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村台州|張思古村,臨水而築依巷伸展,鄉土建築依昔最美

探村台州|張思古村,臨水而築依巷伸展,鄉土建築依昔最美


崇文重教之風,700多年來始終吹拂著台州市天台縣張思村人的心田。

青磚黛瓦,水墨張思。

張思村是天台縣平橋鎮的古村,有13處集中成片、歷史悠久的古建築群,包括三座祠堂、十多幢明清風格的院落,還有數幢民國年間的民居,清晰地展現了古村歷史發展脈絡。

臨水而築,依巷伸展,整個村落基本保持原生態風貌。

探村台州|張思古村,臨水而築依巷伸展,鄉土建築依昔最美


老宅深巷,雨露滋潤下的藤蔓,爬滿了整片牆垣,如跳動的音符。天空在這裡被壓成了一條線,抬頭便遇見氣宇軒昂的門樓,重簷翼角,斗拱重昂,還有妙趣橫生的石窗。


探村台州|張思古村,臨水而築依巷伸展,鄉土建築依昔最美


村落三座祠堂,即上陳大宗祠、陳氏下祠堂和龍光陳公耑祠,同時還有數幢古民居,下新屋裡古民居、上新屋裡古民居、後新屋裡古民居、益華樓古民居、下園明善樓古民居、繼善樓古民居、迎紫樓古民居、新明樓古民居、陳炎古民居和陳錦林古民居。


探村台州|張思古村,臨水而築依巷伸展,鄉土建築依昔最美


-後新屋裡民居

明成化三年(1467)早春,居天台城內四方塘聖旨門的陳廣清做了個夢,夢中有一位高人告訴他,往西四十里,有一處風水寶地,遇一土墩可止,在那兒安家,必人丁興旺。次日,陳廣清與侄子陳嘉贈沿始豐溪西上,至四十里處,果然遇一土墩,周圍的景緻與夢中一樣。四周坦蕩廣平,前有始豐溪如眠弓,後有玉帶湖環繞,於是,陳廣清與陳嘉贈在此安家,從此陳氏族人遷居於張思村,伯侄倆人分別被尊稱為與高祖。

探村台州|張思古村,臨水而築依巷伸展,鄉土建築依昔最美


-後新屋裡民居

據《天台地名志》記載:“張思距城西三十四里,屬積習鄉三十一都,以村昔張、思兩姓居住而得名。”現在的張思村為陳氏所居,原張、思二姓已遷居它處。張思村源於夢中的那個土墩,這座土墩居村的中心位置,在村民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上世紀九十年代,村民在這座土墩處建造了一座亭臺,稱“墩頭臺”,臺兩側的石柱上刻著一幅楹聯:“自婺遷務園置山口書田書香不斷;由清溯宋代開墩頭基地基業無疆。”聯為陳子貞所擬,陳子貞歷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法執行總監部少校督察官,書寫者為書法家林美文先生。從楹聯中,我們不但能知道張思村的淵源,也可感受到陳氏耕讀傳家的傳統。

張思村前後有二條溪流環繞,南有榨樹砩,北有泉湖砩,這二條溪流也成為了村民日常洗滌與灌溉用水,至今還在使用,進出村莊必要過這二條溪流,於是溪上就有了數座石橋,最有名的是石矴橋,舊時村中有“無橋別進村,進村必過橋”的說法。二水相擁,使得張思村成為一隻船的形狀,如同一隻停泊於始豐溪的帆船,所以此村也有“船地”之稱。


探村台州|張思古村,臨水而築依巷伸展,鄉土建築依昔最美


-石窗

古老的村落,樸實的民風,那些村落古樸的鄉土建築被列為了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透過這些建築,我們不但能讀懂村莊的歷史,也能感受隱藏於背後那些人與事。

探村台州|張思古村,臨水而築依巷伸展,鄉土建築依昔最美

-後新屋裡民居側門

張思陳氏宗祠,又名上陳宗祠,位於村中心墩頭西北面,為務園陳氏第十世祖嘉贈公後裔效浙峰公為其始遷張思高祖所建之祠,祠堂始建於明末,清乾隆己酉和嘉慶甲戌有過兩次重修,現存建築為清光緒五年(1879)所修建。門樓為民國十七年(1928)重修,大門上的“陳氏宗祠”的匾額落款為“民國戊辰裔孫重修”。宗祠建有戲臺和正廳,兩旁建有廂房,為四合院形式。正廳稱“永慕堂”,面寬三間,進深八檁,硬山頂。正廳與戲臺之間有四米寬的石板皇道街,戲臺為歇山頂,四邊發角。

探村台州|張思古村,臨水而築依巷伸展,鄉土建築依昔最美


-上新屋裡民居

村中的龍光陳公耑祠位於墩頭臺之南,它是張思陳氏十八世祖龍光公專祠,陳龍光於清乾隆初曾議敘監運司知事,其孫陳慕誠於道光十九年(1839)欽授台州府知事。為光宗耀祖,族議為其祖父龍光公建造專祠。雖是專祠,但建築有其獨特的風格,祠堂的石制門樓極具獨色,石制斗拱承支石板門蓋、飛椽和屋頂。石制雀替為夔龍福紋圖案。正面石匾鐫“龍光陳氏耑祠”,內門匾為陽刻楷書“晴山拱秀”四字。祠堂內的木雕同樣精緻,柱頭雀替分別雕有梅、蘭、竹、菊圖案,有著讀書人的那種氣節與風雅。


探村台州|張思古村,臨水而築依巷伸展,鄉土建築依昔最美


-陳氏宗祠戲臺

下新屋裡與上新屋裡兩民居近在數尺,中間隔了上陳宗祠,下新屋裡位於宗祠之東,上新屋裡位於宗祠之西,這樣的選址宅主是費盡心機的,他要生活在祖先的庇佑之下。兩幢民居同為陳慕誠所建,他於嘉慶十五年(1806)營建了這兩座三透民居。下新屋裡中軸線由門樓和四進樓房跨院組成,有二大二小四個天井,建築極有氣勢。民居的中堂稱頤養樓,取頤養天年之意,然而,宅主畢竟是一位讀書人,那種風雅之情並不是歲月所能磨滅的,得月樓是後一院落的樓名,賞著月色,喝一盞茶,吟一首詩,這樣的生活,才有滋有味。

探村台州|張思古村,臨水而築依巷伸展,鄉土建築依昔最美

-下新屋裡民居

上新屋裡建築風格上與下新屋裡一致,由一個主天井和二個小天井組成,計二十四間,為傳統二層木結構樓房。大門門楣上有“霽景凝輝”四字,邊門又有“杏苑春深”的題字,這其中透出的是濃濃的詩意,雨後晴朗的天空,讓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清新,對於宅院而言,這是全新生活的開始。初春杏花盛開之時,是繁花似錦生活的象徵,一枝從牆頭伸出的杏花,讓人感到春天的明媚就是宅院日後生活的色彩。

探村台州|張思古村,臨水而築依巷伸展,鄉土建築依昔最美

-後新屋裡民居

杏花每年都會盛開,之後會結成豐碩的果實,上新屋裡樓名為世昌樓,世代昌盛是宅主的希望,如同杏花那樣年年繁花似錦。世昌樓還存有二方匾額,一方為“冰心雪操”,另一方為“松寒峻節”。這兩方匾額曾高懸於世昌樓,宅主的品德也就是宅院的風貌,上新屋裡不但有詩意,也有氣節。


探村台州|張思古村,臨水而築依巷伸展,鄉土建築依昔最美


-新明樓門樓

張思村最為完整的三透九明堂建築是後新屋裡,民居建於清乾隆年間,由一個大四合院主天井和八個小四合院組成,共計五十餘間,左右抱屋各有魚池一口,後天井建有佛龕。大門上有“靈山拱秀”四字,左右兩邊門分別題“納翠”和“迎燻”,納翠意為迎新納翠,迎燻也就是薰風南來之意,這一切吉祥之語都昭示著宅院的欣欣向榮。谷飴樓的樓名有著濃重的鄉土氣息,期待著年年的五穀豐登。宅院後天井的佛龕表明了主人的信佛之心,佛龕內奉供的是觀音菩薩,慈悲的觀音時刻都在幫助世人擺脫困境,現在佛龕內也供財神和紅面將軍。


探村台州|張思古村,臨水而築依巷伸展,鄉土建築依昔最美

探村台州|張思古村,臨水而築依巷伸展,鄉土建築依昔最美


此外,張思村還有數幢民國年間的民居,如新明樓民居、陳炎民居和陳錦林民居。這些民居更加精雕細刻,尤其是石窗的圖案更是美輪美奐,一根藤的石窗更顯天台地方特色。

這裡的村落,處處散發著鄉土建築不朽的魅力,您若有空,或可一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