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先鋒《網絡謎蹤》可不僅是技術流,更講透了數字代溝

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

如何在電腦桌面上演一部追兇案?

電影《網絡謎蹤》以其“桌面電影”媒介形式的先鋒性和“年度最佳懸疑片”的類型優勢突出重圍,新穎的敘事方法、撲朔迷離的劇情讓它成為今年最值得一看的電影。

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

93%的爛番茄指數

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

豆瓣8.5高分,超過96%的懸疑片

當然,《網絡謎蹤》絕不僅僅是一部“技術流”電影,它如同一面網絡時代的鏡子,映射了我們當下無處不在的屏幕生活,潛移默化地透露著關於社交網絡生態、鍵盤俠隱藏人格、信息時代下親子關係等問題的思考,無疑是獻給“屏幕時代”觀眾們一份最好的禮物。

當電腦桌面成為破案現場

“如今我生命中有超過一半重要的事情,都發生在電腦屏幕上。”

——《網絡謎蹤》的製片人提莫·貝克曼托夫在接受《紐約時代》採訪時如是說道。

既然有戲劇性的生活事件每天都在我們的手機和電腦屏幕上演,那麼何不借助電子屏幕來呈現一部電影呢?

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

提莫不僅是《解除好友》系列的製片,還是著名的“第一人稱視角”影片《硬核亨利》製作人

在時代的召喚下,提莫定義並推廣了這種全新的電影類型——桌面電影:電影全程的故事都是在一塊電腦屏幕上完成講述的。

此外,本片導演阿尼什·查甘蒂是谷歌公司前員工。這位90後小夥兒用谷歌眼鏡拍了一部名為《谷歌眼鏡:種子》的短片,傳到油管後迅速成為“網紅導演”,因此得到了去谷歌的工作機會。

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

影片前期拍攝只用了十多天的時間,但整個剪輯工作卻花了兩年多的時間

《網絡謎蹤》講述了父親David尋找失蹤愛女Margot的懸疑故事,鏡頭在短信、郵件、視頻電話、社交軟件或網站中來回穿梭,但始終沒有跳脫出這一塊小小的屏幕。

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愈加依賴著電子設備,虛擬世界中的身份是主觀形成的產物,可以由此追蹤到碎片化的私人信息。在愛女失蹤後,父親就是通過互聯網上繁雜數據的收集和辨析捕捉關於女兒Margot的蛛絲馬跡,最終找到了事情的真相。

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

電影開頭用電腦屏幕表現出一家人16年的溫馨日常和家庭變故

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

父親在海量信息中搜尋關於女兒失蹤的蛛絲馬跡

桌面電影是一種天然的第一人稱視角,小小的屏幕極大地滿足了觀者的窺探欲,影片中頻繁出現的iMessage、Facebook、Google、Youtube都是人們每天會使用到的平臺,鼠標的每一次點擊和移動都會讓觀眾們聯想到自己平時的行為,具有極強的代入感。

當然,由於國內外網絡平臺使用的差異,電影中的部分橋段也引發了我國網友對自家網絡的調侃,更有網友自制了“網絡謎蹤中國版”……

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
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

網友二次創作:“當網絡謎蹤發生在中國”

此外,本片也為電影的情感表達手法提供了新思路,通過反覆刪改的文字信息、鼠標時而遲疑時而果斷的移動速度、編輯好卻遲遲不點發送鍵等情節都生動地傳達了父親David微妙的情緒變化,節奏張弛有度,觀眾即使看不到角色的表演,也能在心中重構出人物的表情、心理等屬性。

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

向女兒提到逝去的母親Pam時,David總是欲言又止

青少年在社交網絡中的虛擬人格

席捲進信息時代的屏幕生活,人與媒介是互為延伸的,《網絡謎蹤》中呈現場景,其實每天都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上演著。

影片藉助David的視角,用很大篇幅展示了Margot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的行為,比如在Facebook分享心情、在instagram上傳自拍、在Youcast平臺上直播等,在劇情不斷推進的過程中,Margot的個性通過其社交平臺上的各種碎片化的信息得以整合,呈現出了一個完全不同於“現實中Margot”的“虛擬人格”:性格孤立寡言的她在直播軟件中十分健談,不僅向陌生人袒露心扉、訴說自己的心事,甚至還退掉自己的鋼琴課攢下學費,幫助同樣母親患病的“炸魚薯條”渡過難關。

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

Margot在直播平臺Youcast訴說對母親的思念

社交媒體作為一種非常普遍的交流方式,已經深深浸潤到青少年的生活之中。網絡傳播與傳統的面對面人際交往不同,網絡的匿名化、即時性與互動性,使得人們可以在“確定某種距離的基礎上,帶著面具地表露自己,也可以毫不掩飾地展示自己”。弗洛伊德將人的心理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其中,“本我”處於潛意識層面, 它代表慾望, 奉行“快樂原則”;“自我”是個體意識層面, 代表理性和判斷, 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則是道德化、理想化的自我,也是人格的最高層次。

在社交網絡中,由於脫離了現實世界的種種束縛, 通常表現出來的虛擬人格類型為:“本我”的宣洩和“超我”的構建。

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不難發現,許多原本現實中沉默寡言的人,在網絡世界中卻可以在社交平臺上激揚文字、用自己的虛擬人格暢所欲言、和興趣相投的朋友煮茶淪道,這正是因為社交網絡激發他們釋放了被壓抑了許久的“本我”;微信朋友圈作為自我呈現的“展覽廳”,如今也從日常生活的分享日漸變為“自我表演的平臺”。人們通過分享來彰顯品味、表達身份認同,努力塑造著那個“經過精心設計的理想自我”,完成一場場”超我“的構建,從而滿足自己被重視、被認可、被崇拜的需要。

無處不在的網絡暴力和吃瓜群眾

電影也對當下網絡生態中的隱患進行了披露:比如在Margot失蹤成為熱門新聞後,網絡上出現了大量對於Margot家庭關係和父親David的指控,吃瓜群眾與鍵盤俠們進行了一場盛大的宣洩與狂歡。映射的正是一些毫無底線的自媒體和鍵盤俠利用社會熱點,抱團吃“人血饅頭”的醜陋模樣。

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

鍵盤俠抨擊Margot的父親

當今技術賦權讓吃瓜群眾迅速崛起,集結成聲勢浩大的討伐大軍,他們時而沉浸於年輕生命的消逝,時而對輿論熱點中的“惡人”惡語相向,轉眼又為某某明星出軌而義憤填膺。他們匿於“網友”之名,混於烏合之眾,現實中的碌碌無為和零存在感讓他們熱衷於網絡世界的口誅筆伐。

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

Margot同學的“戲精表演”成為油管熱門視頻

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

吃瓜群眾參與熱點討論,甚至謊稱“她跟我在一起”

Margot的同學本來對Margot的失蹤持事不關己的態度,在#FindMargot#成為熱門話題後又爭相為Margot祈福、與Margot攀關係。十分微妙地刻畫出了社交媒體對人性的異化:信息爆炸時代下,人們能夠獲取的信息越來越多,但也越來越孤獨,越來越需要通過獲取各種社交貨幣來尋求認同。人們不斷地追逐熱點以增加自己的社交貨幣,至於真相究竟如何,他們並不在乎,也根本不想關注。當注意力變成稀缺卻又毫不耐用的廉價關心,我們最終會淪為一個單向度的人,沒有思考,更沒有行動。

信息時代下的親子互動的隔閡

父親David與Margot女兒的關係從僵化到和解是本片重要的情感線索。當Margot失蹤後,父親才意識到自己對女兒其實是一無所知的,藉助社交平臺,他看到了一個完全異於自己印象中的Margot:看似人緣不錯的女兒在學校幾乎獨來獨往;乖巧聽話的女兒揹著他吸食大麻……當我們跟隨David一路抽絲剝繭地看到真相,呈現出的實則是兩代人在數字空間不可避免的代溝乃至衝突。

#朋友圈該屏蔽父母嗎#的話題前幾天再次成為了微博熱門話題,總之,對大多數已經成年的孩子來說,不讓父母太過關注自己的生活,有著各種各樣的理由:

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

在社交網絡上, 不論是炫耀、狂歡亦或是吐槽、發洩, 一定程度上是年輕代際的一種生活方式。然而這種話語和生活方式並不能被新加入社交網絡的年長世代所理解。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希望把自己的父母親拉入到“觀眾”名單中, 擔心因此受到父母無形的遠程監控和過度管束。

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

不僅是朋友圈,在表情包的使用上兩代人也存在明顯的“代溝”

社交網絡中的親子互動呈現出的數字區隔, 根本上反映了子代藉助數字技術的優勢在追求個性自由和遵循家庭倫理中進行一種平衡的策略。

男主角David和大多數父親一樣,對女兒的愛深沉卻又笨拙地不知該如何表達。為了尋找到女兒,他幾乎成了一名“神探”;最終通過社交網絡層層深入地瞭解女兒內心,解開了父女多年來的心結,那句猶豫再三終於說出口的“Mom would be too”標誌著父女關係的真正破冰。

年度先锋《网络谜踪》可不仅是技术流,更讲透了数字代沟

雖然網絡一度讓父女之間產生隔閡,但最後讓David勇敢表達出愛的,也正是網絡。總之,技術沒有好壞,人性才有溫度。互聯網讓溝通的方式越來越豐富,但真正能傳遞愛、傳遞理解的方式,永遠在於溝通本身。

最後,如果你還沒有觀看《網絡謎蹤》,那麼快快去電影院欣賞這部“年度最佳”吧~

END

文章 | 李欣遙

Media Plus 主編:S姐

參考圖片來源:未標註來源的圖片均來自網絡

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