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稱日本兵為“鬼子”?

對中國來說,歷史上最大的仇人就是日本鬼子。不知道這些“鬼子”曾在我們這片古老的大地上造下了多少孽。所以,一直到現在,老百姓還管當年的日本兵叫“鬼子”。這當然是一種蔑稱,可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呢?還真有一個來歷。

我們為什麼稱日本兵為“鬼子”?

早從明朝中期開始,日本人就對中國就不斷地騷擾,讓明朝皇帝為之頭痛不堪。那時候中國人稱日本叫“倭國”,稱那些來中國騷擾的日本人叫“倭寇”。“倭”是貶義詞,是“猥瑣矮小”的意思。“倭寇”就是“猥瑣矮小的盜賊”。這個稱呼很形象,也極具蔑視。因為日本人的行為確實不怎麼光彩。離那麼遠都來盜竊,真可謂是盜賊中瘋子。幸虧明朝有戚繼光、俞大遒等抗倭名將,才得以阻止倭寇的騷擾。然而,這只是暫時的消停,他們並沒有罷休。

我們為什麼稱日本兵為“鬼子”?

到了近代,中國的大門被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許多外國人湧進中國。由於中國的閉關鎖國,老百姓什麼時候見過這陣勢?猛然見到那麼多長得奇形怪狀的外國人來到我們國家無惡不作,甚是痛恨。這都是些“什麼鬼”?就稱這些人為“洋鬼子”。

自從明朝一別,日本人並沒有忘記中國這片富饒的土地,已經憋了幾百年了。看到西方列強先下手進入了中國,再也坐不住了,便又開始了對中國的“盜竊”。不過這次不再是當年明朝時期的那種“小偷小摸”的行徑了,而是大規模的侵略。

我們為什麼稱日本兵為“鬼子”?

近代,中日兩國的第一次決戰是“甲午戰爭(1894年)”(這次決戰本來中國很有實力打贏的,沒想到結果卻全軍覆沒。以後咱們再說這個)。就在決戰前夕,清朝使臣李鴻章出訪日本。當時李鴻章憑藉手中的北洋水師,在日本人面前還是很有底氣的。在記者會上,日本人很奇葩:先不談國事,“嘮點兒文學方面的”。想“將”李鴻章一軍,好讓中國代表隊出出醜。於是就出了一個上聯讓李鴻章來對。這個話題也讓各國的記者們都感到很輕鬆:這回有好戲看了!

我們為什麼稱日本兵為“鬼子”?

上聯:“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獨戰!”從這個上聯不難看出,雖說嘮的是文學,可是話中暗含刀鋒,誇耀自己兵強馬壯,是在向李鴻章示威啊!這時候,記者都把目光轉向了李鴻章。

再看李鴻章,不緊不慢、不慌不忙,先讓日本人為自己研好了磨。才拿起筆,一揮而就,下聯出來了:“倭人委,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合手擒拿!”剛一收筆,周圍的記者們個個拍手叫好。

我們為什麼稱日本兵為“鬼子”?

其實說白了,日本鬼子簡直是自找沒趣。竟然找李鴻章對對聯!李鴻章可是大儒曾國藩的學生,文化功底深得很,如果對對聯敗給日本人,那豈不是荒唐?

咱們來看李鴻章的下聯。整體意思是在罵日本人:當年那個倭寇的本性又暴露出來了。原來是小偷小摸,現在竟敢來盜竊皇帝的龍衣!他把“琴瑟琵琶”對成“魑魅魍魎”、“八大王”對成“四小鬼”、“王王在上”對成“鬼鬼犯邊”。一時間罵得日本人張口結舌。

我們為什麼稱日本兵為“鬼子”?

李鴻章

當時那麼多記者在場呢。這個消息不脛而走,立刻傳遍了兩國。百姓也從此改了口,不再稱日本人為“倭寇”了,就叫“鬼子”吧。就這樣,日本人“鬼子”的稱號就誕生了,只是沒有廣泛流行開來。

直到二戰時期。日本全面侵華開始,中國變成了日本兵猖狂、肆虐掠奪的主要場地。一連十幾年,中國老百姓深受其害,不願意提起這些人。但是又不能避而不談,怎麼辦?只能用一個代號來代替,“鬼子”這個詞就是現成的。

我們為什麼稱日本兵為“鬼子”?

這個也正符合中國的文化。如果喜歡什麼東西或者什麼人,人們會給他起個可愛的暱稱;相反,如果人們討厭什麼,也會給他起個貶義的代稱。無需多言,單從稱呼上就可以看出人們對他的感情色彩。“鬼子”這個稱呼就恰恰表達了中國人對日本兵由衷的痛恨和蔑視的態度。

(簡短小文,有感而發;隻言片語,定有不足。道不盡滄桑歷史,寫不完興衰長歌。旨在拋出磚石,引來無暇美玉。敬請留下您的文明評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