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借貸,正在席捲第一批00後
上半年,官方發佈了《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數據顯示:月入5000元的年輕人比月入2萬元的更敢花,因為和傳統習慣的“儲蓄消費”不同,90後正養成新的“信用消費”習慣。
中國近1.7億90後中,超過4500萬開通了某唄,平均每4個90後就有1個人在用花唄進行信用消費。
更扎心的毒雞湯也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你捨不得買那些漂亮、好看、具有品質感的東西,是因為潛意識認為自己配不上它們。”
很多新媒體大V和相關平臺的推文標題,都充斥著一種物慾橫流的浮躁氣息:
《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會花錢的姑娘,才有資格做精緻的豬豬女孩》
《想買就買,活成我想要的樣子》
《好看的男人和女人,都自帶燒錢屬性》
環顧整個社交大環境,都毫不例外地在助推消費熱潮,都在刺激消費。他們肆無忌憚地將消費與身份、階級、品味、智商等等聯繫在一起,極力推廣“消費至上主義”。
在經濟消費能力之外,許多人為了過上所謂的更好的生活,貸款買蘋果,買單反,買奢侈品,而年輕群體很多時候就成了目前這種“刺激消費”下的受害者。
當整個社會都在釋放“消費主義”的訊號時,你的人生真的會因為買買買而更快樂嗎?你真的會因為買買買而登上人生巔峰,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嗎?
■ “花唄”一時爽,“還唄”火葬場
這是網上一段來自大學生的吐槽:
以前讀高中的時候,銀行卡里有多少餘額都一清二楚的,該吃該玩的也都做了。可是大學開通某唄之後,哪怕生活費增多了,哪怕自己賺了外快,但銀行卡反而“負債”。
網絡借貸讓人買買買更爽快了,但是買來的很多東西卻都堆在角落蒙塵了。每次收到賬單的時候,才一臉驚呆:“我上個月怎麼花了這麼多啊?”
不單單是大學生會入坑,連職場人士也難以倖免。 許多人已經習慣了用網絡借貸工具負擔自己的消費支出,慢慢形成了一種能花就花、想花就花的依賴感。每次收到工資到賬提示,錢包還沒被焐熱呢,就轉手還到了信用卡里,而銀行卡里剩下的餘額,可能還撐不過一週。
“一入某唄深似海,從此工資是路人”,這是很多職場新人的真實生活寫照。
花唄一時爽,還唄火葬場,這更是被“消費主義”摧毀的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剁手的刀,直到還款日才緩緩落下來。
還款日之前,用花唄、借唄、白條、信用卡……花的好像都不是自己的錢。我們年輕人們集貧窮和精緻於一身,窮得明明白白,也活得開心閃亮。
但透支來的幸福總是要還,如果超出能力範圍內,最終很容易反噬己身。
很多人聲討花唄等貸款工具,把它比作毀掉年輕人的洪水猛獸。
實際上,真正的洪水猛獸不是花唄本身,而是消費者無窮無盡的慾望。
▣ 01
最近在網上上看到一篇帖子,一個男大學生暑假用花唄幫女朋友分期買了一部手機,分期12個月,每個月還466元。
除了給女朋友買手機外,加上自己平時買鞋買衣服,沒有計劃沒有節制的揮霍,花唄一直沒有還,又拖欠了很久。
這幾天突然收到了律師電話,告訴他如果在11月12日前沒有還完花唄,就要起訴他。
還要罰款五萬到二十五萬,刑事拘留半年到兩年。接到電話的那一刻他都震驚了。
擔心被起訴,當天他找了好幾個朋友硬是把花唄的錢都給補上了,他說:
“用花唄就和吸大麻一樣,越借越多,越陷越深,真的太痛苦了,這東西會上癮。”
▣ 02
像上面那位大學生遇到的情況,我們或多或少都見過、聽說過。
花唄是支付寶推出的依託於場景的信用消費工具,用戶在消費時,可以使用花唄的額度,享受“先消費,後付款”的購物體驗。
花唄賬單日為每月1號,還款日為每月9號或10號。
給大家看一個場景,假設我們要在天貓上網購一部手機,如下圖所示:
我們可以選擇全款支付5999元,也可以選擇用花唄分期付款,有分3期、6期、12期不等。
1期就是1個月,假設我們選擇分12個月支付,每次支付537元,合計要收6449元,並且算上一共需要支付的“手續費”449.88元,這裡的手續費指的就是利息。
分期的好處在於你即使沒有錢也能提前享受的服務,比如分期購手機、電腦等產品,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沒有分期太大的經濟壓力。
買一個手機,一臺筆記本一次性付清可能比較困難,但是如果分攤到每個月幾百塊的月供,看起來就輕鬆不少。
對於大多數年輕人而言,自從有了花唄、借唄、京東白條等等之後,消費更加輕鬆放肆了,同時各種分期平臺刺激著年輕人消費慾望。
心心念唸的球鞋要買、最新款的手機要買、喜歡的口紅要買、好看的包包要買,最新款的筆記本也想買……
▣ 03
“花明天的錢讓今天的自己活得更好”,各種分期廣告語也不斷影響著當下年輕人提前消費。
去年,花唄發佈了《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數據顯示,在中國近1.7億90後中,開通花唄的人數超過了4500萬,平均每4個90後就有1個人在用花唄進行信用消費。
另外報告顯示,近四成的90後把花唄設為支付寶首選支付方式,比85前群體高出11.9個百分比。
以花唄上最受歡迎的商品類目“手機”為例,76.5%的年輕用戶都會選擇使用分期。
另外報告顯示,在分期這件事上,女性年紀越大越愛分期,男性年紀越小越愛分期。
在花唄、白條等分期產品的加持下,“買買買”幾乎變成一道捷徑,讓年輕人們以最快的速度,活成想要的樣子、過上不將就的人生。
▣ 04
談到花唄、白條,不得不提校園貸。
在2014年的時候,校園分期平臺開始崛起,以分期樂、趣分期為代表,從手機等電子產品分期付款入手,迅速在全國大學蔓延、各種分期廣告在寢室裡、校園裡普天蓋地。
到了2015年,校園貸呈爆發式增長,除了分期樂、趣分期以外,花唄、京東白條、名校貸、優分期、我來貸、投投貸、99分期等平臺如雨後春筍般發展,並走向高潮,但同時亂象叢生。
這段時間,大學生因深陷校園貸無力償還,自殺新聞頻出:
2016年3月9 日,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的一名大學生,利用多名同學的身份證,向多個平臺貸款賭球,最終欠款高達 60 萬元。因無力償還鉅款,在青島跳樓自殺;
2017年4月11日,廈門華廈學院一名大二女生因陷“校園貸”,在泉州一賓館自殺。其間曾收到過“催款裸照”;
2017年9月1日,陝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的大二學生朱毓迪借20餘萬用於同學聚餐以及償還貸款等,當無力償還時跳江自殺;
在爆出負面借貸新聞中,2016年 11 月發生的“女大學生裸條”事件卻讓校園貸陷入了真正的危機中,被捲入此事的是校園貸平臺“借貸寶”。
可怕的是,大部分參與“裸貸”的女大學生,僅僅是為了幾盤眼影、幾件衣服,一步一步走上了出賣自己的不歸路。
分期產品就像是給大學生的“甜蜜毒藥”,一邊給著大學生大把的鈔票,讓他們越陷越深;一邊又處處算計,讓他們越欠越多。
▣ 05
經濟學家Prelec曾說,人們在進行信用支付時,體會到的“消費快樂”最為強烈,而“還款疼痛感”最為微弱。
也就是說,“先消費後還錢”的消費模式讓人感覺最爽。
而這恰好也是各種“消費貸”讓人上癮的套路。
而環顧整個社交大環境,都毫不例外地在助推消費熱潮,都在刺激著你提前消費。
每個人都陷入在那種快感裡,不能自拔。導致你的可用額度越來越高,所欠的賬單也越來越多。
“花唄”一時爽,“還唄”火葬場,這更是被“消費主義”摧毀的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花唄本身沒問題,是個人自願的選擇,但很多年輕人被網絡借貸和負債所摧毀、壓垮,是最可怕的。
年強人追求消費帶來的物質和精神享受並沒有錯,但是不能過度,量入為出是需要遵循的基本準則。
閱讀更多 張山瘋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