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帶著虛假的面具討好他人,委屈自己……

討好型人格:帶著虛假的面具討好他人,委屈自己……

討好型人格:帶著虛假的面具討好他人,委屈自己……


討好型人格:帶著虛假的面具討好他人,委屈自己……


電影《壁花少年》,裡面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臺詞,男主問他的老師:為什麼有些好人總跟錯的人交往呢。

老師回答他:因為我們只接受自己認為配得上的愛。

討好型人格:帶著虛假的面具討好他人,委屈自己……



討好型人格:帶著虛假的面具討好他人,委屈自己……


裡面的女主角珊是個酷酷的女孩,跟壞男孩談著戀愛,叛逆嬌俏。

她明明知道男主查理喜歡著自己,卻不敢讓他知道自己的過去,總是擔心地問:我想如果別人知道我的那些事,他們就不會再喜歡我了。

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在戀愛中,唯一擔心的,或許就是自己配不上喜歡的人。

於是總是退後一步,接受了自己並不那麼喜愛,但足以與之相配的感情。有一種:雖然你渣,但我也不是什麼好人的舒適感。

有些人生來就敏感,從身體到心靈。

在對抗孤獨的日與夜裡,都無法真正珍視自己。‍


01


近幾年,“討好型人格”被很多人熟知,並迅速引起了強烈共鳴,因為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人格的影子。

那,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從專業的心理學角度看,其具備5個基本特徵:


1、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討好型人格第一個特徵是非常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真實想法。

由於覺得自己弱勢,一旦說出自己的想法就會感覺會被孤立,擔心不被他人接納,更害怕他人的攻擊,所以他們總是把自己真實想法藏在心裡,而不是完全大膽勇敢的表露出來。


2、喜歡主動道歉

討好型人格第二大特徵是喜歡道歉。

他們害怕與人衝突,不願陷入不和諧的麻煩和糾纏之中,為此,他們寧願妥協,道歉,即便他們知道這本質上不是他們的錯。


3、會迎合他人

討好型人格第三個方面特點則是喜歡迎合他人。

在社交交往中,他們對待別人的觀點經常會說,你說得很對,這種迎合來自他們內心的膽怯,總是覺得別人比自己要厲害,所以會把自己降得很低。

她們總是擔心別人不高興,但是卻忘記了自我的情緒,自我聲音是什麼。

所以她們活得小心翼翼,而不是自信滿滿,她們在人群中總是顯得很不自在,以至於漸漸地喜歡獨處,不願社交。


4、不懂得拒絕

討好型人格第五個方面特點則是不懂得拒絕。

討好型人格因為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評價,他們會把別人的評價放在首要位置,容易因他人的評價而影響心情和自我判斷。

她們害怕拒絕,其實也是因為擔心一旦拒絕他人,他人就會十分厭惡她們,而不拒絕,則是她們假裝維持良好的關係,這可以減少她們內心的內疚與負罪情緒,但是無形中擔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更讓自己活得很累。


5、沒有原則和底線

第五個特徵是沒有原則和底線。

因為在人際交往中,討好型人總是忽略了自己,她們希望和她人保持和諧的關係,所以在交往中,有時會變得沒有原則和底線,一味討好他人,在這種相處模式中,反而無法贏得他人的尊重。


討好型人格:帶著虛假的面具討好他人,委屈自己……



討好型人格最大的特點就是掩藏自己情緒,非常害怕起衝突,所以她們會壓抑自我的需求。

總之,這是一種時刻帶著面具,無法真實袒露自己,面對他人的典型人格。


02


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分享過關於自己“討好型人格”的故事。

少年成名的蔣方舟,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在所有的讚美與榮譽中成長;

直到有一天,朋友問了她一個問題,“你有沒有跟朋友產生過很真實的關係?”


討好型人格:帶著虛假的面具討好他人,委屈自己……


她突然發現自己不但在同事和朋友面前不會表達真實情緒,而且在最親密的愛人面前,也是一味避免發生衝突,不想讓對方不高興。

這麼多年以來,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中,她一直扮演著討好別人的角色。

這種性格,就是我們常說的“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帶著虛假的面具討好他人,委屈自己……


蔣方舟說自己是“討好型人格”,許多人是不信的,大眾眼裡的天才少女,身上怎麼可能有一絲低姿態;

但其實不管是“別人家的孩子”,還是普通平凡如我們,誰不是揹負著眾人的期待長大的?

從小,我們就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他們教育我們做人要有禮貌、要謙讓、要討人喜歡,久而久之,我們便學會了迎合:

如果在眾人面前表演節目,可以讓父母露出驕傲又滿意的微笑,即使我們心裡再彆扭也會努力去做;原來要想得到大人們的肯定,就一定要認真讀書好好學習,即使自己真的很想看一會兒動畫片……



討好型人格:帶著虛假的面具討好他人,委屈自己……


我們小心翼翼地觀察著自己的行為是否得到了別人的認可,然後在心裡默默長吁一口氣;

可是在慶幸之餘,我們似乎也忘了自己做這件事的初衷是什麼,難道僅僅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嗎?

長大後的我們,除了希望自己被接受、被肯定之外,也開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自己,於是學著把自己的小情緒隱藏起來,將盡可能完美的一面展示給大家。

心理學家Susan Newman指出,討好者活在別人對他們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著別人對他們的認可,為此他們願意去做任何事;

他們總是將他人的需要擺在自己之前,即使對方的要求不合理,也會硬著頭皮去滿足。


討好型人格:帶著虛假的面具討好他人,委屈自己……


而這樣的習慣時間長了,便會影響到我們正常的感情生活。

蔣方舟說自己曾經有這樣一段兩性關係,對方一直打電話過來罵她,她沒有一絲憤怒反而覺得很恐懼,對著電話足足道歉了兩個小時。

每個人都希望被需要、被愛,也都會時不時的做出一些討人喜歡的行為,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就是一個乞討者。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主人公松子,從小極力迎合身邊的人,她努力扮鬼臉逗笑別人,希望能得到父親的關注與愛;


討好型人格:帶著虛假的面具討好他人,委屈自己……


童年松子用一種近似滑稽的方式,去引起他人的關注,最終卻變成了一個徹底的討好型人格的人,換來了悲劇的人生。

如今的時代裡,開始越來越多對“討好型人格”的討伐,人們主張敵對和對抗,也越來越敢說“不”;

於是,我們開始慢慢收縮自己的善意,甚至質疑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我們之間也變得越來越冷漠,越來越自私。

大家提到“討好型人格”總覺得會活得很累很卑微,但其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著討好人的傾向;

而討好也並不意味著低人一等。

何炅就曾在節目裡說過自己對“討好型人格”的理解:


討好型人格:帶著虛假的面具討好他人,委屈自己……


眾所周知,何老師是娛樂圈出了名的“會做人”、“會說話”、“讓人很舒服”的高情商典範;

然而他卻主動承認自己也有著“討好型人格”,不過與蔣方舟不同的是,他並非把“讓別人開心”當做自己唯一的目標,而是讓自己開心的同時,還可以照顧好別人的情緒。

他的討好並不卑微,而是出於自信,因為有足夠的能力成全自己所以才討好他人,並且他樂在其中;

讓別人舒服,但也別為難自己。

在他眼裡,用自己的善意去溫暖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樣的朋友一定值得人好好珍惜。

為了擺脫“討好型人格”,蔣方舟獨自在東京呆了一年,她不必介意別人的眼光,純粹為自己而活,也學會了從一種更遠的距離去看待自己:

每個人都有一個他獨特的價值,在他實現這個價值的過程中,他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他有可能顯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棄了追求個人的獨特價值,去建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的話,那其實是冒了非常大的風險,你吸引來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賞的人,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故作討喜的樣子。


討好型人格:帶著虛假的面具討好他人,委屈自己……


坦然接受自己的缺點,也敢於把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呈現在眾人面前,卸下偽裝的我們也許就會活得快樂一些;

學著勇敢對違背自己原則的事情說“不”,不對別人的情緒產生愧疚的心理,先取悅自己才會因自信而生出更加真誠的溫暖。


03


討好型人格的人如果不想繼續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又該如何扭轉性格,及時止損?


1、與自己對話


由於你長期“飲鴆止渴”,已沉迷在過度關注他人需求的狀態中,你所有得體的行為、謹慎對答並不是由內而發的自主行為,而是希望以此換取他人關注的被動行為。

你要嘗試將你對他人的過度關注轉回自身,只有當你迴歸內在,瞭解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和需求,才能為自己這種不受控制的討好行為按下暫停鍵。


2、不逃避責任


你的敏感、脆弱常讓你不自覺得進行自我批判。為了逃離這種無力感,你總是迴避自身問題,通過不斷幫助他人來製造“自己擁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假象。

久而久之,你一次次在自己的問題上崩潰,再一次次向他人奉獻自我,這終究是個死循環。要看到你自己才是需要幫助的那個人,不要把照顧好自己的責任寄希望於他人。


3、提升自我價值


你常將自己擺在“弱勢”地位以尋求安全感,但這隻會不斷消磨你對自身價值的肯定。你放低自己,希望以此來避免衝突,得到他人喜愛。這種邏輯並不正確。

在成年人的社交關係中,對方如何對待你,根本取決於你是誰。你擁有足夠的價值,別人自然會尊重你,你的自我貶低並不會為你贏來真正友好的回應。


討好型人格:帶著虛假的面具討好他人,委屈自己……


每個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會出現討好行為,有的人在這個階段停留的時間較久,有的人可能只是偶爾停留。

即便我們很多人都無法活成何炅那樣,對人對己溫暖如一,可最起碼也可避免像蔣方舟一般,為成全別人而委屈自己。

人終究是不完美的,儘可能取悅自己才是我們生而為人最基本的使命。

其他的一切人和事,能放心裡的就留個位置,不能放心裡的,多的是垃圾桶可放,不必太過介懷。

討好型人格:帶著虛假的面具討好他人,委屈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