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君的風口時刻

都說企業家需要有遠見卓識,才能站得高,看得遠。但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你不僅需要對歷史規律有準確的把握,也要有對未來趨勢做出正確判斷的獨到眼光,這樣才能提前佈局,運籌帷幄。更重要的是,當遭遇質疑和挫折時,你仍然能夠超出常人的專注堅持、堅守信念,不輕言放棄。唯有如此,當風口真的來臨,才有可能御風而行,青雲直上,才能擔當其歷史變革的大任,最後改變我們的世界。

2009年,漢能創始人李河君從水電行業轉身進入太陽能產業,而且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薄膜太陽能時,沒有多少人認為這是一種遠見,更多的是懷疑和嘲笑。當漢能薄膜在2015年遭遇惡意做空,市值腰斬時,懷疑和嘲笑的人更有了“理直氣壯”的理由。然而時至今日,隨著利好消息一個個傳來,李河君的夢想終於開始照進現實,他迎來了自己的風口時刻。

移動能源領跑者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表示,支持山西省推動能源供給革命。其中的一個重要目標便是佈局太陽能薄膜等移動能源產業,打造移動能源領跑者。

“移動能源”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諸如《意見》這樣的政府文件中,成為國家能源供給改革的重要目標。但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詞最早是李河君在2015年的兩會上提出的。他當時表示,國家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培育一批像高鐵、水電一樣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而移動能源就是這樣一個正在全球興起的、中國已經領先一步的優勢產業,將成為“新常態”下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

這個預言變成現實的速度比人們想象中要快得多。

2016年7月2月,李河君駕駛著漢能自主研發的太陽能汽車樣車出現在當天舉行的“漢能移動能源戰略暨全太陽能汽車發佈會”上,宣告漢能移動能源戰略的重大落地。之後,漢能與合作伙伴共同開發低速電動車,與曹德旺旗下福耀玻璃成功研發薄膜太陽能車頂全景天窗,在汽車周邊市場,還在開發“薄膜遮陽發電板”。今年8月,漢能牽手全球頂尖車企奧迪,計劃共同研發集成薄膜太陽能車頂的奧迪樣車,進而研發利用薄膜太陽能技術為奧迪的電動汽車提供主驅動力。

在移動能源+出行的另一領域,漢能也迎來了碩果累累的時刻。今年6月,上千輛安裝著漢能薄膜太陽能組件的摩拜單車被投放到多個地鐵站,之後又有多家共享單車品牌與漢能展開合作,漢能“芯”隨共享單車一起走進了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繼8月與赳赳單車達成合作之後,最近,漢能又宣佈與MTbike簽約,且合作規模將達到三年出貨千萬量級。

不難看出,在移動能源領域,早已不是漢能獨自孤軍奮戰的局面。而且漢能不僅像磁石樣吸引越來越多的合作者,也引來了“競爭對手”,一個產業正在崛起。

厚積薄發,領航全球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否則,縱然站在風口上,也是枉然。如果沒有之前六年在薄膜太陽能領域的苦心修煉,便不會有如今遍地開花的應用成果,也無法在風口來臨時乘風而起。

回首過往,李河君專注薄膜太陽能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順風順水,時間推移到2009年,李河君決定切入這一領域,當時外界一片譁然,面臨薄膜轉化率、成本、技術等方面均未取得突破的現狀,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偽概念”。

起初,李河君在探索薄膜光伏領域時,曾找美國某世界500強公司購買某關鍵設備,但由於該公司並不瞭解漢能實力,放棄了這次原本能達到“雙贏”效果的合作。不過,偉大的企業家總有前瞻性的戰略和眼光,李河君並未因外界的聲音停下腳步,而是堅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2012-2014年,漢能先後將Solibro、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GSE)和Alta Devices四家當時擁有全球最先進薄膜太陽能技術的公司收入囊中,實現了從擁有最大民營水電站的清潔能源公司向全球規模和技術皆領先的薄膜太陽能公司的跨越,成為國內少有的掌握行業核心技術的公司。

事實證明,李河君的預判沒錯,到了2014年底,彼時不被看好的薄膜太陽能已經開始得到全球青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向美國政府建議轉向薄膜這種“面向未來”的技術,歐盟則提出SHARC 25計劃。而在我國,也出臺了一系列前瞻性政策要求重點發展薄膜技術,包括前面提到的國務院剛剛引發的《意見》。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探索,漢能CIGS及GaAs薄膜太陽能電池轉化率分別高達21%和31.6%,經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認證,均為全球第一。

當多位領導和專家到漢能北京總部參觀,看到漢能展品館內管理滿牆的專利技術和展品時(漢能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專利數量已達1820件,其中發明專利佔比54%),越來越多的人都在感嘆稱,如果不是漢能堅持做薄膜,全國乃至全球的薄膜技術就不會有今天。

全力以赴,百折不撓

只要看準了方向,就會全力以赴,百折不撓,這是李河君的一貫的作風。他曾經講過, “漢能在20多年成長過程當中,一直是在質疑聲中成長,從做金安橋到做薄膜,所有人都反對,但是如果我知道,這個事是正確的話,我就會努力去做,不管別人怎麼看。”

而說到金安橋,那是漢能歷史上的另一座豐碑,是李河君書寫的第一段傳奇。他帶領漢能建設的這座水電站是全球最大的民營水電站,比葛洲壩還大10%。這樣的成功同樣與李河君的遠見卓識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密不可分。

李河君做水電生意也是早有佈局。1994年,李河君下海創業在賺了七八千萬元資產後,通過收購廣東一座裝機容量為1500千瓦的小水電站,進入水電行業。2002年,在金沙江考察時,李河君瞭解到雲南有一億千瓦水電資源處於待開發狀態。

金沙江蜿蜒數百里江水,海拔高差近3000米,水流湍急,勢不可擋,但一旦截流發電,就能“大浪淘金”。李河君在進行了可行性調研之後當機立斷,在金沙江中游規劃出了8座百萬級千瓦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超過2000萬千瓦。

在當時,沒有任何一家民營企業做過百萬千瓦級的水電站。儘管李河君在2002年7月與雲南省發改委簽署意向書,簽下了其中6座,但幾經博弈只保住了其中最大的金安橋項目。

而除了這些困難,當時最大的挑戰來自於鉅額資金的壓力。李河君曾回憶:“為了應對高峰時每天1000萬元的投入,漢能把前些年建設的效益好的優質電站一個一個地出售,這些項目都凝聚了漢能人的心血,其中最可惜的是青海尼那水電站——漢能在2003年以12億元收購,當時已併網發電。”

外界稱李河君勇於冒險不無道理,金安橋項目建設走過了10個年頭、8個整年,無數資金和精力投入金沙江。倘若不是一個有使命感的團隊,很難用一鍬一鍬土地,在海拔超過2000米的金沙江建成一個兩期總裝機為300萬千瓦、總投資超過200億的金安橋水電站因此,當金安橋水電站正式落成發電時,出席發電儀式的領導依然覺得難以置信,不禁發出了“真幹起來了,民企是了不起!”的慨嘆。

引領大變革,創造新奇蹟

“一個偉大的公司必須是開創一個新行業”,正是本著這樣的信念,李河君在創下金安橋水電站建設的奇蹟之後,毅然轉身投入了一個完全嶄新的行業,因為他知道那裡有更大的奇蹟等著他創造。

就在今年,漢能的品牌口號從“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變成了“用薄膜太陽能改變世界”。在李河君看來,薄膜太陽能是能源變革,是移動能源,是基礎性、系列性顛覆。漢能必須更加專注、聚焦,用薄膜太陽能、移動能源的理念、產品及整個產業鏈去改變世界。

漢能多年培育的市場,處在即將爆發的風口上。據相關數據顯示,未來五到六年,分佈式發電及“移動能源+”產品兩類市場的全球潛在累計安裝量超過1500GW,全球累計潛在市場規模超過35萬億元人民幣。在我國,這兩大市場潛在規模將達10萬億元人民幣,國家計劃2020年光伏裝機達到105GW。此外,隨著薄膜太陽能上升為國家戰略,各路企業也紛紛“加碼”該領域。

“未來5到10年,絕對是漢能發展的黃金時期。”經過多年技術和資金的積澱,李河君認為眼下的任務是儘快形成產業化能力,下一步要把漢能全球領先的技術和產品優勢變成實實在在的市場優勢。

而漢能的商業模式也早已清晰可見,即:以漢能全球最先進的薄膜太陽能技術和產品為核心,進行上、中、下游戰略協同、戰術合作,使轉化率不斷提升,成本不斷下降,從而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最終實現上、中、下游全產業鏈盈利。

著眼未來,李河君已經提出了新的願景:“未來漢能要成為像蘋果、微軟、谷歌一樣有影響力的全球最偉大的公司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