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新中國主權的第一戰“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指1950年6月爆發於朝鮮半島的軍事衝突,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

捍衛新中國主權的第一戰“朝鮮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進攻韓國,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埃塞俄比亞)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

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後,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捍衛新中國主權的第一戰“朝鮮戰爭”

關於朝鮮戰爭中國是否應該參戰這個話題已經討論了幾十年了。

認為中國應該參戰的人認為,中國擊敗了美國及其帶領下的17國聯軍,將他們成功的驅趕至38線南。捍衛了國家的主權以及挫傷了美國的霸權主義。加深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國際社會認可中國言出必行、雷厲風行的國家形象,看到了中國的軍事實力,為後期的國際談判加重了砝碼。另一方面,鞏固了周邊局勢安全。新中國的經濟建設需要在穩定的環境下進行,抗美援朝保證了東北亞的和平與穩定,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安全保證。並且,中國在戰爭以後,獲得了蘇聯的技術支持,中國的科技水平在短時間內獲得了高質量的提升,為以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於朝鮮戰爭,斯大林並沒有派兵援助朝鮮,沒有與毛澤東並肩作戰,心中或多或少存在愧疚,同時礙於蘇聯“老大哥”的形象,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做出榜樣,積極援助新中國的經濟建設。

但是由於朝鮮戰爭,中國喪失掉進攻臺灣的最佳機會,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與蔣介石共同抵抗中國軍隊,讓中國軍隊收復臺灣加深難度。如果沒有朝鮮戰爭,中國收復臺灣將會出現極大的可能性,這也正應正了金日成的判斷,所以會突然爆發朝鮮戰爭,朝鮮是在戰爭中最大的受益者,包括後期社會主義陣營形成,中國對朝鮮源源不斷的物資援助,技術輸入都為朝鮮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而蘇聯不費一兵一卒,就獲得了與美鬥爭的勝利,並在此時刻依靠政治影響力成立東歐聯盟,擴充著自身實力。朝鮮戰爭則讓中國在聯合國內陷入孤立境地,多數國家倒在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而中國,則是這場戰爭最大的輸家。

捍衛新中國主權的第一戰“朝鮮戰爭”

給大家看一份數據,根據當時的解放軍衛生部統計,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傷亡情況如下:戰鬥和事故死亡11.8萬人;負傷38.3萬人,失蹤2.56萬人,患病後送醫院35.5萬人。除此之外還有3.48萬人因為當時的醫療條件太差不治身亡。(相對於美國,我軍傷亡數量還是較多的)

1995年,美國官方在華盛頓修建了朝鮮戰爭美軍死亡者紀念碑,將每個戰死的美軍名字都刻在牆上,共計54246人。這個數字應該就是美軍陣亡的真實數字,美國是一個非常重視軍人榮譽的國家,不會輕易搞錯。

就我自己的觀點來看,中國既是贏家也是輸家。雖然在國際社會被孤立,卻得到了尊敬,是政治上的贏家;從軍事上,我們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成了平手,平分秋色,樹立了新中國的新的國際面貌。最大的遺憾,就是數十萬中華兒女命喪異國他鄉,中國也丟失瞭解放臺灣的最好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