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塗改往往成佳作

《祭侄文稿》:塗改往往成佳作

小時候在老家,寫字的人中流行一句俗語:“字是鬼神仙,越描越難看。”是說書法不能塗不能改,須下筆成形,一旦落紙,便不可移易。

後來見的帖子多了,才知道經典名作往往有塗改之跡。典型者如魯公三稿,塗抹之甚,必須仔細按驗原文方能疏通。不過,我長期以來對此並未予以思考,直至自己的書寫也越來越多地出現下意識的塗改,名帖塗改這個司空見慣的事情才引起我格外的關注。

《祭侄文稿》:塗改往往成佳作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佳作塗改之處是否可以視為作品的積極因素?如果是,那麼下一個問題便要回答為什麼。適當、合理地塗改,可以使讀者想象書寫情景,助益賞析。書法不同於舞蹈、歌唱,欣賞書法何以也要還原過程?應當說,鑑賞書法原本無須覆盤,看結果就可以了。但問題是任何人面對一件字跡,對其技術風格、功力修養、格調意境的把握都存在適度的出入,所謂見仁見智。為求理解的深入、準確,字跡而外,往往考慮其餘因素。諸多因素之中,塗改之處不容忽視。

《祭侄文稿》:塗改往往成佳作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我們不必多情如翁方綱,賞帖有佞宋痼癖,我們大可以坦率承認,未必所有塗改之跡都別具欣賞價值。但也應當注意,它能揭示書寫過程,佐證未改之處的書法價值。大凡契合正文、與全篇水乳交融的刪改塗抹都可以印證過程的不可遏止,再現作者信手拈來的自如情景。情景之下、過程之中的未改之跡當然可以直觀,但通過印證與再現,更可以堅信它的自然天成。

《祭侄文稿》:塗改往往成佳作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初學書法的人,為使一件作品稱意,往往不吝紙張,一遍又一遍書寫,直至“滿意”。這種表面上“無可挑剔”的作品最終很難成為佳作,而真正的傳世之作往往是一蹴而就,不可更改,包括其中的塗塗改改。這樣的佳作,塗改本身也成為不可避免、不可或缺的構成。

《祭侄文稿》:塗改往往成佳作

褚遂良《蘭亭序》局部

數十遍書寫同一內容無緣佳作,只是低層次的重複。走出這種困境的好辦法是臨摹經典不厭其煩,自己創寫只限一次。即使不如意也不去理會,轉而寫新的內容。長期堅持抄書,這種重複與困惑會不知不覺地消失。近幾年的冬天我除了臨摹就是抄寫經典詩詞、美文,抄寫多了,塗改之跡不時出現。開始遇此情況一律廢棄,後來不忍,再後來敝帚自珍。漸漸地塗改添加日益大膽,以致一旁研墨的“書童”開玩笑說“寫得一般,改得天衣無縫”。

《祭侄文稿》:塗改往往成佳作

褚遂良《蘭亭序》局部

不忌諱塗改何以可成佳作?因為保持了當時的書寫狀態。對於書法的較高境地,人們往往會脫口而出,譽之一氣呵成,這裡我們卻為塗改開脫,豈非意思相左?其實,塗改是就單字及文章的準確性而言,而盛讚一氣呵成是肯定它作為書寫過程的一種狀態,兩者非但不矛盾,甚至塗改本身就是一氣呵成的過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又無須忌諱的一個環節。一句話,塗改的是文章,一氣呵成的是書法,斯為二事。

不斷塗改而書興甚濃,防止了思緒的中斷、墨色的不適等等。應當承認,每一次舔筆都會帶入新的因素,比如書寫過程自然形成的破鋒、絞鋒、偏鋒都會經再次舔筆而人為阻斷,新的墨量也會攝入,難免影響作品墨色的自然過渡。所以,塗改之作、缺字之作往往是佳作。百般錘鍊固然可以修正技術的差錯,但會將靈感、奇趣、情景驅逐得無影無蹤。所以妙手偶得是寫字人渴望的境地。

《祭侄文稿》:塗改往往成佳作

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唐 馮承素摹)

古人以神、妙、能三品論書,其中最高明者當屬神品,但又有在神品之上立逸品之目。逸品似乎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一種境界,或者說逸品只有格調,無法以技術衡量。逸品是否允許修改呢?想必字跡可以修改,至於其過程,不可捉摸,遑論修改!所以,凡是佳作之塗改增刪皆是皮相,鬼神使然的過程才是真諦。孔子所謂“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既是論人,也可援以談藝。豪邁的藝術過程原不必以塗改為瑕疵的。可以說,佳作塗改之處正是過程不可以修改的佐證。

《祭侄文稿》:塗改往往成佳作

趙孟頫《深秋帖》局部

名帖之塗改在當代書壇引起了思考與仿效。思考無疑是有益的,刻意模仿則是東施效顰,因為它往往為改而“錯”,預先設計,並非出於書寫過程的自然而然。名帖塗改之所以具有欣賞或者提示價值,其根本在當時勢難遏,情難止,純出無意,而簡單的模仿則是依樣畫瓢,為改而錯,事出於安排。進一步說,名帖之塗改,其過程是書寫,刻意模仿之塗改,其過程屬於製作。書寫天真,製作世故,書寫真實而動心,製作虛構以炫目。

《祭侄文稿》:塗改往往成佳作

顏真卿《祭侄文稿》

寇克讓

2014年12月2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