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BIM

互联网时代从来都不缺概念, 工程业界虽没这么时尚, 但在设计领域一场从未有过的“二次革命”却甚嚣尘上。 BIM——这个对多数习惯了干“粗活”的工程人士来说,还是个新鲜的概念。如果说 90年代初的“甩图板”是设计的第一次革命的话,那么二十一世纪出来的“BIM”应该算是设计领域的第二次革命。我在这里强调是“设计领域”,某些 BIM 的资深人士肯定会对此不屑一顾。 角度不同, 自然

看事物而得出的结论会有偏差, 小智仅从一个施工企业从业者的角度来对 BIM 应用进行分析,个中细节且听俺慢慢道来。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BIM

BIM设计模型


那个叫“ BIM ”的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似乎地球人都知道, BIM 就是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的英文缩写,直译成中文就是 “建筑信息模型” 。其实 BIM 也不是个新概念,上个世纪 70 年代就有学者提出类似概念, 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也仅限于理论研究和实验室。到了 80 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就初步形成了 BIM 的完整概念,但仍不足以展现 BIM 的精髓。 2002年 Autodesk 公司收购 Revit公司,主要想发展 3D技术,在策划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就把 “BIM”拿出来“翻炒”作为策划市场活动的概念。

于是,今天的 BIM 就这么辉煌起来了 …...

做工程施工的都知道,设计院出图后, 我们拿到蓝图就施工。图纸是二维的,于是就有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等。这些都不够直观,把一个立体的东西分拆开,信息重复,不能再一个空间里体现,于是三维( 3D)模型就出现了,能够立体展现建筑物的空间图像,甚至能在任意点查看, 就如同现实中一样, 原来有个名词叫 “虚拟现实”就是这个意思了。 但 BIM 还不仅仅局限于三维几何空间, 而是对空间

内所有的几何体描述了其几何性质,如:长宽高,还对每个几何形体的属性进行了描述, 如:材质、质量、密度甚至是价格、 施工进度(时间)、所属厂家等等。

哇,原来“ BIM”这么强大,包罗万象,无所不能 ……BIM 是如何工作的?

最理想的 BIM 工作流程也许是(中国模式):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BIM


概念就是业主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利用 BIM 进行设计,并把建好的模型放在一个共享平台上供施工单位使用, 任一设计的修改或者施工单位的反馈都在这个平台上反映。 这个理念使 信息 得到了最大程度

的复用,并且各相关企业的信息都是联动的, 也就是所谓的 “协同 ”,可以说“协同”是 BIM 的灵魂所在。

BIM 给施工企业带来了什么?

云里雾里说了半天, BIM 又如此强大, 其到底给施工企业带来了

什么?

我不知道!

额滴神,你竟然不知道还充什么大师啊?

起码说(对施工企业而言),当前的 BIM 运用结果还是不具实际操作性的,就如同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很多所谓“大师”的忽悠下, BIM 成了解决现有施工效率的万能钥匙,某某项目签署 BIM 合作协议、某某项目利用 BIM 解决技术难题等等。 BIM 这样的“被”成功颇具中国特色。

首先, BIM 在业内并未有像“大师”描述的那样,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设计院有哪家是利用 BIM 建模,然后拿出来共享的?既然源头都没有,难不成你还想让设计、 施工、监理、物业各自建立自己模型?

还真有“大师”提出这样的说法,那“信息协同”就不存在啦,唯一先进的可能是大家都有三维模型了, 看起来比较直观, BIM 存在的意义几乎没了 ……

其次, BIM 在实际操作中并未体现出对施工企业有更大的帮助。现在利用 BIM 的技术软件工具多为 Autodesk 公司的 Revit,如果说在投标过程中用 Revit建的三维模型凭借其不太清晰的图像还能蒙混一

下建设单位的话(其精细程度还远不能和 3D max或者 Maya 建立的场景相比较),模型给施工企业做施工图的话还必须通过剖面生成AutoCAD所兼容的二维图形 ……

唉,又被打回原形!

那位看官说了, 我就直接拿 3D 的模型指导施工嘛, 没说不可以。技术上, Revit 建立的 3D 模型好像不能标注尺寸,也不具输出功能,你当然可以打印屏幕啦, 或者你可以搬个电脑到施工现场去核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