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芳華》,忍不住又複習了一遍《高山下的花環》

看過《芳華》,忍不住又複習了一遍《高山下的花環》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是根據李存葆的同名小說改編,李凖擔綱編劇,謝晉執導,無愧八十年代同類題材電影的扛鼎之作。

可能很多人對劇情已經生疏了,我們不妨回顧一下。

趙蒙生是高幹子弟,原著小說中他爸爸擔任過司令員。趙蒙生由唐國強扮演,唐那時還是小鮮肉,當時稱為奶油小生。

趙蒙生本來在軍隊宣傳處當攝影幹事,想調回北京。趙母想出一個辦法,叫做曲線調動——先調到基層連隊當指導員,該部的師長以前是趙蒙生爸爸的警衛員。在連隊走一下過場,就可以調回北京了。

趙蒙生就這樣來到九連。

九連的連長是梁三喜,由呂曉禾扮演。另一個重要人物是炮兵排長靳開來,由何偉扮演。

呂曉禾不用多說了。何偉屬於戲紅人不紅,他還扮演過《大染坊》中那個孫明祖,就是在青島和陳壽亭競爭的染坊老闆。

九連的人聽說趙蒙生從軍宣處主動要求到基層連隊工作,還以為是位思想高尚的好同志。

一接觸,大夥大失所望。趙蒙生完全沒個指導員的樣子,拉練他拖後腿,飯菜他嫌難吃,衣服都是司號員小金幫著洗。

心直口快的靳開來看不慣這種公子哥兒的習氣,對他冷風熱潮。

梁三喜本來要回家探親,妻子玉秀快生孩子了,可是看著這麼一個不成器的指導員,他實在放心不下。

三個月後,趙蒙生終於拿到回京的調令,而九連也同時接到開赴前線的命令——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了,九連不但要上前線,還要擔任尖刀連。

趙蒙生一下子進退兩難,他忐忑不安地坐上了開赴前線的火車。

趙母還在想方設法把兒子調回去,她直接給雷軍長打電話,因為她當衛生員的時候,曾把雷軍長從死人堆裡背出來。

雷軍長接到電話勃然大怒,在一眾官兵面前痛斥這種行為,聲稱要讓那位貴婦人的兒子第一個扛炸藥包炸碉堡。

這番羞辱終於激發起趙蒙生的血性,他要在戰爭中證明自己不是孬種,用鮮血來洗刷恥辱。

影片中戰爭場面所佔用的時間不多,但是很好地展示了行軍的艱難和戰爭的殘酷。

司號員小金被炸彈擊中。

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靳開來帶著戰士去砍甘蔗,回來時踩中了炸彈被炸死。

一個叫“北京”的戰士發射炮彈時,因為安裝的是枚無法發射的臭蛋,導致這名戰士被敵人的機槍射中而死。

戰後才知道,他叫雷凱華,是雷軍長唯一的兒子。

九連衝上主峰後,躲在隱蔽處的敵人開槍射擊,梁三喜推開趙蒙生,自己卻中彈身亡。

趙蒙生帶上一串手榴彈,衝上去引爆手榴彈,炸死了敵人,他也負傷。

梁三喜沒有留下豪言壯語,卻留下了一張六百二十元的欠賬單,詳細記下自己欠的每一筆帳。

他給妻子玉秀的信中,一再叮囑“人死債不空”,一定要把債還上。

梁大娘和玉秀用五百五十元撫卹金加上自己湊的錢還賬時,趙蒙生驚呆了:“大娘,不能啊,不能啊,這是撫卹金。”

幾個戰士則喊:“連長欠的錢我們還、我們還。”

這一幕,令人動容。

靳開來是片中十分出彩的人物,他是出名的牢騷大王,當了多年的排長,因為這個毛病一直沒有被提拔。用靳開來自己的話說,他是撅嘴騾子賣了個驢價錢。

在部隊要開拔的前夕,他終於被提升為副連長。靳開來的豪言壯語是“戰前賞了我一個送死的官,放心,我會在副連長的位子上死出個樣” 。

他的確拿出必死的信念,把身上的錢都拿出來請客,還買了兩瓶五糧液,和梁三喜相約烈士陵園見。

靳開來因為砍甘蔗時踩中炸彈而死,死得似乎有些窩囊。但是在當時嚴重缺水的情況下,這個違反紀律的事總的有人挑頭去幹。

趙蒙生說他去砍甘蔗,靳開來攔住:“犯錯誤的事哪能讓你們這些當政委的人去幹,反正我靳開來沒有政治頭腦是出了名。”

他不計名利而死,死後營裡卻不給他評功。

斯琴高娃飾演靳開來的老婆,她看到別的烈士家屬都接收了軍功章,而她卻沒有,心中充滿了疑慮,似乎低人一等。

趙蒙生把自己的軍功章獻給她,她並不接受,一直在追問,是不是靳開來戰場上犯了什麼錯誤。

雷軍長對這件事十分痛心,囑咐趙蒙生挽留靳開來的老婆孩子在部隊多待幾天,趙蒙生說:“他們已經坐火車回去了。”

《高山下的花環》從小說到電影,都是難得的佳作,難得在不迴避矛盾。

梁三喜和趙蒙生同歲,可是看上去差了好幾歲。靳開來說:“人家是喝牛奶長大的,咱們是吃地瓜幹長大的。”

靳開來聽說趙蒙生在開戰前想要調走,不滿地說:“打仗還得靠咱們這些莊戶孫。”

梁三喜憤怒地對拿到調令的趙蒙生說:“知識青年下放的時候,你們怕下鄉,都湧到部隊裡來了。現在感到要吃苦了,又削尖腦袋調回大城市。”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確實有些幹部知道馬上要打仗,忙著託關係把子女調回後方。

靳開來之所以評不上軍功,表面上是因為砍甘蔗違紀,實際是因為平時得罪了領導。雷軍長沉痛地說:“我們有些領導聽不得真話,人死了他們都不放過。”

而導致雷凱華犧牲的直接原因,就是臭蛋。取出炮彈一看,發現是1974年生產的。

那是批林批孔的歲月,人人都在喊口號,反美帝反蘇修,口號喊得山響。表面上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實際卻在做表面文章,連製造炸彈都敢偷工。

臭蛋不是創作者的杜撰。李存葆當時是濟南軍區的一名編導,他到前線收集了很多第一手的資料。這場戰爭中存在大量劣質炸彈,裡面很少火藥,裝滿了沙子,根本沒法使用。

電影相比小說,更注重對人物家庭的刻畫。玉秀來部隊探親的時光,連隊充滿歡樂喜慶的氣氛。

而當梁三喜犧牲後,玉秀揹著一捆柴回家,看到村幹部表情沉重,梁大娘滿面淚痕,就什麼都知道了。

靳開來回家探親,一家三口其樂融融。一轉眼,妻子失去了丈夫,兒子失去了爸爸。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雷軍長得知雷凱華犧牲,回憶起在家裡與兒子談論軍事,從《戰爭論》到《孫子兵法》,雷軍長十分欣喜地說:“我這穿草鞋的家裡出了秀才。”

他提筆給老伴寫信:“凱華回不來了,孩子犧牲了。”

司號員小金在戰場上受傷,他父親到部隊醫院去探望,見小金很好地坐在病床上,不知道是哪裡受了傷。摸被子才發覺不妙,掀開一看原來雙腿被炸斷,已經截肢了。

趙蒙生安慰說:“大伯,我們一定會很好地安排他。”

這個樸實的農民很卑微很木訥地回應:“謝謝領導。”

原著小說的題記是這樣的:

記不清哪朝哪代哪位詩人,曾寫過這樣一句不朽的詩——位卑未敢忘憂國。

《高山下的花環》歌頌了那些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甘於奉獻、勇於獻身的戰士和戰士家屬。他們是莊戶孫,是刺頭,是一群卑微如草芥的人。

《高山下的花環》還有一點最難能可貴,就是深深揭示了戰爭的殘酷。

戰爭對個人、對家庭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那麼多風華正茂的青年死去了、傷殘了,那麼多家庭破碎了、毀掉了。他們的父母、妻子、兒女,將揹負著一生的傷痛。

其實本片對此已經做到了淡化處理,但是相比現在絕大多數戰爭題材影視劇,已經稱得上濃墨重筆了。

當我們在瀏覽網頁的時候,看到有一點國際糾紛,就敲打鍵盤,輸入著——

“中國與**必有一戰”

“打**我捐一個月工資”

“中國即使犧牲十億人口,仍然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大國”

這不是位卑未敢忘憂國,這是位卑也想當戰爭狂。幻想著用一個月工資籌募一場戰爭,自己在鍵盤前運籌帷幄,戰士們在戰場上流血犧牲。

因此,重溫一下《高山下的花環》這樣的電影,或許我們的心會變得沉重,思考也會更深入。

多瞭解一點戰爭的殘酷,就會少一點叫囂戰爭的輕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