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投行金領被“流放”上海金山當銷售

從“金領”投行副總裁到營業部客戶經理?中信證券的這一則調崗通知,跨度大到有些匪夷所思。一直以來,中信證券的口號便是要做中國的高盛,然而該公司投行業務收入同比增速卻在2017年就轉而為負。曾經“高大上”的投行部門,似乎迅速成了券業“凜冬”中最嚴寒的部分。

中信證券投行金領被“流放”上海金山當銷售


清宮劇中,那一句“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令文武百官聞之色變。寧古塔位於邊陲,常年冰封,環境嚴酷,人跡罕至。流放此地的無不是有罪之人,被遣戍寧古塔的流人,背井離鄉,更大的苦難還等在後頭……

從投行轉崗營業部,一張末尾署名中信證券的崗位調整通知截圖,雖非“裁員”卻顯得更為殘酷。根據截圖所示,該員工調任的營業部所在地位於上海金山區,在那遙遠的海邊,從市中心搭乘公共交通前往需3小時,其中還包括了一段小火車……


中信證券投行金領被“流放”上海金山當銷售


在linkin上,能夠搜到同樣名為“xx峰”的這位員工,其頭銜尚標註為“投行委副總裁”。一般來說,國內投行模仿國外製度,從低到高分別為:分析師(Analyst,簡稱AN)、經理(Associate,簡稱A)、副總裁(VicePresident,簡稱VP)、總監( Director,簡稱D)、執行總經理(ExecutiveDirector,簡稱ED)、董事總經理(ManagingDirector,簡稱MD)。

而應屆生從AN晉級到VP,估計需要7年。而客戶經理,在營業部都屬於基層,基本上不需要門檻。從副總裁到客戶經理,從原先“高大上”的金領的投行崗到最基層的營業部,究竟是什麼樣的“工作需要”在通知中並未細寫。在中信證券內部人士的說法當中,這則“離奇”跨部門調崗的原因,僅為考核淘汰。

“流放”還是變相裁員


剛拿下廣州證券的中信證券,為了坐穩第一梯隊,自然不能隨意“裁員”,究竟投行從業變營業部經理是工作調度還是變相的離職通知單?放到業內人的眼前或許並不難分辨。更何況,在中信證券剛收購廣州證券不久,便已有傳言稱廣州證券近半員工將被裁撤。不過此消息很快就被闢謠,中信證券表示,交易後的後續整合問題還言之過早。

2018年11月,關於中信證券研究部裁員傳聞亦已甚囂塵上,而後迅速被闢謠“內部一切都很正常。”彼時,據一位接近中信證券高管的知情人士表示,研究所不僅沒有裁員,還打算擴充分析師團隊至200人以上。

研究所有沒有擴容尚未可知,據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月1日,中信證券於證券業協會所登記的從業人員數一欄由2018年初的9402人下降到了8832人,減少570人,減少人數於業內排名第五。

連業界翹楚也未能倖免的“裁員焦慮”,在業績不佳的券商當中便是一個“慘”字。另有一張截圖顯示,在最早傳出裁員消息的廣發證券某公司微信群中,已是哭窮聲一片。根據業績快報數據,廣發證券去年營收和淨利潤的下降幅度或超兩成。

年度焦慮“工作尚在否?”


1月16日,網傳西南證券要裁撤整個投行部門,一時震驚業界。而後,有更為確切的說法稱,確有投行部門員工離職,非整個部門的裁撤。從去年三季度開始,券商裁員的傳聞便層出不窮,作為頭部券商,

連帶中信證券在內,包括國泰君安、中信建投等均現裁員傳聞。

目前年報數據尚未公佈,對比從2017年末到2018年中報時整體券業員工數據來看,已清瘦頗多,中信證券也正是其間減配的一家。Choice數據顯示,相較於2017年年報數據,僅過半年,中信證券就又減少了381人。而在中信證券2017年年報當中顯示,當年人均薪酬下降幅度高達31.19%,員工總數下降也4.73%。


中信證券投行金領被“流放”上海金山當銷售


這個年對圈裡不少人來說,很是難過,或許能暫時保住工作就已算不錯。畢竟去年,光是五大行就裁掉了3萬多人。

若是說以A股和股權融資為生的券商正處凜冬,去槓桿和嚴監管的政策導向之下,投行業務亦身處峭壁邊緣。在中國證券業協會公佈的券商2018年度經營數據當中,整體券業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淨收入258.46億元,同比下降32.73%。

代理買賣業務收入與證券承銷保薦收入是券商的兩大支柱業務,前者是經紀業務的核心指標,後者是投行業務的實力體現。

裁員減支不意外


2004年併購萬通證券,2005年華夏證券,2006年金通證券,2007年華夏基金,2008年是中信產業基金,2011年至2013年完成里昂證券收購,2018年廣州證券。藉助資本市場的併購,中信證券一步步成為國內券商行業龍頭。

剛過去2018年,“麥子店高盛”中信證券以淨利潤93.94億元的收入穩坐冠軍寶座。雖說收入同比下滑了14.02%,淨利潤同比下降17.83%,已算得上是下滑較少,業績穩健卻也沒能扛住這波行業洗牌。

作為“別人家的公司”的中信證券優秀到令人髮指,過去財報核心競爭力一欄往往寫滿了第一。但這與現下IPO減少、再融資規模下滑與併購重組收縮的大背景並不衝突,投行的好日子也過的太久了,從業人員過剩才是最真實的現狀。

2017年,審核企業同比增長了171%。而到了2018年,IPO的過會率就急轉直下。2018年度證監會審核IPO首發總計188家次,通過114家,通過率僅60.64%。當裁員降薪成為了券商寒冬中“活下來”的一種手段,投行和研究所成為了減配的首選。

2018年9月,就曾有媒體報道,某中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以前的部門原有30個人,最後砍到就剩下4個。”有的小型券商,甚至沒什麼項目。

一個微妙和關鍵的現象是,過去一年的數據顯示,在證券公司IPO首發承銷與保薦收入上,中信證券雖以承銷家數11家拔得頭籌,從募集金額和收入上來看卻已被中國國際金融、華泰聯合證券所趕超。此外,根據過去歷年間的數據來看,中信證券投行業務收入在2016年達到最高後,便現下滑之勢,同比增長於2017年年報之時便轉而為負。


中信證券投行金領被“流放”上海金山當銷售



另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據中信證券2017年年報,當年該公司現金流量表中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為74億元,員工總數為16161人,人均薪酬達45.79萬元,比2016年的66.55萬元下降31.19%。

在這個寒意料峭的冬日裡,有一些人已經率先感受到了季節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