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二號在月背留下人類探測器第一道印跡

“嫦娥”“玉兔”又有新消息。

嫦娥四號著陸器與巡視器已於1月3日夜裡順利分離,玉兔二號巡視器駛抵月球表面。著陸器上監視相機拍攝的玉兔二號在月背留下第一道痕跡的影像圖,“鵲橋”中繼星順利傳回地面。

玉兔二号在月背留下人类探测器第一道印迹

嫦娥四號著陸器監視相機C拍攝的“玉兔二號”巡視器走上月面影像圖。圖片:國家航天局供圖

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落月後,科技人員按計劃開展了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各項準備工作,對“鵲橋”中繼星狀態、著陸點環境參數、設備狀態、太陽入射角度等兩器分離的實施條件,進行了最終檢查確認。

1月3日 15 時07 分,科技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鵲橋”中繼星向嫦娥四號探測器發送指令,兩器分離開始。記者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大廳屏幕上看到,嫦娥四號著陸器矗立月面,太陽翼呈展開狀態。巡視器立於著陸器頂部,展開太陽翼,伸出桅杆。隨後,巡視器開始向轉移機構緩慢移動。轉移機構正常解鎖,在著陸器與月面之間搭起一架斜梯,巡視器沿著斜梯緩緩走向月面。22時22分,巡視器踏上月球表面。

玉兔二号在月背留下人类探测器第一道印迹

圖為嫦娥四號巡視器車輪。 圖片來源:新華網

月球車是如何選定“玉兔二號”這個名字的?

此前,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聯合相關單位,共同組織了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全球徵名活動。

2018年8月15日月球車徵名活動啟動後,海內外各行各業民眾積極參與。

很多群眾對“玉兔”一往情深,建議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應該使用“玉兔二號”,這反映了中國探月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的文化淵源,與嫦娥三號“玉兔號”、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號”一脈相承,既容易為廣大群眾接受,又便於記憶和傳播。同時,玉兔善良、純潔、敏捷的形象與月球車的構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反映了我國和平利用太空的立場。

在網絡投票的基礎上,評委進行了終審評審。大家從世界航天史上月球車、火星車名稱,談到對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的命名;從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特色出發,對入圍名稱進行點評;從漢語言文字和易於傳播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見解;還有的評委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切題,闡明自己的觀點。在充分討論後,評委們投下自己莊嚴的一票,再與公眾投票結果加權計算排序,“玉兔二號”最終以最高分入選。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看看月球背面長啥樣?

時間軸回顧“嫦娥四號”

2016年1月

嫦娥四號任務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實施,包括中繼星和探測器兩次任務。

2018年5月21日5時28分

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玉兔二号在月背留下人类探测器第一道印迹

2018年5月25日21時46分

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中繼星成功實施近月制動,進入月球至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轉移軌道。

2018年6月14日11時06分

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中繼星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進入環繞距月球約6.5萬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Halo使命軌道。

玉兔二号在月背留下人类探测器第一道印迹

2018年8月15日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在北京對外公佈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著陸器和月球車外觀設計構型。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時23分

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

玉兔二号在月背留下人类探测器第一道印迹

2018年12月12日16時45分

嫦娥四號探測器到達月球附近,成功實施近月制動,順利完成“太空剎車”,被月球捕獲,進入近月點約100公里的環月軌道。

2018年12月30日8時55分

嫦娥四號探測器在環月軌道成功實施變軌控制,順利進入預定的月球背面著陸準備軌道。

玉兔二号在月背留下人类探测器第一道印迹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

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2019年1月3日 深夜

嫦娥四號著陸器與巡視器順利分離,玉兔二號巡視器駛抵月球表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