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BIM

互聯網時代從來都不缺概念, 工程業界雖沒這麼時尚, 但在設計領域一場從未有過的“二次革命”卻甚囂塵上。 BIM——這個對多數習慣了幹“粗活”的工程人士來說,還是個新鮮的概念。如果說 90年代初的“甩圖板”是設計的第一次革命的話,那麼二十一世紀出來的“BIM”應該算是設計領域的第二次革命。我在這裡強調是“設計領域”,某些 BIM 的資深人士肯定會對此不屑一顧。 角度不同, 自然

看事物而得出的結論會有偏差, 小智僅從一個施工企業從業者的角度來對 BIM 應用進行分析,箇中細節且聽俺慢慢道來。


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BIM

BIM設計模型


那個叫“ BIM ”的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似乎地球人都知道, BIM 就是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的英文縮寫,直譯成中文就是 “建築信息模型” 。其實 BIM 也不是個新概念,上個世紀 70 年代就有學者提出類似概念, 但由於技術條件限制,也僅限於理論研究和實驗室。到了 80 年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就初步形成了 BIM 的完整概念,但仍不足以展現 BIM 的精髓。 2002年 Autodesk 公司收購 Revit公司,主要想發展 3D技術,在策劃市場推廣的過程中就把 “BIM”拿出來“翻炒”作為策劃市場活動的概念。

於是,今天的 BIM 就這麼輝煌起來了 …...

做工程施工的都知道,設計院出圖後, 我們拿到藍圖就施工。圖紙是二維的,於是就有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等等。這些都不夠直觀,把一個立體的東西分拆開,信息重複,不能再一個空間裡體現,於是三維( 3D)模型就出現了,能夠立體展現建築物的空間圖像,甚至能在任意點查看, 就如同現實中一樣, 原來有個名詞叫 “虛擬現實”就是這個意思了。 但 BIM 還不僅僅侷限於三維幾何空間, 而是對空間

內所有的幾何體描述了其幾何性質,如:長寬高,還對每個幾何形體的屬性進行了描述, 如:材質、質量、密度甚至是價格、 施工進度(時間)、所屬廠家等等。

哇,原來“ BIM”這麼強大,包羅萬象,無所不能 ……BIM 是如何工作的?

最理想的 BIM 工作流程也許是(中國模式):


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BIM


概念就是業主委託設計單位進行利用 BIM 進行設計,並把建好的模型放在一個共享平臺上供施工單位使用, 任一設計的修改或者施工單位的反饋都在這個平臺上反映。 這個理念使 信息 得到了最大程度

的複用,並且各相關企業的信息都是聯動的, 也就是所謂的 “協同 ”,可以說“協同”是 BIM 的靈魂所在。

BIM 給施工企業帶來了什麼?

雲裡霧裡說了半天, BIM 又如此強大, 其到底給施工企業帶來了

什麼?

我不知道!

額滴神,你竟然不知道還充什麼大師啊?

起碼說(對施工企業而言),當前的 BIM 運用結果還是不具實際操作性的,就如同我們要實現共產主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很多所謂“大師”的忽悠下, BIM 成了解決現有施工效率的萬能鑰匙,某某項目簽署 BIM 合作協議、某某項目利用 BIM 解決技術難題等等。 BIM 這樣的“被”成功頗具中國特色。

首先, BIM 在業內並未有像“大師”描述的那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設計院有哪家是利用 BIM 建模,然後拿出來共享的?既然源頭都沒有,難不成你還想讓設計、 施工、監理、物業各自建立自己模型?

還真有“大師”提出這樣的說法,那“信息協同”就不存在啦,唯一先進的可能是大家都有三維模型了, 看起來比較直觀, BIM 存在的意義幾乎沒了 ……

其次, BIM 在實際操作中並未體現出對施工企業有更大的幫助。現在利用 BIM 的技術軟件工具多為 Autodesk 公司的 Revit,如果說在投標過程中用 Revit建的三維模型憑藉其不太清晰的圖像還能矇混一

下建設單位的話(其精細程度還遠不能和 3D max或者 Maya 建立的場景相比較),模型給施工企業做施工圖的話還必須通過剖面生成AutoCAD所兼容的二維圖形 ……

唉,又被打回原形!

那位看官說了, 我就直接拿 3D 的模型指導施工嘛, 沒說不可以。技術上, Revit 建立的 3D 模型好像不能標註尺寸,也不具輸出功能,你當然可以打印屏幕啦, 或者你可以搬個電腦到施工現場去核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