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心田,重拾感受安樂的能力

如果我們不糾正兩個錯誤,很難得到真正持久的安樂。一個錯誤是在缺憾中尋求完美,另一個錯誤是隻想自己快樂。——希阿榮博堪布《前行筆記之耕耘心田》

去年9月,一個收穫的季節,希阿榮博堪布的《前行筆記之耕耘心田》出版了。

書如其名,細膩而有力。雖然這本書沒有手把手教我們如何搞定競爭對手、如何讓老闆對你另眼相看、如何讓家裡的“熊孩子”變得聽話,但至少,翻開它,獲得安樂的機會就增加了一分。

又是一年歲末年初。每年這時候的朋友圈就像是五彩紛呈的櫥窗,每一條狀態都是一個窗口,透過它,可以看到一年來苦樂交織的生活。和以往一樣,大家頻繁、迫切地總結過去、規劃未來,似乎在對自己的生活“查漏補缺”,看看距離完美還差些什麼,然後寫到計劃裡。

然而不論如何籌劃,總有那麼個美好的未來永遠只存在於想象的藍圖中。當下經歷的每一刻,似乎總是不夠完美,與我們期許的那個“美好未來”有或多或少的差距。大多數情況,可能是差一些存款、一套寬敞的住房、一個離家近的單位,或者,差一個好脾氣的老闆、一個“對的人”、甚至是腹部的馬甲線……

總之,這個差距因人而異,但卻是造成煩惱的共同原因,儘管每個人煩惱的具體體現都不同。在這個提倡標新立異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急於為自己貼上標籤,都認為自己是那麼的與眾不同,但我們種種煩惱的原因竟然差不多,這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以前流行一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眼前的苟且”也是曾經的詩和遠方啊,為什麼走著走著,無論多麼美好的詩和遠方都能變成“苟且”呢?這真的不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嗎?

2019年,帶著種種期許,我們再一次上路,朝著那個“完美未來”進發,用自己的努力去填補這些差距。可是,一直以來這種追求卻從未有結果。當下的生活和理想中的完美生活之間的差距也並未因我們的努力而有縮小的趨勢。

對於這種困境,堪布在書中是怎麼描述的呢?他說:

“長期以來,我們都認為生活裡之所以問題不斷,是因為自己做得還不夠好,如果都想到、做到了,事情一定會有一個圓滿的結果。於是我們很努力、很用心地去生活,可不論我們多在意保養、鍛鍊,身體照樣會生病、衰老;不論我們多麼愛身邊的親人,他早晚還是會與我們分離。事業,家庭,一切,總有不如人意的地方。”

人們一切行為的動機、出發點都是避苦求樂。但這種追求始終沒有結果,是時候停下來重新思考了。也許一直以來我們都誤解了快樂的含義。

對於這種普遍存在卻難以覺察的誤解,堪布在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

“這是我們在快樂這件事上犯的第一個錯誤,即執著於恆常,相信快樂應該是恆常的,而無常的事實總是讓我們的快樂幻碎成煙。”

“認為某個人、某件事本自具有快樂的性質,只要和他們連接,便妥妥能得到快樂,這是我們犯的第二個錯誤。因為這個誤解,我們才終生向外馳求。”

“快樂在心裡,不在外面,可我們總在外面找(本來這心裡的快樂也是轉瞬即逝,非要時間停止不能留住,更何況我們還找的不是地方),並且我們還想把快樂一個接一個連起來,這樣便有了持久快樂的人生。這是我們犯的第三個錯誤。”

如果你足夠幸運讀到這些文字,也許會在焦頭爛額的生活瑣事中突然“反應過來”,產生一念想要駐足反思的心:在錯誤動機指引下的一切所作所為,怎麼可能得到快樂呢?

耕耘心田,重拾感受安樂的能力

這本書的另一個寶貴之處在於,除了指出錯誤,還提供瞭解決辦法。“耕耘心田”聽著抽象,實際是再具體不過的對治煩惱的好方法了。不停地追逐“更好”給我們帶來了如此多的困擾,面對不斷膨脹的慾望和無力感受快樂的現狀,該怎麼辦呢?

堪布在書中寫道:“在這個時代,慾望被繪成美好的東西,它帶來痛苦的一面被大大地淡化。許多人都不知道慾望、情緒等需要管理、控制,否則人生愈是走到後面,問題愈多。”

當我們循著書中的引導,慢慢學著覺察情緒、管理慾望,不斷提醒自己懷著善意和有節制地生活。這時候,“耕耘心田”的含義方才在心中慢慢清晰具相起來。

畢竟,安樂不是硬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立情緒,它只是貪執、嗔怒、愚痴等負面情緒的減弱。心蘊藏著無限可能性,耕耘心田便是在調柔內心,透過缺憾重重的生活重拾感受安樂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