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天罡”5G基站芯片發佈,擁有超強算力

近期,針對5G的部署問題,使得華為一直處於“風口浪尖”。以至於一向低調的任正非,也頻繁接受媒體採訪,針對外界關心的問題一一回答。而就在今天,華為在5G方面又搞出了一個“大動作”!

華為“天罡”5G基站芯片發佈,擁有超強算力


華為發佈全球首款5G 基站核心芯片“天罡”

華為在北京舉辦了一場發佈會,正式推出了全球首款5G 基站核心芯片——華為天罡,以及支持終端產品的巴龍5000 5G調制解調器芯片,並展示了華為“極簡設計”的5G基站。從產品分佈來看,這是華為運營商BG和消費者BG首次聯合發佈,充分展現了華為在5G領域的實力。據瞭解,華為可提供涵蓋終端、網絡、數據中心的端到端5G自研芯片,支持“全制式、全頻譜”網絡。

華為在5G領域的佈局

在5G佈局方面,華為可謂是非常積極。早在2009年華為就已經開始研發5G相關技術,2013年還曾宣佈在5G研究和標準兩個階段投入6億美元。而在標準制定方面,華為的Polar方案最終成為世界標準。

2018年,華為率先發布5G全系列商用產品、率先全球規模外場驗證,率先開始全球規模商用。截至2018年底,華為已完成中國全部預商用測試驗證,推動了5G進入規模商用快車道。

2019年1月9日,華為“5G刀片式基站”憑藉創新性採用統一模塊化設計等技術突破,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基站實現所有單元刀片化、不同模塊間任意拼裝,使5G基站的安裝像拼裝積木一樣簡單便捷。

除此之外,華為還在近期推出了全球首款裝有AI大腦的數據中心交換機,其性能業界最高,可實現以太網零丟包,端到端時延降至10微秒以下;其最大功耗只有8W,一顆這樣的AI芯片能力,超過當前主流的25臺雙路CPU服務器的計算能力。

華為“天罡”5G基站芯片發佈,擁有超強算力


華為展示“極簡設計”5G基站

而剛剛發佈的5G基站核心芯片,在集成度、算力、頻譜帶寬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具體表現為,極高集成,首次在極低的天面尺寸規格下,支持大規模集成有源PA(功放)和無源陣子;極強算力,實現2.5倍運算能力的提升,搭載最新的算法及Beamforming(波束賦形),單芯片可控制高達業界最高64路通道;極寬頻譜,支持200M運營商頻譜帶寬,一步到位滿足未來網絡的部署需求。

另外,該芯片還將為AAU(Active Antenna Unit,有源天線射頻單元)帶來了革命性的提升,實現基站尺寸縮小超50%,重量減輕23%,功耗節省達21%,安裝時間比標準的4G基站,節省一半時間。

根據華為5G產品線總裁楊超斌介紹,截至2018年12月31日華為已經獲得30個5G商用合同,25000多個5G基站已發往世界各地。更為重要的是,華為的5G設備每天都在向全球市場發貨,從中也能看出華為5G業務在全球市場正有條不紊的進行。

基站芯片為什麼如此重要?

相較於消費領域的進展,此次華為發佈基站芯片之後,“華為首款天罡芯片”更是直接上了百度關鍵字熱搜,這足以看出市場的關注度。究其原因,去年爆發的“中興事件”使得國內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芯片的重要性。

華為“天罡”5G基站芯片發佈,擁有超強算力


中興事件

對於全球通信設備市場而言,華為、諾基亞、愛立信和中興通訊這四家企業,多年來一直壟斷著全球大約80%的市場份額。然而美國的一紙禁令,就讓當時排名全球第四的中興通訊立刻進入了休眠狀態,正常的生產也無法開展。

這一事件也揭露了國內通信設備廠商在關鍵器件領域的缺失,其中就包括基站芯片。對於通信基站而言,通常由上百顆芯片構成,並分別負責實現不同功能。簡單來說,基站發射並回收信號,收回信號後首先要有芯片濾波,穩定信號;然後還有芯片將這種特別小的信號放大;再有芯片進行解析、處理;然後是芯片負責傳輸、分發。基站核心跟電腦類似,可以實現各種功能,但它可以支持多個手機,因而速度更快,芯片更復雜。

在中興事件之後,招商電子也指出,目前基站中部分射頻器件如腔體濾波器、光模塊等方面可以實現自給滿足,但是在芯片方面自給率還非常低。

由此可見,基站芯片不實現自主突破,國內通信廠商將一直被“掐脖子”。

華為通信基站不再受制於人?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華為5G基站核心芯片天罡發佈之後,立即引發了大量討論,甚至“秀肌肉”、“中國芯崛起”、“打破國外壟斷”……那些似曾相識的論調又開始出現。但實際情況,真是如此嗎?

首先華為發佈5G基站核心芯片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件事,這也代表了國內企業在通信領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但是說不再受制於人恐怕還太早了。業內人士也認為,國內在芯片設計方面能力並不差,特別是華為海思,真正差的地方反而是一些關鍵元器件。

華為“天罡”5G基站芯片發佈,擁有超強算力


通信基站基本構成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通信基站主要由基帶處理(BBU)、射頻處理(RF)以及天線等幾部分構成。而華為所倡導的AAU(Active Antenna Unit,有源天線射頻單元)正在成為行業趨勢,其本質上是將RRU集成到天線中,形成有源天線單元,從而提升通信設備的集成度,並大幅度較小體積等。這一點從華為此次發佈會中通信設備對比中就可以非常明顯看出。

而具體到元器件來看,國內在5G天線研發方面已經有多家企業成功布局,這一方面自給程度相對較高。但是在射頻方面,目前仍是國外巨頭領跑。

在射頻器件領域,Qorvo,Skyworks、博通等跨國企業深耕多年,已經形成獨立的研發、生產和封裝測試體系,並擁有射頻芯片自研技術,在射頻領域擁有全面的產品佈局,並在全球市場上佔有大量市場份額,已經形成絕對優勢。

在5G時代,針對5G關鍵技術,Skyworks目前能提供滿足低、中、高和超高蜂窩頻帶要求的產品,除增強的載波聚合和雙連接(4G/5G)外,所有5G解決方案均支持新的5G波形和頻譜;Qorvo發佈5G射頻產品包括二級功率放大器、集成前端模塊(FEM)和寬帶驅動放大器。

實際上,中國關鍵射頻器件幾乎全部依賴進口。面對即將到來的5G時代,因為頻段升高,將給射頻器件提出更大的挑戰,諸如將催生BAW濾波器、毫米波PA、GaN工藝PA等創新技術。雖然國內廠商也在佈局,但是想在短期內打破國外壟斷,幾乎不可能。

正如任正非在近期採訪中所言:“我從來不支持‘自主創新’這個詞,我認為,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財富,我們一定要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這樣才能縮短我們進入世界領先的進程。自主創新若是精神層面我是支持的。別人已經創新,我們要尊重別人的知識產權,得到別人的許可,付錢就行。而5G也實際上被誇大了它的作用,也被更多人誇大了華為公司的成就。”

由此可見,華為推出5G基站核心芯片,在系統及應用方面邁進了重要一步。但是想要改變國內關鍵元器件受制於人的局面,想要改變被人“掐脖子”的窘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