屢治不絕並令人頭疼的一個難題。

為了反腐,可以說方法層出不窮,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對貪官處以剝皮揎草,仍然沒能徹底做到,可清朝雍正皇帝卻做到了。

康熙創造了大清的太平盛世,同時也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吏治腐敗、稅收短缺、國庫空虛。雍正接手時國庫虧空的數字大得驚人,堂堂大清帝國,表面看起來強盛無 比,裡面卻空空如也,完全是一幅空架子。

雍正反腐: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反腐敗成功案例

國庫虧空,虧到哪裡去了,雍正心裡一清二楚。不是上司勒索,就是自身漁利,而戶部的銀子,則被皇親國戚們在不借白不借的心理支配下“借”走了。

由此可見,虧空關係到吏治,吏治的腐敗是最大的腐敗,所以吏治不能不抓。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二月十三日,即康熙皇帝去世剛好一個月時,雍 正皇帝便下令戶部全面清查虧空錢糧。雍正不顧父皇“屍骨未寒”,就要對其留下的積弊大動干戈,可見其決心之大,也可見事情之緊迫。

雍正知道,靠貪汙犯去查自己的貪汙,那是永遠也查不出來的。雍正的對策是派出欽差大臣,這些省級或副部級的特派員直屬中央,與地方沒有 任何瓜葛,而且都是為官清正又精明強幹的能員。這些人,既無前車之鑑,又無 後顧之憂,且直接歸皇帝領導,不盡心也會盡力。

貪官們當然不願束手就擒,他們還有對策,即借錢借糧來填補虧空。這也是老辦 法,上面要來查賬時,就從當地富戶那裡借些錢糧來放在庫裡。上面的來人一看 ,分文不少,檢查團一走,這些錢糧又還回去。因為是官借,利息既高,又不怕 不還,再說富戶們也不想得罪地方官,因此這個辦法也屢試不爽。

雍正反腐: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反腐敗成功案例

可惜這種伎倆逃不過雍正的法眼。雍正在派出特派員的同時,也給這個地方的老百 姓先打招呼:誰也不能借錢糧給官府,要借也可以,這些錢糧既然被說成是官府 的,朕就認它是國家所有,你們這些借錢借糧給官府的人,就再也別想把它們收 回去。這一下,誰也不肯借錢借糧給貪官們了。

但貪官還有一個手腕,就是把貪汙說成是挪用,這是避重就輕之法。我們知道,錢糧的虧空,原來有兩個原因,即貪汙和挪用,雖然都犯了王法,但貪汙罪重,挪用罪輕,何況挪用有時還是因公,比如緊急救災、臨時招待、應付上司等,屬情有可原。

雍正當然不能讓他們得逞,反其道而行之,先查挪用,後查貪汙。而且,在追補賠償時,先賠挪用部分,後賠貪汙部分,一分一釐都不能少。更重要的是, 無論貪汙還是挪用,每一筆賬都要查清楚,不能混淆。

雍正對於貪官有三種手段:一罷官,二索賠,三抄家 。

雍正反腐: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反腐敗成功案例

雍正是先罷官,後索賠。一個被罷免的官員當 然無法再魚肉百姓了,他們只能自己掏腰包。 索賠也不含糊。殺人償命,借債還錢,虧了國庫,豈有不賠之理?雍正下令,清 查之中,無論涉及到什麼人,都決不放過。

有些貪官想一死了之,犧牲性命保住財產,讓子孫後代享用。因為依照人之常情,殺人不過頭點地。人一死,再大的不是也一了百了。可惜雍正不吃這一套 ,反腐敗連死人都不放過,死了就抄家。他要做的事,一定要做到位,誰也別想 有僥倖心理。

雍正這一系列政策和對策,沉重地打擊了貪官汙吏,大清帝國的吏治也 為之一新,雍正反腐倡廉僅僅五年,國庫儲銀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萬兩增至五千 萬兩。更重要的是,社會風氣改變了。

“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也許誇張 了點,卻是對雍正治國的公正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