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要吃掉我”, 爱是及早陪伴,也是适时放手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守,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场渐行渐远、逐渐分离的过程。

01

爱是及早陪伴,也是适时放手

最近皮克斯中国风动画短片《包宝宝》火了,短片讲述了一个华裔加拿大女性因空巢而备受沮丧,当某天她包的一个包子“活过来”之后,一切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故事。

影片开始,一位空巢母亲整日郁郁寡欢,直到有一天她的包子突然“活”了,变成了一个宝宝。宝宝的来临让这位妈妈心中重新燃起母性光辉,她捧着包宝宝,暗暗下定决心把养育他长大。

“妈妈,不要吃掉我”, 爱是及早陪伴,也是适时放手

于是,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包宝宝,喂他食物(包子馅),锻炼身体,给他洗澡,陪他买好吃的…满心欢喜地期待他健康成长。

“妈妈,不要吃掉我”, 爱是及早陪伴,也是适时放手

渐渐的,小包子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似乎不再是妈妈手中那个乖宝宝,也不再需要妈妈的呵护。

长大后的他开始强调隐私,也开始拒绝,渴望尝试,想要出门闯荡……直到有一天,长大的包宝宝带回来一个女朋友,并宣布将离开家。

妈妈这时发觉孩子即将远去,他已经不属于自己了。她声嘶力竭地请求包宝宝,不许他离开自己,最后妈妈由爱生恨,情绪崩溃,抓起包宝宝,一口吃掉了…

“妈妈,不要吃掉我”, 爱是及早陪伴,也是适时放手

你是我的,你不许离开我,不然我就吃掉你。如此深沉的爱,让人不忍指责…

很多网友感慨,这部没有声音的小短片其实生动地表现了一部分现代父母的育儿过程:“包儿子”长大了离开家庭,创造自己的人生,妈妈却觉得是被子女抛弃了,宁愿把“包儿子”吃掉毁掉也不让他走。

爱是及早陪伴,也是适时放手。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有自己的人生。接受分别的过程势必伴随着巨大的失落和痛感,但唯有放手才能让孩子成为自己。

叶子老师有一个朋友,少时便离家在外读书,工作后也在外地。有一次,父亲翻出她四五岁时候的照片,看着照片上的她留着清爽利落短发,似乎是游泳归来,举着游泳圈痴痴地笑着。

父亲若有所思,很久以后说了一句:“小时候多可爱,成天跟着我,像个小跟屁虫。”父亲的这番话她当时并未放在心上,多年以后她为人母,孩子渐渐长大,她才明白父亲说那话时的无奈…

就像龙应台在《目送》中说的那样,父母儿女一场是背影渐行渐远的修行,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父母始终要面对孩子长大后的“脱离”,这个过程势必伴随着巨大的失落和痛感,但若因此不放手,孩子又怎能真的成长?

02

悦纳成长,是一种智慧

《少年说》这档综艺节目首开国内校园类节目先河,将镜头转向课堂之外,真实纪录来自中小学生的肺腑之言。

有一期节目中,男孩对妈妈喊出的“肺腑之言”让叶子印象深刻。

初三男生李锦沅一上台就先说了天津的代表“天津眼”,接着又表示他的家中也有“天惊眼”。

“妈妈,不要吃掉我”, 爱是及早陪伴,也是适时放手

原来,进入青春期以后,妈妈和他的摩擦逐渐多了起来,只要是妈妈一唠叨他就会赌气回到自己房间,而且还把门锁上。但是没想到后来次数多了以后,妈妈竟出奇招,把门锁撬掉,在门上留一个拳头大小的洞,以便监督他的行为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忍不住感慨一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

男生坦言自己晚上在熄灯以后经常回头的时候就能看到门洞外面有一只眼睛,也因此给妈妈取名叫“天惊眼”,希望妈妈可以把这个门眼给堵上。

看完这一段,我一方面被亲子之间“花样”故事给逗乐了,另一方面又使我陷入了深思。

且不说孩子,就算是我们成年人日常生活全处在他人的监视之下,也会觉得十分不自在。当这位母亲在门后偷偷观察儿子时,有没有想过这样会给儿子心理带来阴影呢。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一些自由空间是十分正常的。青春期是孩子从幼稚慢慢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阶段,一个成熟孩子的重要标志就是要独立。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他将在这个自由空间里学会与自己独处,发现自己,改变自己从而慢慢走向成熟。

这位母亲和我一个初中同学的母亲十分相似,她们无疑是伟大的,却又有一些“自私”。

我的一位初中同学,虽然成绩优秀,性格温和,却始终不被父母信任。同学打电话来,母亲会站在一边侧耳倾听;出去玩,母亲有时会尾随。他不在家时,母亲会偷偷翻看他的日记本,信件…

有一次我跟他一起放学回家,走着走着,他猛地回头张望,眼里满是惊慌,我问他怎么了,他喃喃地说:“我总觉得有谁在后面跟着我”…

他也曾跟母亲坦白,说自己需要一些空间,却抵不住母亲那句“我都是为你好”。

后来他终于变成了母亲心中乖巧的样子,没有了自己的小秘密,随之而来的是性格的孤僻,以及患得患失的不安全感…

爱需要适当放手,多给对方一些空间,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挤压地喘不过气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母不肯放手,将孩子“攥”在手里,其实是忽略了孩子的成长,不接受孩子的成长。

悦纳成长,坦然接受孩子的成长规律,在不同阶段给予孩子不同的教育,也是一种智慧。

03

你将更强,我须退场

前阵子“瓷娃娃”福原爱的退役,让日本富士电视台的一部纪录片《福原爱:镜头下的四分之一个世纪》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这部纪录片记录了福原爱从4岁到28岁的全部成长历程。

早在2000年,12岁的福原爱便成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日本国家队成员,她被认为是日本乒乓球界的天才少女。

为了让福原爱获得更专业的训练,母亲福原千代决定让12岁的福原爱去中国,参加中国第三级联赛。

“妈妈,不要吃掉我”, 爱是及早陪伴,也是适时放手

机场送别福原爱的母亲,眼里满是牵挂与不舍,但还是微笑着与小爱告别。她清楚的知道,小爱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独自成长。放手并不是等同于“撒手”,而是在陪伴和鼓励的同时,给予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

在来到中国之前,福原爱事事都要靠母亲,离开了母亲,她必须自己照顾自己,主动融入中国朋友的圈子…

然而这些对她都不是最大的问题,她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独自一人承受压力。

“妈妈,不要吃掉我”, 爱是及早陪伴,也是适时放手

以前她的每一场比赛,都有母亲的陪伴,成功或者失利,欢笑或者流泪,只要回头就能看到坐在观众席上的母亲。母亲那坚毅的目光,是她心中力量的源泉。来到中国以后,当她再回头望向观众席时,却全是陌生面孔…于是,她只能靠自己。

“想要她技术变好的话,就不能去干扰孩子”。在福原千代眼里,给孩子信任和独立的发挥空间,有一些事情是不需要父母的。

“妈妈,不要吃掉我”, 爱是及早陪伴,也是适时放手

福原千代无疑是是位有智慧的母亲,正是因为她深爱着女儿,才“狠心”放手让女儿勇敢地高飞。母亲的“放手”,最终换来了福原爱的成长。她不仅成为独当一面的职业选手,性格也变得独立坚强。

如果说父母是弓,孩子是箭,弓只能帮助箭去自己要去的地方,如果弓不放手,箭哪都去不了。

放下焦虑和不安,在孩子幼小时,及时陪伴;当孩子长大时,适当放手。唯有如此,孩子方能走得更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