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

今天的考生,為了參加一場高考,需備戰十多年,但報考到入場卻很短暫。不過在古代,參加科舉的考生,不但要寒窗苦讀十年,入場程序也極為冗長,難度不亞於考試本身,考試過程更是對考生身心的雙重考驗。

複雜的報名程序

投狀。投狀是參加科舉考試必經的報名程序,考生需填寫一份“履歷表”以亮明身份,表上除了姓名、年齡、籍貫、婚姻等基本信息外,還有三代(曾祖父、祖父、父親)信息和身材面貌自述。不過這個身材面貌自述嘛……古代沒有照片說個啥嘛!

古代科舉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

結保。即相互擔保,開始於唐代,需考生每三至五人結成擔保集團,如有舞弊情況發生則結保人同罪,是“連坐”制度在科舉考場的一種延伸。此外,還有廩生擔保與四鄰擔保三管齊下(廩生為科舉考試中成績名列一等的秀才;四鄰即街坊鄰居)。考生在呈遞“履歷表”的時候就需要各位擔保人的簽名!

入場“安檢”

考生入場之前,需由主考官進行一次集體點名,同時搜查隨手攜帶用品。為防止考生挾帶作弊小抄,自宋真宗時期始,考生入場時將會由監門官進行一番搜身檢查,甚至要把鞋子脫下來,查看鞋底是否有可疑物品,搜查嚴苛超度遠勝高考。

古代科舉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

隨著搜檢力度不斷加大,考生常常需要脫光了衣服“赤誠相對”。後因檢查太過分,金章宗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有臣僚建議讓考生“沐浴更衣”。沐浴後,考生要換上官方準備的統一服裝,才能進入考場。這實際上是一種考前裸檢”制度。

古代科舉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

不過,雖然挾帶小紙條被嚴令禁止,考生可也不是空手入考場。那麼,除了筆墨紙硯之外還能帶什麼呢?其實,科舉考試可是場“攻堅戰”,就拿明清時期鄉試來說,考試按科目分三場,每場考試考生從點名入場到交卷出場,一共需要在貢院內呆三天兩晚,但貢院內僅僅提供熱水,其餘所有食品和物品都需要考生自帶。因此,考生除了帶上筆墨紙硯外,還要攜帶餐具、食品等。

誰當考官

在通過地方考試取得童生(秀才)資格之後,幸運的考生將接連迎來三道大關——鄉試、會試、殿試,先後晉升舉人、貢士與進士。當你考上進士,你就有機會當考官了。

古代科舉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

科舉制度逐漸固定下來後,三級考試的考官按規都由皇帝親自派選。 其中,鄉試主考官設一正一副二位,同考官設四位,統稱為“內簾官”,皆須由進士出身的官員擔任。

古代科舉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

會試設一位主考官,稱為“總裁”,以及三至五位副考官,皆由進士出身的一品二品大官擔任;此外,明中葉以後,還有十八位負責批閱五經試卷的同考官,俗稱“十八房”。

古代科舉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

最後的最後,如果你有幸來到最終關卡——殿試,就會見到親自主持考試的大boss——皇帝,還有陣容豪華的讀卷官隊伍,包括大學士、尚書、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寺卿、翰林學士、詹事等。

古代科舉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

上面說的都是主要負責主持考試或評改考卷的官員。除此之外,考場內外,還有負責行政工作的提調官、負責監考的監試官以及負責糊名、謄錄、監察挾帶等各項具體工作的專門人員。

貢院監考

在考場上,監考官們常常神經緊繃,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從宋朝起,考試在貢院內進行,貢院內考生之間以牆壁隔開,稱為號舍。官吏在號舍間來回巡視,發現考生作弊則即刻清除出場。

古代科舉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時期的考場——貢院在建築設計上十分有特色,以北京貢院為例,二門正中懸“龍門”金字匾,龍門的北面,是一座二層的明遠樓。考試期間,監臨、監試、巡察等官登樓眺望,居高臨下,整個考場盡收眼底,便於防察。

別頭試

科舉考試也有“親信迴避”的相關規定。從唐代開始,若是主考官的子弟、親戚也參加考試,則將另外為其舉行“別頭試”,別派考官。

閉鎖考院

在會試中,為了防止徇私舞弊,考官到崗後直至評卷結束,都不得回家,直接趕到貢院居住,斷絕與外界一切接觸。考官內心一定是寂寞如雪的。

判卷改卷

糊名(彌封)。糊名(或稱彌封)是考官改卷之前的一項重要工作,從宋代開始廣泛實行。

古代科舉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

考試結束後閱卷前,糊名官將考生試卷中填寫履歷的部分翻折封蓋,用白紙彌封後,再加蓋“騎縫章”,避免評卷官看到考生信息。是不是覺得有些熟悉?這不就是“密封線內不準答題”嘛!

古代科舉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

謄錄、對讀。糊名法實行以後,科場紀律嚴密了許多。但是,某些考生通過在試卷上做標記、寫暗語等方式提醒閱卷者自己的身份,徇私舞弊的現象仍然存在。於是“謄錄”應運而生,由謄錄官用硃筆(紅筆)抄錄原卷一份再供閱卷官評閱,此卷稱“硃卷”。而原卷(墨卷)則在與硃卷對讀無誤之後被封檔。

古代科舉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

評卷有叉沒有勾。習慣了老師紅筆畫的對勾和叉,你知道科舉考試評卷官判定成績時在試卷上畫的是什麼嗎?其中,○ △ 、| ×(圈、尖、點、直、叉)分別代表從高至低五個等級,不同科目、不同類型的考題都統一實行此評價方法。

古代科舉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

轉桌。在殿試中,為保證評卷公正,同一份考卷需要由多名考官共同批閱,稱為“轉桌”。每位閱卷官看完一份,便在試卷上寫下自己的姓氏,同時標上優劣符號,等到把自己分到的試卷閱畢,再評閱別人看過的試卷,逐一輪流傳看。如果發現同一份試卷的評價懸殊,就需要另派大臣來查閱,以調查是否存在徇私閱卷。最終成績則由首席閱卷官綜合各人評價給出。

古代科舉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

實際上,在其他各級考試中,“互閱”制度也一直不斷髮展著。直至今日的高考,同一份試卷也會同時由多位評卷人評判,以最大限度保證公平。

古代科舉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

評閱考卷完畢,考官們則將依照各級考試的放榜規則對外公佈名次,不過,為了供考生查卷,考卷還需要好好保存一段時間。

古代科舉相比今天的高考難度如何?

從入場、到考試、再到評改考卷,程序之繁瑣,不禁讓人感慨在科舉考場當一名考生、甚至一名考官都真不容易。科舉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在它存在的一千多年中,在很大程度上對社會人才選拔、階層流動產生了重要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