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塔利班談判,一段跨越30年的“愛恨情仇”

美国与塔利班谈判,一段跨越30年的“爱恨情仇”

美國代表尋求阿富汗政府支持和談進展。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相逢一笑能否泯恩仇?

塔利班與美國答:“有可能。”

這幾天,塔利班與美國在卡塔爾談判,有消息說,塔利班與美國有可能就一些關鍵問題達成初步協議。

不過,雙方仍存在兩大分歧,一是美軍是否撤軍和以什麼方式撤軍;二是美軍撤走後塔利班願不願意與政府軍停火,加入政府主導的談判進程。

在塔利班看來,分歧只有一個,就是美國撤軍問題。至於與政府和解,至少他們現在不願意。

塔利班目前控制著阿富汗多數山區和部落地區,國土面積與政府軍相當,人口增長速度超過政府軍控制區,頗有二度奪取政權之勢。國內主從地位未定,沒有什麼好談的。

而美國撤軍問題,不光是塔利班的願望,也是特朗普的願望。

早在總統競選期間,特朗普就表示美軍應該撤出阿富汗,去年7月開始,特朗普啟動了美國與塔利班的談判。

今年以來,特朗普公開表示美軍應該撤出7000人,這佔駐阿的15600美軍的將近一半兵力。

特朗普還把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的意義提升到了事關美國國運的高度。他在一次內閣會議上說:“就是因為阿富汗戰爭,蘇聯才解體了。”

所以,塔利班與美國算是一拍即合。其實呢這也不奇怪:早在特朗普之前30年,阿富汗原教旨主義派別就和美國上演過轟轟烈烈的情感戲。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愛情”

塔利班1992年起家於坎大哈的伊斯蘭學校,為首的是學校創建人之一的毛拉·穆罕默德·奧馬爾。

最初塔利班只有30名師生、16支步槍,原教旨主義色彩不濃,更像是羅賓漢式的組織。他們因為救出了被軍閥誘拐的少女贏得聲望,迅速發展壯大。

塔利班興起時,正值蘇聯撤出後阿富汗陷入軍閥混戰時期。當時有逐鹿資格的軍閥主要有三股四人:杜斯塔姆、拉巴尼和馬蘇德,以及希克馬蒂亞爾。

美国与塔利班谈判,一段跨越30年的“爱恨情仇”

2019年1月23日,阿富汗安全部隊逮捕6名策劃恐襲的塔利班人員 繳獲大量槍支彈藥 。圖文無關。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杜斯塔姆、拉巴尼和馬蘇德有很深的蘇聯和伊朗背景,希克馬蒂亞爾雖有原教旨主義色彩,但受到巴基斯坦支持,所以美國也選擇支持希克馬蒂亞爾。不過希克馬蒂亞爾不爭氣,美國隨之拋棄了他。

美國在阿富汗選擇的第二個對象就是塔利班。至於原因,是塔利班早期得到了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的雙重支持,這兩國都是美國盟友。

而塔利班創始人奧馬爾在抗蘇戰爭期間,也有良好表現。他曾是由七黨派組成的聖戰者伊斯蘭聯盟成員,該聯盟為抗擊蘇聯入侵而設立,希克馬蒂亞爾是七黨派領導人之一。

今天一說“聖戰者”基本等同於說恐怖分子,但在上世紀80年代,由於“聖戰者”牽制了蘇聯,所以也是美國盟友。

“聖戰者”聯盟成立第二年,領導人就訪問了白宮,與里根進行了親切友好的會談,獲得了堅定支持。抗蘇戰爭期間,美國至少把25%的軍火物資分發給了“聖戰者”聯盟。

作為“聖戰者”聯盟成員,奧馬爾表現出了堅韌的戰鬥意志。他在戰爭中負傷四次,還失去了一隻眼睛。美國認為他值得“投資”。

塔利班官員曾經被允許在加州大學宣講政策,塔利班也曾經與美國討論過允許美國公司在阿富汗建設油氣管道,以換取美國承認塔利班政權合法性的可能性。

“9·11”之後也沒有徹底“拉黑”

塔利班在取得阿富汗政權後,顯現出徹底的原教旨主義色彩。特別是用一個月時間炮轟毀壞兩尊巴米揚大佛,以及對“9·11”主犯本·拉登的包庇,讓塔利班與美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愛情戛然而止。

但即使分手了,塔利班與美國也沒有真的“相互拉黑”。

一個明顯的證據是,在美國壓力下,曾經承認塔利班全國政權的阿聯酋和沙特都宣佈與塔利班斷交,但對與塔利班交往最深的巴基斯坦,美國的壓力反而不那麼大。

只是在小布什準備發動反恐戰爭,宣佈“每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現在都面臨一個選擇,要麼跟我們站在一起,要麼跟恐怖分子站在一起”,決定將塔利班列為打擊對象後,巴基斯坦才與塔利班斷交。

但即使如此,美國也基本不對塔利班進行斬首行動,而將打擊重點放到基地組織身上。原因是,雖然基地組織與塔利班藕斷絲連,但基地組織以美國為目標,而塔利班主要以重新奪取阿富汗全國政權為目標。

到奧巴馬時代,美國主導的反恐戰爭由打仗為主轉變為區別分離恐怖組織與相關組織、為阿富汗提供安全服務為主。

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奧巴馬提出了“阿巴新戰略”。而當時伊拉克境內一些原教旨主義勢力已與基地組織割裂,轉而與美國合作,為奧巴馬提供了信心,他認為可以適用到阿富汗塔利班身上。

於是,他提出了“溫和塔利班”的說法,為雙方重新建立聯繫創造了空間。

不過奧巴馬推行“阿巴新戰略”的做法是向阿富汗增兵,迫使“溫和塔利班”出來與美國對話。

這遭到了塔利班的強烈反制。塔利班製造了一些針對美國駐軍的襲擊事件,同時將影響力向也門等其他國家擴張,以此增加對話籌碼。

結果是,塔利班與美國的對抗越多,雙方坐下來談的機會也越多。最終,塔利班從恐怖組織名單中剔除,性質變成了反政府武裝。

恐怖組織必須打,但反政府武裝是可以坐下來談的。

到2015年,塔利班與美國實現了面對面對話。30多年的歷練,已經讓塔利班成了國際外交的老手。

這次談判有點慕尼黑協定的味道

奧巴馬時代打下了塔利班與美國重建對話關係的基礎,這一遺產被特朗普完全繼承。

不過,特朗普沒有奧巴馬那麼精細的推進計劃,他就是覺得美國虧了。特朗普曾說過:“我們的戰士被我們訓練的阿富汗人殺死!數十億打水漂!不能這樣!讓我們更好地重建美國。”

美国与塔利班谈判,一段跨越30年的“爱恨情仇”

當地時間2017年7月22日,阿富汗赫爾曼德省蓋雷什克,阿富汗安全部隊士兵與塔利班武裝分子持續交戰。圖文無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特朗普推進與塔利班對話的方式,徹底體現了他的風格,就是美國與塔利班兩家談,甚至不帶阿富汗政府。

沒有阿富汗政府在場,卻要談美國撤軍後阿富汗的和平進程,讓阿富汗政府情何以堪?

問題不僅於此。如果這次美國與塔利班談出個一二三四,撤回了7000美軍,其他國家駐軍肯定會有連鎖反應。英國目前就正在火上烤著呢,該怎麼選擇呢?

所以美國與塔利班這次談,有點慕尼黑協定不給捷克面子的味道,只顧自己,不顧及其他利益方——

慕尼黑協定全稱《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是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國、法國、納粹德國、意大利四國首腦張伯倫(首相)、達拉第(總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會議上籤訂的條約。英、法兩國為避免戰爭爆發,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將蘇臺德區割讓給納粹德國。

而這次談判可能產生的更大影響是,假如談成了以後塔利班進一步變強,阿富汗在“9·11”後形成的政治安排,就可能出現不可控的變化。

阿富汗政府軍的徵兵站本就是塔利班襲擊的重點,徵兵困難不小,戰鬥力也沒有明顯優勢。

未來,國際社會可能有的忙。而塔利班與美國之間的舊情宿怨,也不可能完全消解。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 王言虎 實習生 葛書潤 校對 郭利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