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談中國製度建設,魯迅多批判國民劣根性,原因為何?

1920年,魯迅擔任北大講師,在北大學生的印象中,

這是一個身材不高,穿著小長衫,臉上刻有很深的認真和艱苦皺紋的先生。

而此時的胡適,風華正茂,乃北大教授。

同為北大老師,相形下,魯迅像個客卿。

胡適談中國製度建設,魯迅多批判國民劣根性,原因為何?

胡適外表儒雅,談吐謙虛,同時也有顆炙熱的雄心,想做學霸,在人民思想上產生重大的影響。

留學美國七年,胡適深受美國民主議事程序薰陶。他就像個導師,還在北大還實行過西方民主實驗,對學生進行民主化的實踐。

魯迅作《導師》,一因也起源於批判胡適等一眾文人學士擔任青年導師的行為。

胡適談中國製度建設,魯迅多批判國民劣根性,原因為何?

影響胡適最深的,一個是赫胥黎,教他懷疑,一個是杜威,教他思想。

然而,如錢理群說,“胡適有兩不懷疑,一是自己,一是美國”。或許還可以加一個,胡適還不曾懷疑中國。

胡適談中國製度建設,魯迅多批判國民劣根性,原因為何?

同是五四運動參與者,胡適熱愛政治,喜歡談論中國社會制度的改良和建設,比如青年怎麼做,教育怎麼改等等。

欲要救濟教育的失敗,根本的方法只有全力擴大那個下層的基礎,就是要下決心在最短年限內做到初等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破產的救濟方法還是教育》

改造社會必須從改造這些造成社會,造成個人的種種勢力做起。......有人說:社會的種種勢力是互相牽掣的,互相影響的。這種零碎的改造,是不中用的。..我說不然,正因為社會的勢力是互相牽掣的,故一部分的改造自然會影響到別種勢力上去——《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

胡適談中國製度建設,魯迅多批判國民劣根性,原因為何?

而魯迅則重於批判國人劣根性的文章。

於是,紛紛有人質疑,魯迅既然敢說真話,為何就不出藥方呢?

五四以後,中國思想文化界進入頗為熱鬧的論戰,有“問題到主義”,“科學與玄學”,陷入了一個非此即彼的二元化對立模式。

而魯迅,他的思慮是多方面的,觀念更為複雜。對於科學派有關科學主義的一味鼓吹,他也很難認同。

胡適談中國製度建設,魯迅多批判國民劣根性,原因為何?

魯迅在紀念劉半農的文章中曾說: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上一條小紙條“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不免側著頭想一想,這裡的“側著頭想一想”,可以說也是魯迅對胡適不滿的伏筆了。

蔡元培受德國大學模式影響,主張學術自由,並儘量排除和減少國家對學生事務的影響。而胡適也不想讓學生干預政治。

蔡元培一方面希望學生搞好學術研究,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擔負起指導社會的責任。在這點上,他兩的思想都很矛盾。

北大學生的政治活動欲罷不能,學潮一直不斷,胡適保護學生,當他們返回課堂,又讓他們不干預政治,這樣一來,形成了一個循環。學生出事,胡適為他們說話。胡適有時還為政府說話,所以不少人又認為他太軟弱。

胡適談中國製度建設,魯迅多批判國民劣根性,原因為何?

五四後的一段時間,胡適急於引導學生。而魯迅的雜文寫得少了,對社會的思想很少發表意見,這正是他對現狀冷峻思考、審視、總結的一段時光。

胡適講問題,強調製度建設。

在魯迅眼裡,中國人無感染性。

維新以後,中國富強了,用這學來的新,打出外來的新,關上大門,再來守舊———《熱風》

看得多了,失敗多了,失望多了,於是,魯迅認為,中國是個大染缸,任何好的制度到了中國都會變質

魯迅寫道:“西哲說:事實勝於雄辯,我當初很以為然,現在才知道在我們中國,是不適用的。”這說明了中國人多顛倒黑白的缺點。

昏亂的祖先,養出昏亂的子孫,正是遺傳的定理。民族劣根性造成之後,無論好壞,都是不容易的——《熱風·三十八》

胡適談中國製度建設,魯迅多批判國民劣根性,原因為何?

魯迅還提出“偽士,說中國人是戲劇的看客,慣有瞞和騙。

對於假知識分子,魯迅無法相信。

魯迅瞭解俄國革命情況。

當時的俄國知識分子,現實主義作家幾乎都是下層勞動人民。

所以他們站老百姓這邊,為他們發聲。老百姓也擁戴他們。後來,作家名聲大了,貴族們經常邀他們到家裡做客,一來二回,作家的生活慢慢好轉,數十年苦讀,終迎來春風得意,哪裡還想為老百姓寫文章呢?由此可見,魯迅常提及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之”,是相當有意義和價值的。

魯迅深知中國人對他國思潮的輸入,在當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而在胡適看來,把美國的學理輸入過來就行了。胡適沒有摸透中國社會形態的嚴峻性,尚未清醒認識到中美區別之大,儘管他很自信,從不動搖,很堅定。從不失望,很樂觀。

胡適提倡的美國製度,須得建立在一個政治清明的國家。但是,能夠充分表達民意的現代民主制度始終從未在中國誕生。

胡適談中國製度建設,魯迅多批判國民劣根性,原因為何?

五四時期,魯迅強調“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要“穿鑿著靈魂的深處,使人受了精神的苦刑而得到創傷,又即從這得傷和養傷和癒合中,得到苦的滌除,而上了蘇生的路”。

魯迅說:我的素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即使魯迅同情下層人民,但也會堅定地把他所看到、認為的最真實的東西寫出來。他是帶有責任感、有罪感去寫的,同時更希望大家覺醒,走出,開口。

魯迅在一邊走,一邊懷疑著,懷有一種悲觀和失望的探索,負有絕望的掙扎以及堅守。

當胡適高談“問題”時,魯迅認為那太高遠了,畢竟最基本的生存、溫飽還尚未解決。

魯迅提出立人思想,主張人道主義。但人道需要大家竭力爭取、培植、保養,因此他更關注人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