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有哪些看點?

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併為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代表頒獎。

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獲得分量最重的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值得注意的是,兩位最高獎獲得者還同與會黨和國家領導人一道,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代表頒發證書。這是最高獎獲得者首次為其他獲獎者頒獎。

重磅: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有哪些看點?

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被稱為國家“三大獎”,根據《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規定,“三大獎”每年授獎總數不超過300項。

據科技部公告和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統計,2018年度“三大獎”授獎總數合計278項,其中:

國家自然科學獎授獎項目38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37項),其中,全國高校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28項,佔授獎項目總數的76.3%;

國家技術發明獎授獎項目67項,其中一等獎4項(通用項目2項,專用項目2項),二等獎63項(通用項目47項,專用項目16項),全國高校獲得通用項目一等獎2項、二等獎35項,佔通用項目授獎總數的75.5%,另外,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專用項目一等獎1項、二等獎13項;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項目173項,其中特等獎2項(專用項目),一等獎23項(通用項目11項,專用項目9項,創新團隊3項),二等獎148項(通用項目123項,專用項目25項),全國高校獲得通用項目119項,佔通用項目授獎總數的86.9%,另外,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專用項目一等獎3項、二等獎8項。

此外,還授予簡·迪安·米勒(Jan Dean Miller,美國)、詹姆斯·弗雷澤·斯托達特(James Fraser Stoddart,英國/美國)、朱溢眉(Yimei Zhu,美國)、彼得·喬治·布魯爾(Peter George Brewer,美國)、孫立成(Licheng Sun,瑞典)等5名外籍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重磅: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有哪些看點?

重磅: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有哪些看點?

另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下稱“獎勵辦”)介紹,通過評審的三大獎項目,受863計劃、973計劃、國家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的佔總數的88.2%,其中自然科學獎支持率為97.4%。進步獎企業參與的項目108個,佔比76.3%。項目從立項到結題的研究時間平均為11.4年,從結題到提名國家獎的時間間隔為4.4年。

獲獎人員仍以中青年為主,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齡54.9歲,最年輕的38歲。

總結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工作,共有以下6大重點舉措。

01、

提高獎金標準,最高獎獎金首次全由個人分配

《方案》明確要求適當提高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標準,增強獲獎科技人員的榮譽感和使命感。為此,科技部、財政部深入調研,研究提出了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標準調整建議,並徵詢有關單位意見。

經有關程序審批,已於今天(8日)正式上網發佈了關於獎金標準調整的通知。

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標準調整原則:一是獎金額度提高60%,即由500萬元/人調整為800萬元/人;二是調整獎金分配結構,將獎金全部授予獲獎人個人,由個人支配。

主要考慮是:本次獎金標準調整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設立近20年以來獎金額度及結構首次調整

,旨在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對我國科技工作者的激勵和關懷。

1999年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時,規定500萬元獎金“50萬元屬獲獎人個人所得、450萬元用作科研經費”,當前我國科研人員獲得科研經費的渠道已大幅拓寬。

此外,參考國際慣例,將獎金全部授予獲獎人個人是國際知名科技獎勵的普遍做法。

在調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標準的同時,對“三大獎”獎金標準一併做了適當調整。調整原則為:獎金額度提高50%,即特等獎獎金標準由100萬元/項調整為150萬元/項,一等獎獎金標準由20萬元/項調整為30萬元/項,二等獎獎金標準由10萬元/項調整為15萬元/項。

02、

設計製作國家科學技術獎獎章

《方案》指出,要按照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制度的總體要求,強化獎勵的榮譽性。獎章是國內外常用的象徵獎勵榮譽的符號和物質載體,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設計是強化獎勵榮譽性的一項重要舉措。

為貫徹落實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有關精神,科技部委託專業單位設計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同時,為使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獎章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的規制相銜接,此次對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獎章一併做了重新設計。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按照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制度體系的獎章規制進行設計製作。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獎章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的材質和製作工藝相同,設計風格相似,但尺寸略小。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中心圖案為五顆五角星,象徵國家獎;外圈採用飄帶、牡丹花、如意形和翅膀等視覺元素,包含榮譽、吉祥和科技事業展翅高飛等美好寓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獎章中心圖案為五顆五角星和地球,象徵國家獎和國際交流合作;外圈採用橄欖枝和如意結等視覺元素,既包含友好合作、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又具有文化特色。

重磅: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有哪些看點?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和獎章(來源:央視網截圖)

03、

完成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換屆

經國務院批准,2018年完成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換屆工作。

第五屆獎勵委員會由過去20人增至25人,主要增加了專家委員人數

,進一步增強獎勵委員會的學術性,充分考慮了學科專業和所在單位類型覆蓋面,兩院院士比例均衡,年齡梯度老中青結合。其中,專家委員不考慮院校企業等機構現任正職,保證委員有精力和時間參與獎勵工作。

探索完善評審機制,提升獎勵的權威性。

國家科技獎統籌設計、合理發揮網評、初評、評審委員會和獎勵委員會等各環節作用,每一輪評審均有項目被淘汰。網絡評審實行全盲管理,按長短名單、計算機隨機遴選評審專家,隨機分派工作人員。

初評會議一天完成答辯,現場出結果,避免人為干預。關鍵環節和過程錄音錄像並存檔。對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項目應用情況和經濟效益進行隨機抽查審核。邀請公眾旁聽初評會評審現場,接受監督,聽取意見建議。

初評通過的最高獎候選人主動徵求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意見。對所有通過初評的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項目圍繞其技術創新的先進性、代表性以及是否存在影響獲獎的重大問題,徵求了62個相關部門、協會和學會的書面意見,供評審委員會參考。

04、

完成科學技術獎勵監督委員會換屆、加大監督懲戒力度

新一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成立後,科學技術獎勵監督委員會也進行了換屆。

為進一步發揮科技口部門和單位的協同作用,推進各部門科研誠信共享共建共治,新一屆監督委員會增加了部門委員的比例,主任委員由獎勵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徐延豪委員兼任,副主任委員由駐科技部紀檢監察組派員擔任,委員由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基金委、中央軍委科技委等6部門有關同志和2名專家組成。

在2018年評審工作中,強化了獎勵全程監督。

監督委員會認真履行職責,在網評、初評、評審等關鍵環節派員實地監督指導。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受理和初評階段兩次向社會公佈相關信息。項目異議和信訪舉報全部按規定程序調查和處理,異議處理材料錄入評審系統,初評和評審委員會對每個異議項目逐項評議。強化評審工作紀律,要求評審專家評審前簽署誠信評審承諾書,工作人員參與評審活動前簽署保密承諾書。

05、

全面實行提名制

經第四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議通過,2017年11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發佈了《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制實施辦法(試行)》,國家科學技術獎五大獎種全面放開專家學者提名,同時取消了單位提名的名額限制,對提名者資格條件、提名程序、責任監督以及信用管理和動態調整機制進行了規定。

提名數量大幅增加,增幅達38.9%。增幅最大的是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較2017年增加310項,增幅63.7%;其次是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分別增加30.1%和17.1%。

參與提名的專家學者367人,專家提名數佔提名總數的8.7%,專家提名在三大獎通用項目中的比例,自然科學獎仍為最高,25.4%,技術發明獎10.1%,科技進步獎4.5%,專家學者和學術共同體的作用進一步發揮。

06、

試行一、二等獎獨立投票機制

為引導科技人員找準定位,營造謙遜樸實的良好風尚,遏制浮誇和包裝拼湊等不良風氣,提名一等獎的項目評審落選後不再降格評為二等獎,提名二等獎的項目,特別優秀的可以破格提升為一等獎。

受該政策影響,提名特等獎和一等獎項目數量大幅下降。

以通用項目為例,2017年提名特等獎和一等獎項目437項,佔提名總數的48.2%;2018年僅有70項,佔5.3%。從評審結果來看,2018年共提名一等獎項目98項,有73項未通過一等獎評審,不再參評二等獎。

(本文綜合自科技部網站,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網站,新華社陳芳、吳晶、胡喆及人民網記者魏豔、王天樂相關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