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看涼山│火普村:紅紅火火奔富路

“聽了2019年新年賀詞,村民們都無比激動。”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第一書記馬天激動地說,“2018年,火普村已經實現脫貧,日子會越過越好!”火普村村民們至今都還沉浸在幸福的喜悅中。

2019年1月1日,在冬日的陽光下,白牆灰瓦的房屋錯落有致,漂亮精緻的太陽能路燈整齊劃一,綠意蔥蔥的山坡上羊兒正撒歡……這是一幅寧靜而美麗的山村畫面。在昭覺縣的大山深處,就隱藏著這樣一個“世外桃源”式的彝寨新村。

這個地處大山深處的偏僻村子,現如今已成了一個旅遊景點,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絡繹不絕。


2018年看涼山│火普村:紅紅火火奔富路

冬日的火普村是那樣的美麗迷人。


把希望種下去

火普村,位於昭覺縣解放鄉,平均海拔2700米,有火普、收古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72戶706人,全部為彝族,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8戶238人,貧困發生率33.7%,屬彝族聚居深度貧困村。2016年11月,全村村民從1公里多外的老村,搬到了現在白牆灰瓦的新村。

“村寨到處都是歪斜低矮的土坯房,房間內陰暗髒亂,甚至還有人畜共居現象。”火普村黨支部書記吉色次哈談起村子過去的場景時說。

資源貧瘠、基礎薄弱,生存條件惡劣,村民受教育程度低……平均海拔2700米的火普村幾乎凝聚了大涼山深度貧困彝族村寨的一切因素。該村172戶706人中,建檔立卡貧困戶仍有78戶238人。

2015年,脫貧攻堅的號角在大涼山吹響,面對深度貧困現狀,脫貧攻堅這一仗怎麼打?擺到了火普村黨支部面前。


2018年看涼山│火普村:紅紅火火奔富路

昔日火普村,今日換新顏。


“以補齊短板為先,以發展產業為本,首先要讓村民住上好房子。”吉色次哈介紹,縣裡相關負責人、幫扶單位、農技員、駐村幹部和駐村工作組先後來到火普村,大家群策群力,為火普村的發展出謀劃策,“把房子建起來,把希望種下去”很快成為共識。

“讓村民住上好房子,改變生活條件,才能激發村民對生活的信心。”吉色次哈說,這也是當時最迫切需要改變的現狀。

然而,要走出脫貧致富的第一步卻並不容易。僅是易地搬遷項目工程的選址,就要考慮科學安全、群眾意願、生活配套與發展等多重因素。

此時,村黨支部站了出來,成立了“黨員突擊隊”,為了找到適合易地搬遷的地址,黨員幹部們走遍了火普村周圍的每一塊土地。在易地搬遷工程建設中,由黨員幹部組成的志願服務、監督施工、協調保障三支工作隊,充分調動了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解決了建設中遇到的70餘個運輸、用電、用水等困難問題。

房子蓋好了,配套措施也在不斷完善。村裡第一座通信網絡基站建起來了,太陽能路燈亮了起來……

把發展的路子走出來

住進新房子後,村黨支部開始謀劃如何帶領村民們“過上好日子”。

村黨支部確定了以“壯大村集體經濟”為驅動的產業發展思路,抓住綿陽市涪城區對口幫扶昭覺縣的機遇,著力發展適宜當地的種養產業。

在養殖業方面,火普村建成了“涪火專業養殖合作社”,利用幫扶資金購買了西門塔爾基礎母牛、基礎母豬。採取“借牛還牛”“借豬還豬”的方式,分到村民家中,讓其代為飼養。權責分離、利益共享,既保障了集體經濟,也讓村民參與其中。

在種植業方面,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大棚羊肚菌、高山草莓的種植。


2018年看涼山│火普村:紅紅火火奔富路

火普村大棚草莓長勢喜人。


2018年看涼山│火普村:紅紅火火奔富路

火普村種植的高山羊肚菌每斤賣到120元。

但這一模式也曾令村民心生顧慮。火普村的土地耕種,歷來都是同土豆、苦蕎聯繫在一起。發展新產業,對於村民來說,“沒試過,風險很大,一旦失敗可能溫飽都保障不了。”

小康生活不是等出來的。面對村民的擔心,2017年,黨員吉列次子帶頭承包了3畝羊肚菌,通過認真學習和細心管護,當年畝產近200斤,產值1.8萬元左右,效益較土豆、蕎麥等傳統農作物增長了10倍。

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村民也打消顧慮,紛紛加了進來。“去年我們村種植高山草莓和羊肚菌共計6.8畝,加上其它種養產業,為貧困戶累計增收7萬餘元。今年想種植羊肚菌的村民多了,我們又規劃了30畝土地用於秋冬羊肚菌大面積種植,進一步提升產業的規模效應。”說起新產業,吉色次哈信心十足。

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通過發展產業,2017年火普村戶均增收1.6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200元。

馬天介紹說,2018年,火普村已經實現整村脫貧,全村人均純收入,從年初的4200多元,上升到了如今的9800多元。雖說日子好起來了,但村民仍將按照高質量、高標準的要求來穩固脫貧成果,下一步,還計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搞種養殖、發展鄉村旅遊、移風易俗、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讓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生活變得更好。

把思想上的“新房”建起來

“白天烤太陽,晚上看星星。”多年來一直是火普村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雖然新房子建起來了,但村民們思想上依然是“舊房子”。因為長期的貧窮落後,廣種薄收的生產生活方式導致“等靠要”思想嚴重、生活陋習難改。僅拿衛生環境來說,雖然有了新村,但村裡依然是垃圾隨意亂倒、牲畜糞便肆意橫流……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幹部,為把思想上的“新房子”建起來,“三會一課”、黨建月會、農民夜校……村黨支部利用這些平臺,組織黨員群眾認真學習中央和省、州、縣脫貧政策和措施。

同時,村黨支部組織全村25名黨員公開亮出身份,鼓勵引導黨員不僅要帶頭髮展產業、帶頭勤勞致富、帶頭參加合作社,還要帶頭整治房前屋後環境、帶頭養成生活好習慣、帶頭遵紀守法移風易俗。

針對環境髒亂差問題,村黨支部爭取資金新建垃圾池,落實垃圾集中收集、集中清運、集中處置;開展“清潔家庭、清潔院落、清潔道路”行動,植樹造林活動……不久,村寨整體衛生環境大為改善。

為了改變當地彝族群眾紅白喜事鋪張浪費、高額婚嫁禮金等習俗,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推進厚養薄葬、治理高價彩禮,廣泛開展禁毒防艾和社會幫教等活動。通過“支部抓協會、協會抓家支、家支帶家庭、家庭管人頭”的方式,引導群眾自覺抵制毒品、預防艾滋病感染。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大量資金投入到火普村,為確保權力、資金正確使用,村黨支部將所有補助項目運行情況、扶貧資金使用情況一律公開公示,聘請4名廉情員,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群眾監督。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黨員幹部不僅要用實際行動踐行“變在腦子、擼起袖子、走出路子、致富寨子”的理念,還要時刻提醒自己廉潔自律,不忘初心。

打造特色農家樂

火普村距離西昌約1個小時的車程,從西昌出發,串連起沿途景點,將形成一條精品的旅遊線路,遊客沿途可觀看邛海全景,可到博什瓦黑感受深厚的文化,火普村距離谷克德國家溼地公園很近,到5月份,就有漫山遍野的索瑪花,夏天來可以避暑,冬天來可以賞雪……火普村有著獨具特色的自然條件,村莊常年籠罩在白色的雲海中,站在山頂,可一覽眾山小,很適合打造彝家樂等旅遊產業。

如今,吉地爾子家又有了大變化。“吉地爾子和吉澤爾夫兩家已經聯合起來打造火普村農家樂!”吉地爾子家與吉澤爾夫家相隔一條馬路,吉地爾子家在高處,視野開闊,可以俯瞰整個村落,而吉澤爾夫家在低處,面積比較寬敞。“到時候遊客在上面參觀新房,然後到下面去吃農家菜,體驗一定非常舒服。”

給遊客提供什麼農家菜?吉澤爾夫都清清楚楚,特色酸菜雞、烤小豬、高山臘肉還有野菜,這些都是主打菜,“到時候遊客一定很喜歡。”吉澤爾夫告訴記者,農家樂開業幾個月了,生意還不錯。

傍晚氣溫驟降,安子拉曲領著記者來到新居里的電爐旁烤火。過去大涼山家家戶戶都有火塘,隨著彝家新寨的建設,方便、衛生的電爐取代了煙熏火燎的火塘。

“我一定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相信以後的日子一定會更幸福。”火普村村民安子拉曲說。

58歲的安子拉曲在火普村當了大半輩子赤腳醫生,2018年4月,他的女兒安子次果成了一名正式村醫,挑起了火普村衛生所的大梁。她也是村裡出來的第一個本科生,讓全家無比驕傲。

2018年9月,安子拉曲家在養殖合作社裡認養的母牛產下了一頭小牛犢,再過3個月小牛就能賣了,“估計能買到8000元呢!”他開心地笑著。2018年他還加入了羊肚菌合作社,拿到了第一筆分紅。

過去的10個月,安子拉曲總是和人說起那雙大手的溫暖。“總書記來村裡為我們每個人鼓足了氣!現在火普村的老老少少比過去更努力發奮,因為黨中央牽掛著我們,全國人民都關心著我們!”


2018年看涼山│火普村:紅紅火火奔富路

火普村幼教點幫助彝區娃娃學前學會普通話。

火普村“第一書記”馬天告訴記者,2018年村裡已經順利摘掉了貧困帽。“村裡過去是個‘空殼村’,2017年才有了集體經濟收入,當時只有3000元。2018年火普村擴建了大棚15.4畝,發展羊肚菌產業,村集體收入達到了38000元。還開展‘學前學會普通話’試點,新裝了27盞路燈,村裡亮堂堂的。2019年,將在移風易俗方面繼續下功夫,還要嘗試開展農家旅遊,產業方面要讓老百姓從種土豆改種羊肚菌、大棚蔬菜等,預計全村集體經濟將從原來的3000元增加到七八萬元。”我們一定不辜負總書記囑託,帶著火普村村民脫貧奔康!

火普社安置點有31戶農戶,其中貧困戶16戶,非貧困戶15戶,每戶都建有廚房、廁所,4G網絡全覆蓋,具備了發展旅遊的良好基礎設施條件。據悉,下一步,準備將旅遊培訓機構請到村裡,對村民們進行旅遊方面的培訓,打造兩戶彝家樂,以點帶面將旅遊產業發展推廣開來,同時,還將加大對村貌環境的打造,建設停車場、觀景平臺、旅遊廁所以及標示標牌等旅遊基礎設施。將村子打造成為彝家旅遊新村,帶動村民致富,讓遊客體驗火普村彝族風情。

“村民們一直都有發展旅遊的意願,去年就委託綿陽涪城區幫助村裡稿旅遊產業的總體規劃設計。”火普村黨支部書記吉色此哈說,火普村,目前有100多名年輕人在外打工,旅遊產業的發展,將吸引年輕人回到家鄉創業,在家門口致富。

馬天介紹,村裡鼓勵村民開農家樂,並在資金上給予一定的支持,農家樂作為集體經濟,收入本家佔大頭,剩下的按照股份來分配。“按照我們的計劃,以這一家為試點,成熟後再將全村打造成農家樂新村,遊客可以參觀新村、賞索瑪花、摘高山草莓、吃農家菜,形成一條特色致富路!”

如今,村裡的農家樂建起來了,羊肚菌產業發展起來了,老百姓的分紅也領到了。“新的一年,歡迎遠方的客人來我們村吃吃我們的坨坨肉,嚐嚐我們的彝家酒。我們會站在山坡上唱著山歌等著大家到來。”安子拉曲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