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親自上場,讓人看到什麼是富士康速度

富士康與蘋果公司可以說是相互依賴,共同發展。富士康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蘋果公司的訂單,而富士康物美價廉的生產又為蘋果的發展注入了動力。1995年11月份,富士康才第一次拿到蘋果公司的訂單,從那開始,展開了十幾年的合作。

當時在拿到蘋果公司的第一份iMac機殼訂單時,讓郭臺銘及富士康上下都倍感興奮,這代表富士康開始一段新產業。因為當時的富士康,主要業務還是連接器,而且在連接器領域佔領著巨大的市場份額。憑藉連接器業務,富士康的產值每年都增長很快,而且讓富士康在模具領域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使其在精密模具領域獨佔鰲頭。而富士康要想進一步拓展業務,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進入電腦機殼市場,就是企業發展必然選擇。

郭臺銘親自上場,讓人看到什麼是富士康速度

當時的富士康,在拿到蘋果iMac機殼訂單時,還顯得有些倉促,為了按時交貨,郭臺銘率領富士康高層上演一出“黃田決戰”,讓外人見證了什麼叫“富士康速度”。

富士康拿到蘋果訂單是在1995年的11月10日,而在11月11日,富士康就在臺北總部成立了富士康鐵殼事業部,緊接著技術協調,零件採購,產品研發接連啟動。12月12日,郭臺銘親自來到深圳龍華,要在這裡新建一處富士康生產基地,以滿足現在的訂單要求,新工廠於次年的2月1日開始動工建設。

郭臺銘親自上場,讓人看到什麼是富士康速度

在1996年的2月份,富士康負責技術的陳瑞仁帶著第一批樣機趕赴美國。隨著蘋果公司的驗收,第一批樣機順利過關,4月20日第一批貨發往美國。由於交貨時間的日益緊逼,對富士康的產能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深圳的龍華基地必須儘快投產。但當時的龍華基地才剛開始動工不久,到處是工地,郭臺銘當即決定藉助黃田基地生產蘋果訂單。

5月初,第一批人員進入黃田基地,過了幾天以後,隨著時間緊急,部門主管來到黃田基地督促,以確保能按時完成訂單任務。而黃田基地由於是臨時借用,所以只有三條生產線,工人也都是臨時招聘的,經驗不足,好在有老員工帶著,在5月中旬,黃田基地的第一批貨發往美國。

郭臺銘親自上場,讓人看到什麼是富士康速度

在6月底的最後一週,離交貨日期進一步臨近,訂單還有很多沒有完成,而此時的黃田基地所有員工都以連續加班,非常疲憊。從其他生產線借調的40名員工和從總部財務借調的30名員工也已奮戰10多天。直到6月30日,離交貨日期還僅剩24h,還有一萬臺產品沒有生產出來。這時的郭臺銘心急如焚,立刻決定所有高層,包括他自己全部下到生產線,他擔任組長,開始加班加點的生產。

30日晚,有兩波人員輪流上生產線,人歇機不歇,從上至下都是這樣。到第二天早晨的5點55分,最後一臺產品生產完畢下線,比計劃的時間提前了5分鐘。這也讓人們見證了什麼是“富士康速度”,不僅速度快,而且質量優,鐵殼事業部也因此被稱為“鐵軍”之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