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經歷了一千多年歲月的黃河鐵牛至今依然完好無損?

春風化雨雨過無痕


古人認為黃河無橋,不可以搭橋,而黃河唯一的橋就是鐵索橫江,但這個鐵索在哪裡一直無人知曉,直到1989年在山西蒲州距離黃河3千米的地方發掘了4尊巨大的鐵牛,終於揭開了這個謎。

古人云: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所以牛可以鎮洪水,黃河鐵牛也取自於此。

唐朝時除了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外,還有中都蒲州,因為三座城被黃河攔開,盛世之下唐玄宗下令要造一座橋將三座都城連接起來,於是黃河鐵牛鑄造於唐玄宗725年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鐵器,重約45-70噸不等,高約1.9米,長3米,總共用了160萬斤的鐵,舉全國之力鑄造出來。

圖為1989年出土黃河大鐵牛時的情景。

黃河兩岸分別4尊鐵牛,有鐵板底座和打地樁的鐵柱,再用鐵鏈連起來,在上面鋪木板,鐵索橫江就形成了。重要的是1000多年的巧匠人們已經利用了力學的概念,比如地樁斜插,前牛輕,後牛重,牛的前腳蹲,後腳坐。而鐵牛的做法是用巨石刻出鐵牛的模子,再把溶的鐵灌進去,溫度相同,一次成型,異常堅固。

圖為七星鐵柱,與北斗七星相對應,代表了上蒼。

每個鐵牛旁有鐵人策牛,後面有七根鐵柱呈北斗七星擺法,這個鐵橋做好後,一用500年沒有問題,元朝時蒙古人因戰爭將鐵索橋上的木板燒掉,明朝把橋重修鋪上木板,又繼續使用,直到民國1907年黃河改道,鐵牛被淤泥淹沒,直到1989年重見天日。

出土的4個鐵人分別是漢、胡、蒙、藏的民族服飾。

再說一下鐵牛不生繡問題,鐵牛肯定會生繡,89年鐵牛出土時上面鐵鏽斑駁,脫落厲害,幸好及時保護才未繼續鏽蝕;中國出土最早的鐵器商代就有,周代更多,那都是2,3千年前的鐵器都能存在至今,更不用說一千多年這幾個大鐵疙瘩了;最後鐵器的保存最簡單的方法是在表面塗一層油膜,鐵索橫江使用了一千多年不壞,肯定是無數代人精心保養的結果,所以這個疑問不足為怪。


圖文繪歷史


對於黃河鐵牛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陌生,小學課本曾有一篇名為《撈鐵牛》的課文。

該課文講述的就是,宋朝時有一次黃河發大水,結果把拴浮橋的八隻大鐵牛衝到黃河中去了。後來一個叫懷丙的和尚自告奮勇,憑藉自己的聰慧才智將鐵牛依次從黃河打撈上岸。

說到鐵牛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著名的黃河古渡口——蒲津渡。

(今蒲津渡遺址)

蒲津渡位於今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東岸。

這個渡口是古代黃河上最著名的渡口。通過這個渡口架設的浮橋是維繫秦晉之間最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由於有了此浮橋,兩岸人民交往才變得容易,商旅之間的貿易才變的便捷興盛。

公元前287年,戰國時期。秦國在今山西永吉縣蒲州架設了第一座浮橋,為黃河史上最早的浮橋。

由於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及戰略意義,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時,當地為保障秦晉交通間的順暢,便在黃河兩岸各鑄造了四尊大鐵牛。用以索住黃河上連艦千艘的鐵鏈,以穩定此橋。

(黃河鐵牛)

這8尊鐵牛每一尊重達在55~75噸之間,其總用鐵量佔到了當時全國年產量的4/5,可以說這是一項耗費巨大的工程。

8尊鐵牛造型活靈活現,稜角分明。個個膘肥體壯,肌肉隆起。且每尊鐵牛旁邊均有一“鐵人”牽引。

該鐵人形象被賦予維、蒙、藏、漢四個民族,象徵民族大團結。

除了鐵牛、鐵人,還參考了北斗七星在天空中各星的排位鑄造了七根鐵柱,名“七星鐵柱”。事實上,這“七星鐵柱”主要是用來拴船用的。

(黃河鐵牛旁邊的鐵人和七星柱)

對於為什麼用牛的形象鑄造拴橋墩,則是有以下原因。

《易經》說:“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

鑄鐵牛分列黃河兩岸,意味著對波濤洶湧的黃河起到震懾作用。使黃河少發生大的水患。

在此後的幾百年時間內,因為由鐵牛穩定浮橋的緣故,使得兩岸交通更加便利,商賈往來更加頻繁,行駛在橋上面的車馬更加絡繹不絕,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

此時,該橋留下了“天下有三橋,蒲津是第一”的巨大讚譽。

而“撈鐵牛”的故事就是發生在宋朝時期,此時距離鐵牛被放置兩岸已過去300餘年。

金、元時期,浮橋毀於戰火,僅留兩岸鐵牛。

新中國成立後的50年代,國家出於防洪、發電等方面的需求,在黃河上修建了三門峽水庫。

如此以來處在水庫上游的鐵牛,因黃河河床淤積,河水西移,最終被深埋於河灘之中。

1989年,黨和政府在蒲津渡遺址上,將深埋於黃河東岸的四尊鐵牛全部出土,其餘四尊仍深埋於黃河灘中。

時至今日,已出土的4尊鐵牛雖已時隔千年,除有部分生鏽外,其整體形象依舊看起來完好如初。

通過這4尊鐵牛,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冶煉術!

(1989年黃河鐵牛出土時的情形)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

轉眼間,1300年已過……

在這長達1300多年的時間內,蒲津渡的黃河鐵牛親歷了歷代王朝興衰,朝代更迭。

既見證了唐「開元盛世」的繁華,有見證了歷代王朝衰敗時的殘景。

這8尊鐵牛背後所代表的巨大歷史意義是無法估量的。

————————

題外話:

除了黃河鐵牛,我國曾在成都出土了古代另外的鎮水神獸——石犀牛。

據《蜀王本紀》記載,這鎮水神獸是當年秦朝蜀守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時命人所刻。

(成都出土的鎮水神獸——石犀牛)

2013年7月,四川因發生大範圍持續性降雨,網上一度曾掀起了“因鎮水神獸被挪走,引發暴雨成災”一說。在網上引起了不少熱議。


小司馬說


山西蒲州,唐朝時期建造的黃河鐵牛鐵索橋拉引墩,一千多年來造福兩岸。自1907年黃河大水改道湮沒後,沉寂了八十多年。以致這個古代的宏大鑄鐵工程,要不是被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黃河工程挖出,都被人們遺忘了。現在被政府妥善的科學保護,移地安置,建立了黃河鐵牛博物館,並且供遊人參觀遊覽。

我是2016年初夏,隨山西全境旅遊團旅遊時,到過蒲州的《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濟寺,黃河岸邊的中國四大名樓之一鸛雀樓,和黃河鐵牛保護風景遊覽區的。

地面上的黃河鐵牛比真牛個頭大多了,令人震撼,那是為了重量的需要吧,還有身著不同民族服裝的牽牛鐵人。要說古代鑄鐵配方獨特,我佩服,但說它不生鏽,我不信!明明鏽跡斑駁,一疙瘩一塊的,只是千百年來被過往人眾左手摸,右手扶的,即便是鐵鏽也被人手汗漬摩娑的鋥明黑亮。不信你走入博物館地下,那鐵牛四條腿的鐵座下,四根斜插深入地下數米的巨大鐵柱,被用玻璃密封保護著,彷彿剛從泥土中刨出來的那樣,向人們呈現著歷史歲月留存在它們身上的滄桑痕跡。長時間的鐵鏽也會形成一種堅硬的膜,這個事文物鑑定學者最懂行了,他們叫那種膜為文物的包漿。

另外,我不知讀者們有誰參觀過廣州市區越秀公園的鎮海樓博物館?博物館平臺上展示的十幾門一百多年前,清朝官兵自己鑄造的大炮,和從德國進口的大炮。咱們自鑄的大炮炮身被鏽蝕的輪廓還在,儼然一堆廢鐵。而進口德國的大炮炮身則仍然楞角分明、線條準確、鋥光瓦亮,甚至連編號規格等刻字都未磨損,仍然清清楚楚。

我承認差距,但不崇洋媚外。一千多年前的黃河鐵牛能完好的存留到現在,這本身就是個奇蹟!請問,德國及西方一千多年前的鐵器是個什麼樣子?能讓我們看看嗎?

我們自豪!但我們仍需博採廣納,學習一切先進的技術和知識,助我大中華的騰飛!


天高雲淡路坦


嗣聖元年(684年),李顯登基,韋妃被立為後。同年,李顯被武敗天罷黜為廬陵王。由於兩個哥哥李弘、李賢都死於非命,所以李顯也在常年的壓力下精神恍惚,屢屢意圖尋死。

好在韋后始終鼓勵支持,李顯才得以堅持下來。以至於李顯對韋后立誓:如果日後能重登皇位,定讓你隨心所欲,不加節制。

唐神龍元年(705年),鳳閣侍郎張柬之等五人兵變,逼迫武則天禪位,唐中宗李顯復位。

韋后主理後宮期間,昭容上官婉兒屢次進諂。稱李顯身體虛弱,恐不能長久,若是百年之後,韋后您失了靠山如何安穩?

韋后也是在亂世中熬過來的,心中也是害怕。就讓上官婉兒為她拿個主意。

上官婉兒就讓她學武則天,拉攏親家武三思,內外勾結把持朝政。

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李顯駕崩。韋后秘不發喪,召集重兵回朝。與上官婉兒偽造遺詔,傳位於李重茂,年號唐隆。由韋太后臨朝稱制。

天下人好不容易推翻了一個武則天,眼看著又要出個韋則天。

臨淄王李隆基率先發難。兵變殺死了韋皇后,僅登基一個月的李重茂被廢除。睿宗李旦再次被擁立為皇帝。

延和元年(712年),因李旦過度寵信妹妹太平公主,導致太平公主意欲謀反。李隆基再次兵變殺死太平公主。李旦禪位於李隆基,稱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感嘆大唐自開國以來,屢次三番後宮亂政,問計於宰相張九齡。

張九齡言,因東都洛陽在武則天稱帝期間,用玄學逆轉乾坤,以至於洛陽陰盛陽衰,致使大唐國運時時遭女流亂政。

玄宗問,可否廢掉洛陽陪都?

張九齡搖頭不可,言:當初大唐立國,多位國師先後算定天數,方定下長安為都,洛陽為陪。動洛陽,則動大唐根基。

唐玄宗問:無他法?

張九齡回曰:昔年李淳風留有一本無字天書,言遇急難事,可焚香問之。今時當堪一用。

當晚張九齡沐浴更衣,設香案焚香問書。

一陣清風拂過,書頁翻開,內顯一圖。張九齡忙上前觀望記錄下來。稍後,書中文字自消,空白無一物。

張九齡報於玄宗後,玄宗令其依圖監督實施。

蒲津渡位於洛陽和長安直線正中間的黃河渡口。張九齡令人鑄四頭巨大的鐵牛分列浮橋兩岸。兩岸按北斗七星方位各鑄七根鐵柱,佈下天罡七星。又各鑄鐵人兩個,分守兩陣。

開元十三年(725年),浦津渡口工程完工。李隆基前往泰山進行封禪。

封禪當天,李隆基焚香告天后。泰山上空的雲端現出靈宵寶殿影像。一位天仙朝西一指,四位天將御風直往浦津渡口,鎮守洛陽陰氣西侵長安。

本來李隆基以為如此這般,大唐能江山永固,不再受後宮禍害。

豈料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壽王李瑁在洛陽參加姐姐咸宜公主婚禮時,遇到了寄養在叔叔家的楊玉環。

壽王李瑁回長安後,請玄宗賜婚。楊玉環被冊封為壽王妃,奉旨前完長安完婚。

楊玉環途經蒲津渡,突然飛沙走石暗無天日。一行人數番想衝過浮橋。其他人都能過河,可唯獨楊玉環一到橋邊就被狂風推回。

楊玉環勃然大怒,指著橋頭鐵人鐵牛罵道:“你們是些什麼鬼怪,竟敢攔我去路,待我他日得勢,定將你們扔下河去!”

楊玉環取了馬伕的馬鞭,照著鐵牛鐵人就打。鐵牛鐵人吃打不住,忙逃開到一邊。楊玉環手持馬鞭指著鐵人鐵牛道:“你們若再敢攔我,我定斷了你們的牛角,捅瞎你們的雙眼。”說完大搖大擺的過橋而去。

說來也怪,鐵人鐵牛吃了這一頓馬鞭後,天空放晴,周遭一絲風也沒有。

兩岸百姓都知道這過橋女子不是凡人,皆跪地叩拜不止。

數年後,楊玉環被李隆基封為貴妃。楊玉環記恨這件事,令人將鐵牛鐵人並七星鐵柱都扔進了黃河……





難得浮生閒半日


第一次知道黃河鐵牛的故事,那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從《故事會》上看到的,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又再次榮幸重溫一下黃河鐵牛的來歷和經過。


最早知道黃河鐵牛的故事,還是從宋代一個叫懷丙和尚打撈鐵牛的故事上得知此時的。

但是,要說鐵牛的來歷卻是發生在唐朝的開元年間。

當時之所以鑄造鐵牛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在古代的架橋技術遠沒有今天發達,但也並不說明古代的人沒有智慧。

在古代,牛、象等一般都被視為吉祥物,因此在黃河上鑄造鐵牛很符合這方面的傳統。

但真正鑄造鐵牛的目的,不是為了一種觀賞目的,而是為了在黃河的兩岸便於架橋。

當時的唐朝正處於它歷史上的巔峰時期,集全國之力鑄造約四十多噸的鐵牛數尊,分佈於黃河的兩岸,然後再用數條粗鐵索縛於其身,遂形成浮橋。

但隨著時日已久,浮橋不免破敗,在以後的各個朝代雖屢經修復,但到清代時最終徹底廢棄。

但現在的問題是,這些黃河鐵牛如果從唐朝開元年間算起的話,到現在為止已經歷經一千二百餘年,卻為何能夠保持完好而不被鏽蝕掉。

請原諒我們的才疏學淺,如果說錯了的話千萬不要噴我們的祖宗三代。

第一,黃河水是淡水,淡水對於鐵的腐蝕性要遠遠的地獄海水對於鐵的腐蝕性。

大家都知道,軍艦是用上等得好鋼材料做成的,但是在海里根本就經不起長年累月的侵蝕,而且這還是在做了厚厚的防腐處理之後的結果,但是黃河鐵牛卻未作任何這方面的防腐處理。


第二,鋼鐵如果在暴露的空氣中是很容易生鏽的,但是對於沉在泥沙裡的黃河鐵牛來說,卻恰恰避開了這個弊端,並且由於黃河的說是淡水,不但對鐵牛的腐蝕性較差,而且對於鐵牛的保護性要多於對鐵牛的腐蝕性。

第三,長年累月的沖刷對於鐵牛形成了類似於一層堅硬的保護膜,說白了就是一層附加物體,這一點不容忽視。

第四,鐵牛的鑄造是實心的而非空殼之類的,這是一個鐵牛得以完整保存的關鍵節點。


一般來說,空心的東西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爛掉的,但實心物體就不然了,它在抗腐蝕性方面有著獨到的天然優勢。

以上四點金供大家參考討論,並不代表著我的觀點就是對的,如有不同意見者,歡迎來辯!


東方中華不敗


通過這個鐵牛可以看出,在很多年前已經有老鐵了,這個鐵牛是用老鐵鑄造的,因為老鐵沒毛病!所以不會生鏽!


小小博士張


黃河鐵牛在黃河的泥沙中深埋。斷絕了風吹日曬和空氣的氧化,還有,杜絕了人為的破壞。才能完好保存至今。這就如同古代的墓葬一樣,剛打開的時候,一切都是那麼的完好如初。但見到外界的空氣後,一切就都變了樣子。比如,馬王堆墓葬。剛出土時,絲綢等容易腐爛的絲織品都還顏色豔麗。但跟空氣一接觸後,立即風化了。另外的金屬物品倒是保存完好。比如,曾侯乙墓裡的編鐘,銅鼎。都是一個道理。坦白說,我不是這方面的專業人員。所以,給不了你專業的答案。謝謝。


風雨中的梅雲


古人的知慧,造出來的東西永遠不褪色,不腐難!如戰國時的劍,再薄也沒褪鋒芒。如鍾,如馬王堆不腐屍,太多!


藍天白雲173883091


看來人類經歷過好多次毀滅重生,上一次的文明部分的流傳了下來,如黃帝內經道德經等二千多年以前的作品,有很高的自然智慧,看來與上一次文明有關,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許多不解之謎不可等閒視之,現在人類又到了節點是毀滅還是終極解脫,只有天知道。


陽光明貞


埋在泥裡與空氣隔絕就不會產生氧化鐵,也許古人用的是隕石呢!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