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似乎是美蘇的宿命?

冷戰,似乎是美蘇的宿命?

1945年2月,舉世矚目的雅爾塔會議在黑海北部克里木半島的雅爾塔皇宮內舉行,其中一個頗有意味的議題就是戰後世界秩序的分配。

我們知道,歐洲大部分國家自古以來就不怎麼喜歡俄羅斯人,而俄羅斯人一直嚮往著在歐洲大陸觥籌交錯。大蕭條時代,蘇俄在計劃經濟的庇佑下,綜合國力蒸蒸日上,而資本主義卻是一片哀嚎。德國納粹的異軍突起又讓世界各國看到了硝煙,但是,以英法等為主的歐洲國家還是對蘇俄更加忌憚。只是因為希特勒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俄才毅然決然加入反法西斯陣營(其實,斯大林還是愛希特勒多一些,因為他們都是崇尚集權的一類人)。所以,在納粹德國行將就木的時候,舊時的隔閡便自然又浮出水面。

在德國投降前夕,美英兩國與蘇聯的戰時聯盟就已開始瓦解,這從蘇聯與美英盟軍默契地分別佔領德國東西部就可看出端倪。

冷戰,似乎是美蘇的宿命?

從1929年華爾街股市的暴跌到二戰結束,除美蘇之外,歐洲全面隕落,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餘嘆,其他國家和地區更是一片焦土。美國因為大發戰爭財,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俯視天下;蘇聯因為成功的計劃經濟和戰爭勝利的光環,讓世人看到了除卻資本主義之外的另一種可能成功的國家體制。至此,兩級格局的雛形悄然建立。

1946年3月,丘吉爾應邀訪美,在杜魯門總統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名為《和平砥柱》的演說(因為其運用"鐵幕"一詞之意攻擊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因此該演說也被稱為"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隨後,斯大林即發表談話,嚴厲譴責丘吉爾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稱該演說是杜魯門借他人之口發表的"冷戰"宣言。

冷戰,似乎是美蘇的宿命?

1948年,為了應對蘇聯的快速擴張,杜魯門總統簽署歐洲復興計劃(即我們熟知的馬歇爾計劃),對二戰後的歐洲各國進行經濟援助,重建破碎的歐洲。蘇聯自然不甘示弱,宣稱馬歇爾計劃是“美元帝國主義”,禁止處於其控制之下的東歐集團國家申請馬歇爾援助,併成立旨在加強對東歐控制的共產主義信息局,在這些國家大建集體重工業,創立專屬於共產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網絡。而1949年北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五年後華約(華沙條約組織)的成立進一步奠定了兩派的對立。

後面的一系列故事,這裡就不在贅述了。

縱觀美蘇冷戰始末,根本原因無非就是文化和國家意識形態的偏差,一次又一次的戰略誤判,人類在核戰爭的邊緣來回折騰。今天,依然亂糟糟的中東就是最好的例子。

冷戰,似乎是美蘇的宿命?

歷史並未消亡,甚至還沒有過去。

嗟乎!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