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紅軍的通行證、地圖皮包如家寶《狗十三》激勵後代人

最近,為了收集撫順鋁廠老紅軍的事蹟,我專程到共和國長子的原撫順鋁廠老紅軍張洪玉子女家進行採訪,好了解一下中國的老紅軍後代的現狀和想法。

老紅軍的通行證、地圖皮包如家寶《狗十三》激勵後代人

老紅軍的通行證

張洪玉老紅軍的兒子和女兒向我介紹了他的父親作為老紅軍,所經歷的一些鮮為人知的事蹟。他的女兒向我講述了他的父親,作為一名老紅軍戰士,親身經歷的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新中國成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他的父親的傳奇經歷。

老紅軍的通行證、地圖皮包如家寶《狗十三》激勵後代人

老紅軍珍藏的地圖

他的女兒張梅蘭首先還是介紹了自己的女兒,也就是張洪玉老紅軍的外孫女,在姥爺的影響下的成長之路。

她的女兒叫張佳,和姥爺同姓,這個俊俏的小女孩說,她看了《狗十三》後,感覺她和《狗十三》的女孩李玩相似,但命運不同。她於是在撫順等地方媒體介紹了自己和姥爺一個皮包的故事。釋放自己的青春夢想。

老紅軍的通行證、地圖皮包如家寶《狗十三》激勵後代人

《狗十三.》劇照

她說,她和李玩雖有相似的命運,但是她是幸福的。雖然我和李玩是同年齡人,但我是在姥爺、姥姥身邊愉快地成長並長大的,而李玩在和爺爺奶奶同住,命運卻不同,命運坎坷淒涼,我沒有李玩的悽慘命運。

老紅軍的通行證、地圖皮包如家寶《狗十三》激勵後代人

,《狗十三》劇照

她說,我看了《狗十三》真為李玩的命運哭泣和悲傷。

《狗十三》裡的主人公李玩十二歲時,剛上初中,就與年邁的爺爺奶奶同住。母親在她幼時離家,父親再婚與繼母生了個弟弟。父親焦慮著該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兒的到來,卻意外因課業起了爭執,為此父親決定買一隻小狗哄勸女兒。熱愛物理學的李玩將小狗取名為“愛因斯坦”,但小狗在一次意外中走失,李玩為愛因斯坦走失的事情難過不止,家人為此也不得安寧。

為了安撫李玩,家人將另一隻同品種的小狗代替愛因斯坦。在全家人的壓力之下,李玩越來越沉默。繼母及新弟弟的加入讓李玩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當家人稱呼新來的小狗為“愛因斯坦”,她開始發現自己無法逃脫成人世界為她編織的謊言。

張佳說,這些故事,對我來說,是不現實的。我生活的幸福,我沒有牽掛的狗狗,我只有姥爺牽掛的皮包。也就是姥爺給留下的傳家寶,皮包和地圖還有朝鮮護照等等。

張佳說,皮包,一個只有在電影裡和電視裡,才能見到的皮包,我們家就有一個,是姥爺留下的傳家寶。

老紅軍的通行證、地圖皮包如家寶《狗十三》激勵後代人

老紅軍的皮包

姥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紅軍戰士,參加過兩萬五千里長徵。爬雪山,過草地,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參加過戰鬥無數,直到去世時體內還留有子彈。

張佳說,這個皮包是姥爺在部隊當通訊員是用過的,後來專業到地方,皮包也沒有丟棄。像古董寶貝一樣珍藏著。

張佳說,姥爺見到皮包,就會回憶起戰爭年底的風風雨雨,皮包也和他一樣經歷過無數次的槍林彈雨,生死考驗。她說,姥爺在世時,經常講老一輩革命家在戰爭年代的艱苦戰鬥。激勵我們不忘過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張佳想對姥爺說,對不起,當時年紀小,不懂事,差點將姥爺皮包丟棄。多虧媽媽的提醒,才留下了這個珍貴的記憶。

張梅蘭在講述了她和兒女的成長故事後。她也介紹了她的父親戎馬生涯的一生,同時也介紹了父親對她們這一代的教育和關懷,她們都是在父親嚴厲的教育下,成長為中國的有用之人的。

張梅蘭對父親是情有獨鍾的。她把父親留下的每一件用品,都當做傳家寶一樣珍藏。

她的父親1914年3月出生在陝西省綏德縣崔家灣鄉邱家礆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的父親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先後7次負傷,是二等乙級殘廢軍人。

他們為我拿出了他的父親的工作時的用具。有功勳獎章和戰爭時的皮包,以及結婚時的結婚證等等,還有當時的戰爭地圖,以及戰爭時的日記本等。

他留下的一張抗美援朝戰爭時赴朝鮮的通行證,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是一個通行證的原件。有中文版和朝文版兩種。上面有張洪玉的名字,是1953年10月25日簽發的。朝文版是朝鮮人簽發的,簽發人為康良煜印。

這張通行證見證了中朝軍隊之間的交往歷史。也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老紅軍的每一件物品都是非常珍貴的,都是一個時代的記憶,也是紅色記憶,是一部反映中國的近代戰爭史物證。可以說這些物件對中國軍事博物館也是非常珍貴的歷史印記。

老紅軍的通行證、地圖皮包如家寶《狗十三》激勵後代人

老紅軍的傳家寶

還有一張地圖更是珍寶。這張地圖,你會發現,中國的版圖是富饒遼闊的。臺灣和中國的省份一樣,標註是中國的一個省。當時的丹東叫安東。安東和朝鮮唇齒相依,一張版圖記入了中國的歷史。

看完《狗十三》,顯而易見地發現,故事以“殘忍”的方式,揭示了成年人世界的無趣、虛偽與謊言,以及一個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充滿疼痛的成長過程。

但張佳的感受是,自己沒有李玩的充滿痛苦的青春期,自己是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長快樂生活的。

張佳說,姥爺是個群體,媽媽是個群體,我從這些人中,體會到了愛,看到了愛,《狗十三》留給我的思考時愛,但我不希望是扭曲的愛,我的希望是姥爺的慈祥摯愛,媽媽的真摯情愛。但願,《狗十三》的悲情之愛不要在我們身上重演。

在這部電影裡,每個人都是主角,因為每個角色都對應了社會的一個大群體。

如何從這些角色身上看到痛和愛,並感受到羞愧而產生修正的願望,是《狗十三》留下我們的思考題。至於如何解析這道難題,想必是每個看過《狗十三》的人,內心深處多多少少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