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名碑之一,見證了基督教東傳的千年歷史

世界四大名碑之一,見證了基督教東傳的千年歷史

關心一帶一路,必讀的歷史書《絲綢之路千年史》


陝西省西安碑林第二室裡立著一通高 279釐米,寬99釐米,名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著名石碑,它與古埃及羅塞塔碑、死海東岸摩押希伯來文碑以及北美阿茲特克授時碑並稱為“世界四大名碑”。因此這塊石碑是國寶級文物,每年吸引著大量國內外遊客來此瞻仰。更為重要的是,這塊石碑向世人講述了一段絲綢之路古道上塵封的往事,見證了一個宗教在唐代發現的歷程。

世界四大名碑之一,見證了基督教東傳的千年歷史

西安碑林中的《景教碑》


唐初,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那時稱之為“景教”。

聶斯脫利派是一支與正宗基督教派有理念衝突的東方派系。這種衝突讓他們早早的在歐洲和西亞的大部分地方失去了生存空間,開始向東發展。最終成為了最具有東方影響力的基督教教派。至今仍在很多地方存在和發展。

聶斯脫利派的名稱,源自創始人聶斯脫利。聶斯脫利派的創始人聶斯脫利是敘利亞籍修道士,從公元428年開始擔任了三年的君士坦丁堡東正教的牧首。聶斯脫利提出了自己的基督教理論——基督二性二位說。但是聶斯脫利遭到絕大多數基督信徒的反對,公元431年,聶斯脫利被革除牧首職務,後來客死埃及。聶斯脫利派主要在中亞和西域流傳,唐代時由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原,被稱為景教。

世界四大名碑之一,見證了基督教東傳的千年歷史

世界四大名碑之一,見證了基督教東傳的千年歷史

早期的聶斯托利派手稿

唐朝開始著名的滅佛事件後,朝廷也對聶斯脫利派的教堂動刀。景教在東亞地區的發展,受到了歷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波及。但除了天子腳下在長安城外,其他聚集大量胡人番商的地區,沒有什麼嚴格執行禁止令。只有等到南方的廣州等地被經常吃人的黃巢暴民摧毀,景教才真的開始衰落。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一座記述景教在唐代流傳情況的石碑。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慕道友”。公元635年,當大秦國主教阿羅本來唐時,太宗皇帝派遣宰相房公玄齡,帶領臣僕們到西郊歡迎,迎賓入宮,並邀至皇帝藏書室,翻譯經典,皇帝在禁宮內親自問道。皇帝深感此道之正義和真實,下令傳授於民。

此碑於唐建中二年(781年)2月4日由由波斯傳教士伊斯(Yazdhozid)建立於大秦寺的院中。碑文由波斯傳教士景淨撰刻,朝議郎前行臺州司參軍呂秀巖書並題額。碑身高197釐米,下有龜座,全高279釐米,碑身上寬92.5釐米,下寬102釐米,正面刻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上有楷書三十二行,行書六十二字,共1780個漢字和數十個敘利亞文。

碑上有文字:“太宗文皇帝光華啟運,明聖臨人,大秦國有上德曰阿羅本,佔青雲而載真經,望風律以馳艱險,貞觀九祀,至於長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齡,總使西效入內,翻經書殿,問道禁闈。”

唐貞觀九年(635),景教僧侶阿羅本將此教傳入中國。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詔稱“波斯僧阿羅本,遠將經教來獻上京”,並命令在長安城中義寧坊建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許其傳教。此後,景教在長安興盛一時,並在全國建立了一些“十字寺”。當然,其信徒大都是定居長安外族民眾,而非漢民。

世界四大名碑之一,見證了基督教東傳的千年歷史

唐代景教十字寺遺址

景教形成一定規模,自然會有聖誕節。據唐建中二年(781)長安義寧坊大秦寺所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載,唐代宗“每於降誕之辰,賜天香以告成功,頒御饌以光景眾”。也就是說,每逢聖誕節,皇帝老子會給景教徒賜香、賜宴。

此外碑上還有景教經典《尊經》翻成中文的記載。碑文還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經典和中國史書中的典故來闡述景教教義,講述人類的墮落、彌賽亞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蹟,碑額上部,由吉祥雲環繞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中國蓮花瓣朵,顯示出景教開的是中土之花,結的是基督教之果。碑文雖系波斯傳教士撰寫,但他的中文功底極其深厚,因此後人讀來並不覺得晦澀難懂,更像一篇精美的歷史散文。

世界四大名碑之一,見證了基督教東傳的千年歷史

世界四大名碑之一,見證了基督教東傳的千年歷史

景教碑的書寫者呂秀巖的書法:秀麗天然,結體工整而不刻板,章法佈局巧妙,似有唐初虞、褚之遺筆。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稱:“秀巖書景教流行中國碑,書法秀逸遒勁,唐石之最佳者。”呂秀巖並非著名書法家,也不是名流,“一定和景教有著密切聯繫,大膽猜測的話也許他就是個基督徒。”

碑身下截及兩側刻有敘利亞文字。翻譯如下:

正面右側銘文:鄉主教,中國之教父牧師景淨

時牧首寧恕知東方景教信徒之眾

長安景教大主教伊斯,本是巴克特里亞教區牧師彌利之子,立此石碑,述救世大願

並覲見大唐帝國皇帝,宣揚傳教之事

牧師靈寶

執事、大主教伊斯的兒子阿檀

鄉主教摩薩吉思

檢校建立碑牧師行通

助檢校試太常卿賜紫袈裟教堂之主牧師業利

碑文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對景教的歡迎態度及貞觀十二年(638年)在長安城義寧坊修建大秦寺,昭許景教在中國傳播,並且自太宗至德宗的歷代皇帝無不寵幸有加,使景教大盛的史實。後來遭遇武宗禁止外教,致使寺毀碑埋。明代天啟二年(1622)重新出土。出土時西方各國有不少的傳教士得知此事,爭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譯成拉丁文寄往歐洲本國。當地人怕此碑被他們盜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勝寺內,豎起來交寺僧保管。

世界四大名碑之一,見證了基督教東傳的千年歷史

立於金勝寺中的《景教碑》舊影

清代光緒三十三年(1907)移藏西安碑林。丹麥人荷爾姆想用三千兩白銀換取,遭到地方官員和百姓的反對。荷爾姆只得把一塊複製的碑石運往紐約,據說目前國外已有幾塊《景教碑》的複製品,而唯一的真品仍倖存於西安碑林。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佇立在風雨飄搖之中一千三百多年,見證了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世界四大名碑之一,見證了基督教東傳的千年歷史

有關絲綢之路必讀的歷史書,《絲綢之路千年史:從長安到羅馬》,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8年出版。

【簡介】本書共三十餘萬字,用輕鬆、生動的筆法,講述了西周至西夏兩千年間,從長安到羅馬東西三萬裡的絲綢之路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如周穆王西遊,亞歷山大東征,張騫鑿空西域,拜占庭-波斯爭霸,玄奘法師西遊,杜環西行,怛邏斯之戰等等,貫穿絲綢之路的開闢、發展、繁榮的全過程。全書可讀性強,知古鑑今,對我們當下“一帶一路”建設很有啟發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