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strong>陰陽學說是我們中國文化裡面認識理解形而下一切事物的哲學基礎。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strong>《黃帝內經》:"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由此可知,<strong>我們懂了陰陽,就懂了天地萬物運行之規律,懂了一切變化之緣由,就能提早看出趨向生和死的種種跡象, 於是料事如神,神而明之。

也許今天有許多人對中國文化並沒有深入瞭解過,於是會覺得古人是在吹牛皮吧!有這麼厲害嗎?那我也是中國人,求帶我飛啊~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想飛還不容易,不愛思考的人也許不會打開這篇文章,但是一旦打開讀完,你會變得從此愛思考有見解有深度~~~這是我對自己家文化的自信:)

我們的祖先生活非常樸素簡單,農耕文明嘛,除了和天地自然打交道,人與人互相幫助搞生產,到了年紀找個伴傳宗接代,基本沒什麼花頭可以玩出來的,<strong>那時候的人連熬夜都不會。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勤勞一點就沒有飯吃。

然而就是在這樣規律的生活方式下,有些天賦特別高的人,除了會種田以外,還有了文化。他們發現,原來萬事萬物的運行都是有著共通的規律法則——其中之一就是陰陽學說。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strong>他們俯仰之間,就懂得了陰陽,識透了乾坤。抬頭是蒼天,低頭是大地,蒼天之上掛著日月,事物狀態分為動靜,又見萬物生與滅。古時候的智者於是悟到:原來萬物萬事都可以分為陰陽,萬事萬物的變化就是陰陽屬性的變化。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strong>一般來說,凡是相對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充滿生機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沒有生機的,都屬於陰。以天地而言,天氣輕清為陽,地氣重濁為陰;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我們用一個比喻來解釋陽的作用:<strong>譬如燒火煮水這件事,火力足夠,漸漸水就燒開了,從有形的水轉為無形的水蒸氣,然後就運動起來升向空中,天上的水蒸氣遇冷又凝結成水珠掉下來。這個比喻裡面,我們可以看出,陽是火的熱,陰是水的涼;陽是火的運動,陰是水的靜止;陰是水的液態,陽是水的氣態;陽是水蒸氣般上升的,陰是水蒸氣遇冷凝結般下降的。

當然,判斷事物的陰陽屬性必須建立在同一類別的參照物上,譬如說火是陽的時候,我們的參考物是水。如果煤氣灶的火和鄉下灶頭裡的柴火比起來,煤氣灶的火也成了陰火。

這裡面對於養生,最重要的啟示是:<strong>陽化氣,陰成形。

中醫認為,陽氣足,百病除。<strong>陽氣在我們身體裡面的作用是運化有形的物質成為無形的能量——譬如化穀米為精氣。我們身體裡面所有的運行如消化、吸收、輸送這些功能無一不是陽氣的作用。當我們陽氣不足的時候,我們的消化、吸收、運輸、熱量供應乃至排洩都會出現問題。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很多人的身體經絡淤堵、寒、溼,乃至長結石、腫瘤等等各種疾病,<strong>無一不是陽氣不足,沒有辦法實現充分運化的緣故,於是陰成形,淤堵凝結腫瘤等等就來了。

陽氣充足,該消化的都能消化,該吸收的都能吸收,該排出去的想留也留不住,生活中一定是吃飯香,睡眠好,排洩通暢,心情也會很開朗。

萬物生長靠太陽,人的一生,從年輕到衰老,從健康到疾病,從活著到死去,也無一不是體內陰陽的變化,最後一口陽氣沒了,陽壽就結束了。

<strong>所以真正的養生就是圍繞一個主題:保 養 陽 氣

唯有陽氣充足,才能年輕而充滿活力。現在很多人說逆齡,逆齡的真正秘訣就是保養陽氣。其他的美容手段,都是表象,外面皮拉緊了,內臟和筋脈的老化是沒有辦法的。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那我們怎麼樣才能保養陽氣呢?

中國人談生活,吃是最重要的,“吃喝拉撒睡”“吃喝玩樂”“民以食為天”,吃總是習慣性地放在第一位。

<strong>那依照陰陽學說的法則,我們該如何選擇食物呢?

生活中最常見的兩類就是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我們先講動物性食物,我們吃的雞鴨魚肉,他們相對於活著的時候,屬於陰物,再無生機,如果再醃製一下,那就是陰中之陰了。死與生,陰陽兩隔。

<strong>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把紅肉和加工肉類歸納為致癌物,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也稱所有加工肉類都有致癌風險。

而五穀雜糧、蔬菜水果,這些植物性食物呢?水果蔬菜雖然已經被採摘下來了,但是他們的生機並沒有馬上消失,吃的越新鮮,陽能越充足。穀類就更不用說了,穀子本來就是活的,所有的生命力都蘊藏在裡面,是最有能量的食物。

所以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都是以五穀為我們的主食。真正能給生命充電的食物,就是五穀。好的糧食是充滿了陽氣的。吃飽了飯,就會有力氣。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其次,一切生命的能量歸根結底來自太陽,植物把太陽的陽氣轉化為自己的營養物質,動物吃了植物,又把植物的精華轉化為自己的身體和精氣神。然後,人類通過攝入植物或動物補充自己的身體所需。

這裡面,有一個大多數人會忽略的環節。<strong>就是動物的慾望和情緒會徹底改變曾經來自大自然的能量純度。所以肉食為濁,素食為清。若分陰陽,清者屬陽,力量是上升的;濁者屬陰,力量是下墮的。<strong>所以自古絕大多數修行的門派,都提倡齋戒——淨化身心、提升內在的智慧就一定要吃素。

由此可知,攝入植物性食物比動物性食物,能獲取更多的陽氣,素食明顯是養生者的首選。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現在西方有很多用<strong>生機飲食來調理癌症的機構,他們的方法其實就是讓人吃陽氣比較足的新鮮食物,而且不過度烹飪,<strong>讓癌症病人吸收更多的陽氣,從而漸漸恢復健康。只是他們不懂中國文化,沒有用陰陽學說來解釋罷了。

事情還沒完,我們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首先是要消耗自己的陽氣的。如果是陽氣足的食物,就會相對容易消化吸收,不會給五臟造成很大的負擔。所以平時吃素的話很容易消化吸收,代謝物也容易排出,人會比較輕鬆。而吃肉就給五臟造成了負擔,年輕力壯的時候,也許並不覺得,但實際上也是在損耗我們大量的元氣,讓我們昏沉和加速衰老。

<strong>蔬菜三分鐘煮熟了,煮肉需要30分鐘,消化吸收也是一樣的道理,只不過那個灶頭下的火換成了我們的腎陽。近些年西方營養學家的很多研究也已經證明了肉食對健康是不利的,導致了糖尿病、三高、癌症等富貴病的發生,而這些病恰恰是陽氣不足導致的。

陽化氣,陰成形。<strong>只要有足夠的陽氣,身體內的疾病都會被化解掉。這就是常說的人體自愈力。也就是《黃帝內經》中說的:<strong>“上藥三品,神與氣精。”

《黃帝內經》這本曠世醫書其實並沒有記載藥方,唯一講的就是這一附能治百病的內藥——“神與氣精”。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所以我們如果生病了想要恢復健康,首先就要<strong>停止損耗陽氣的行為,然後,才是做一些扶陽、疏導的工作。比如<strong>首先要停止的是把至陰之物(雞鴨魚肉等)往肚子裡塞,停止熬夜,停止縱慾等等,然後才是其他手段,比如靜坐,站樁等扶陽養生的方法,或者遵醫囑吃一些合適的藥。

<strong>唯有先停止自我傷害,內在的自愈力才能發揮不可思議的力量。

可見,依照陰陽學說的法則,我們應該選擇素食。合理規劃的素食是真正養生的飲食方式。

<strong>最後,我們再聊一聊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素食食材按照陰陽學說該如何選擇。在古代,所有的植物都是沐浴在充足的陽光下,按照節氣自然生長,它們所能帶給人的能量(陽氣)是非常充足的。

但今天的食物,我們往往會抱怨在市場上買的菜沒有菜味,買的水果也沒有小時候的香甜。那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可能是光照不充足,用了大棚種植的緣故。植物的陽氣是來自太陽,太陽都沒有見過的蔬菜,很難達到自然生長的蔬菜的那個菜味。我以前並不瞭解這些,但是這些年在城裡生活久了,吃了很多所謂沒有菜味的菜,回到家,發現山上自然種植的蔬菜真的不一樣!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我家種的一些蔬菜


陽氣足的食物,不僅好吃,還讓人心情通透、開心,甚至我都油然生出對大自然的感恩之心了,很不可思議哦~

其次,農業商業化以後,市場上賣的很多水果都不能等到成熟期再採摘,往往還是生的就摘了,這樣可以保存較長時間。但到了最後果子是放熟的,自然就沒有天然成熟的水果這麼好吃了。

我自己家種很多水果,每次我們都到完全成熟再採摘,都非常好吃。所以這也是我的一點生活經驗。所以,在這個年代,好的食物真的很難得,太值得珍惜了。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如何養生,先懂陰陽,從此不再走彎路


△上週末在鄉下采摘的水果

<strong>所以我們如果有條件選擇素食的食材,就儘量選擇自然生長的,光照充足的,到了真正成熟期才採摘的。但是在城市生活,沒有一定的經濟水平,吃到這樣天然的食物是很困難的。那怎麼辦呢?

要麼涼拌,要麼回農村去吧:)

其實,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練習完全靜下心來吃,細細品味,我們得到的能量也許會與眾不同,此處請親自體證:)

另外,以後我們壹素界也會去鄉下發掘一些好食材,分享給大家哦~

<strong>作為一箇中國文化的業餘愛好者,本文所言,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大家海涵,如有少許啟發,那麼我們就一起吃素慶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