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臨近,又到了許多年輕學子和家長們談論“讀書與人生”的季節。在試圖解答“人生有何意義”這一哲學命題時,胡適曾提到王荊公的一首小詩:“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胡適認為,詩中雖說人生如夢,故無所求,但無所求不是無為。“人生固然不過一夢,但一生只有這一場做夢的機會,豈可不努力做一個轟轟烈烈像個樣子的夢?豈可糊糊塗塗懵懵懂懂混過這幾十年嗎?”胡適早年留學美國,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在學問上繼承實用主義哲學精髓,其對於人生諸多問題的思考,至今仍十分具有啟示意義。
1
“人生就算是做夢
也要做一個像樣子的夢”
——胡適
1903年,我只有十二歲,那年12月17日,有美國的萊特弟兄做第一次飛機試驗,用很簡單的機器試驗成功,因此美國定12月17日為飛行節。12月17日正是我的生日,我覺得我同飛行有前世因緣。我在前十多年,曾在廣西飛行過十二天,那時我作了一首《飛行小贊》,這算是關於飛行的很早的一首辭。諸位飛過大西洋、太平洋,我在民國三十年,在美國也飛過四萬英里,這表示我同諸位不算很隔閡。
今天大家要我講人生問題,這是諸位出的題目,我來交卷。這是很大的問題,讓我先下定義,但是定義不是我的,而是思想界老前輩吳稚暉的。他說:人為萬物之靈,怎麼講呢?
第一,人能夠用兩隻手做東西。第二,人的腦部比一切動物的都大,不但比哺乳動物大,並且比人的老祖宗猿猴的還要大。有這能做東西的兩手和比一切動物都大的腦部,所以說人為萬物之靈。
人生是什麼?即是人在戲臺上演戲,在唱戲。看戲有各種看法,即對人生的看法叫做人生觀。但人生有什麼意義呢?怎樣算好戲?怎樣算壞戲?
我常想:人生意義就在我們怎樣看人生。意義的大小淺深,全在我們怎樣去用兩手和腦部。人生很短,上壽不過百年,完全可用手腦做事的時候,不過幾十年。有人說,人生是夢,是很短的夢。有人說,人生不過是肥皂泡。其實,就是最悲觀的說法,也證實我上面所說人生的有沒有意義,全看我們對人生的看法。
就算他是做夢吧,也要做一個熱鬧的,轟轟烈烈的好夢,不要做悲觀的夢。既然辛辛苦苦的上臺。就要好好的唱個好戲,唱個像樣子的戲,不要跑龍套。人生不是單獨的,人是社會的動物,他能看見和想象他所看不到的東兩,他有能看到上至數百萬年下至子孫百代的能力。無論是過去,現在,或將來,人都逃不了人與人的關係。比如這一杯茶(講演桌上放著一杯玻璃杯盛的茶)就包括多少人的供獻,這些人雖然看不見,但從種茶,挑選,用自來水,自來水又包括電力等等,這有多少人的貢獻,這就可以看出社會的意義。我們的一舉一動,也都有社會的意義,譬如我隨便往地上吐口痰,經太陽曬乾,風一吹起,如果我有癆病,風可以把病菌帶給幾個人到無數人。
我今天講的話,諸位也許有人不注意,也許有人認為沒道理,也許說胡適之胡說,是瞎說八道,也許有人因我的話而去看看書,也許竟一生受此影響。一句話,一句格言,都能影響人。
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兩千五百年前,離尼泊爾不遠地方,路上有一個乞丐死了,屍首正在腐爛。這時走來一位年輕的少爺叫Gotama,後來就是釋迦牟尼佛,這位少爺是生長於深宮中不知窮苦的,他一看到屍首,問這是什麼?人說這是死。他說:噢!原來死是這樣子,我們都不能不死嗎?這位貴族少爺就回去想這問題,後來跑到森林中去想,想了幾年,出來宣傳他的學說,就是所謂佛學。
這屍身腐爛一件事,就有這麼大的影響。飛機在萊特兄弟做試驗時,是極簡單的東西,經四十年的工夫,多少人聰明才智,才發展到今天。
我們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點行為都可以有永遠不能磨滅的影響。幾年來的戰爭,都是由希特勒的一本《我的奮鬥》闖的禍,這一本書害了多少人?反過來說,一句好話,也可以影響無數人。
我講一個故事:民國元年,有一個英國人到我們學堂講話,講的內容很荒謬,但他的O字的發音,同普通人不一樣,是尖聲的,這也影響到我的O字發音,許多我的學生又受到我的影響。
在四十年前,有一天我到一外國人家去,出來時鞋帶掉了,那外國人提醒了我,並告訴我係鞋帶時,把結頭底下轉一彎就不會掉了,我記住了這句話,並又告訴許多人,如今這外國人是死了,但他這句話已發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總而言之,從頂小的事情到頂大的像政治、經濟、宗教等等,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儘管看不見,影響還是有。
在孔夫子小時,有一位魯國人說:人生有三不朽,且器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最偉大的人格,像耶穌、孔子等。立功就是對社會有貢獻。立言包括思想和文學,最偉大的思想和文學都是不朽的。但我們不要把這句話看得貴族化,要看得平民化,比如皮鞋打結不散,吐痰,O的發音,都是不朽的。
就是說:不但好的東西不朽,壞的東西也不朽,善不朽,惡亦不朽。一句好話可以影響無數人,一句壞話可以害死無數人。
這就給我們一個人生標準,消極的我們不要害人,要懂得自己行為。積極的要使這社會增加一點好處,總要叫人家得我一點好處。再回來說,人生就算是做夢,也要做一個像樣子的夢。
宋朝的政治家王安石有一首詩,題目是《夢》。說:“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定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不要丟掉這夢,要好好去做!即算是唱戲,也要好好去唱。
(本文原載1948年8月13日北平《世界日報》)
2
“最大的毛病就在於怕讀書,怕讀難書。”
——胡適
今天我就來試試“為什麼讀書”這個題目。
從前有一位大哲學家做了一篇《讀書樂》,說到讀書的好處,他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意思就是說,讀了書可以做大官,獲厚祿,可以不至於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輕的漂亮太太(臺下鬨笑)。諸位聽了笑起來,足見諸位對於這位哲學家所說的話不十分滿意。現在我就講所以要讀書的別的原因。
為什麼要讀書?有三點可以講:第一,因為書是過去已經知道的智識學問和經驗的一種記錄,我們讀書便是要接受這人類的遺產;第二,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第三,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並可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我一踏進青年會的大門,就看見許多關於讀書的標語。為什麼讀書?
大概諸位看了這些標語就都已知道了,現在我就把以上三點更詳細地說一說。
第一,因為書是代表人類老祖宗傳給我們的智識的遺產,我們接受了這遺產,以此為基礎,可以繼續發揚光大,更在這基礎之上,建立更高深更偉大的智識。人類之所以與別的動物不同,就是因為人有語言文字,可以把智識傳給別人,又傳至後人,再加以印刷術的發明,許多書報便印了出來。人的腦很大,與猴不同,人能造出語言,後來更進一步而有文字,又能刻木刻字;所以人最大的貢獻就是留下過去的智識和經驗,使後人可以節省許多腦力。
非洲野蠻人在山野中遇見鹿,他們就畫了一個人和一隻鹿以代信,給後面的人叫他們勿追。但是把智識和經驗遺給兒孫有什麼用處呢?這是有用處的,因為這是前人很好的教訓。現在學校裡各種教科 [書],如物理、化學、歷史,等等,都是根據幾千年來進步的智識編纂成書的,一年、兩年,或者三年,教完一科。自小學、中學,而至大學畢業,這十六年中所受的教育,都是代表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得來的智識學問和經驗。所謂進化,就是叫人節省勞力,蜜蜂雖能築巢、能發明,但傳下來就只有這一點智識,沒有繼續去改革改良,以應付環境,沒有做格外進一步的工作。人呢,達不到目的,就再去求進步,而以前人的智識學問和經驗作參考。如果每樣東西,要每個人從頭學起,而不去利用過去的智識,那不是太麻煩嗎?所以人有了這智識的遺產,就可以自己去成家立業,就可以縮短工作,使有餘力做別的事。
第二點稍複雜,就是為讀書而讀書。讀書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讀書不能讀書,要能讀書才能多讀書。好比戴了眼鏡,小的可以放大,糊塗的可以看得清楚,遠的可以變為近。讀書也要戴眼鏡。眼鏡越好,讀書的瞭解力也越大。王安石對曾子固說:“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所以他對於本草、內經、小說,無所不讀,這樣對於經才可以明白一些。王安石說:“致其知而後讀。”請你們注意,他不說讀書以致知,卻說,先致知而後讀書。讀書固然可以擴充知識;但知識越擴充了,讀書的能力也越大。這便是“為讀書而讀書”的意義。
試舉《詩經》作一個例子。從前的學者把《詩經》看作“美”“刺”的聖書,越講越不通。現在的人應該多預備幾副好眼鏡,人類學的眼鏡、考古學的眼鏡、文法學的眼鏡、文學的眼鏡。眼鏡越多越好,越精越好。例如“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我們若知道比較民俗學,便可以知道打了野獸送到女子家去求婚,是平常的事。又如“鐘鼓樂之,琴瑟友之”,也不必說什麼文王太姒,只可看作少年男子在女子的門口或窗下奏樂唱和,這也是很平常的事。再從文法方面來觀察,像《詩經》裡“之子于歸”“黃鳥于飛”“鳳凰于飛”的“於”字;此外,《詩經》裡又有幾百個的“維”字,還有許多“助詞”“語詞”,這些都是有作用而無意義的虛字,但以前的人卻從未注意及此。這些字若不明白,《詩經》便不能懂。再說在《墨子》一書裡,有點光學、力學;又有點經濟學。但你要懂得光學,才能懂得墨子所說的光;你要懂得各種智識,才能懂得《墨子》裡一些最難懂的文句。
總之,讀書是為了要讀書,多讀書更可以讀書。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讀書,怕讀難書。越難讀的書我們越要征服它們,把它們作為我們的奴隸或嚮導,我們才能夠打倒難書,這才是我們的“讀書樂”。若是我們有了基本的科學知識,那麼,我們在讀書時便能左右逢源。我再說一遍,讀書的目的在於讀書,要讀書越多才可以讀書越多。
第三點,讀書可以幫助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供給思想材料。知識是思想材料的來源。思想可分作五步。思想的起源是大的疑問。吃飯拉屎不用想,但逢著三叉路口、十字街頭那樣的環境,就發生困難了。走東或走西,這樣做或是那樣做,有了困難,才有思想。第二步要把問題弄清,究竟困難在那一點上。第三步才想到如何解決,這一步,俗話叫做出主意。但主意太多,都採用也不行,必須要挑選。但主意太少,或者竟全無主意,那就更沒有辦法了。第四步就是要選擇一個假定的解決方法。要想到這一個方法能不能解決。若不能,那麼,就換一個;若能,就行了。這好比開鎖,這一個鑰匙開不開,就換一個;假定是可以開的,那麼,問題就解決了。第五步就是證實。凡是有條理的思想都要經過這步,或是逃不了這五個階段。科學家要解決問題,偵探要偵探案件,多經過這五步。
這五步之中,第三步是最重要的關鍵。問題當前,全靠有主意(Ideas)。主意從哪兒來呢?從學問經驗中來。沒有智識的人,見了問題,兩眼白瞪瞪,抓耳撓腮,一個主意都不來。學問豐富的人,見著困難問題,東一個主意,西一個主意,擠上來,湧上來,請求你錄用。讀書是過去智識學問經驗的記錄,而智識學問經驗就是要用在這時候,所謂養軍千日,用在一朝。否則,學問再多都沒有,遇到困難就要糊塗起來。例如達爾文把生物變遷現象研究了幾十年,卻想不出一個原則去整統他的材料。後來無意中看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說人口是按照幾何學級數一倍一倍地增加,糧食是按照數學級數增加,達爾文研究了這原則,忽然觸機,就把這原則應用到生物學上去,創了物競天擇的學說。讀了經濟學的書,可以得著一個解決生物學上的困難問題,這便是讀書的功用。古人說:“開卷有益。”正是此意。
讀書不是單為文憑功名,只因為書中可以供給學問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可以幫助我們思想。又譬如從前的人以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後來天文學家哥白尼卻主張太陽是世界的中心,繞著地球而行。據羅素說,哥白尼所以這樣解說,是因為希臘人已經講過這句話;假使希臘沒有這句話,恐怕更不容易有人敢說這句話吧。這也是讀書的好處。
有一家書店印了一部舊小說叫做《醒世姻緣》,要我作序。這部書是西周生所著的,印好後在我家藏了六年,我還不曾考出西周生是誰。這部小說講到婚姻問題,其內容是這樣:有個好老婆,不知何故,後來忽然變壞,作者沒有提及解決方法,也沒有想到可以離婚,只說是前世作孽,因為在前世男虐待女,女就投生換樣子,壓迫者變為被壓迫者。這種前世作孽,起先相愛,後來忽變的故事,我彷彿什麼地方看見過。後來忽然想起《聊齋志異》一書中有一篇和這相類似的筆記,也是說到一個女子,起先怎樣愛著她的丈夫,後來怎樣變為兇太太,便想到這部小說大約是蒲留仙或是蒲留仙的朋友做的。去年我看到一本雜記,也說是蒲留仙做的,不過沒有多大證據。今年我在北京,才找到了證據。這一件事可以解釋剛才我所說的第二點,就是讀書可以幫助讀書,同時也可以解釋第三點,就是讀書可以供給出主意的來源。當初若是沒有主意,到了逢著困難時便要手足無措,所以讀書可以解決問題,就是軍事、政治、財政、思想等問題,也都可以解決,這就是讀書的用處。
我有一位朋友,有一次傍著燈看小說,洋燈裝有油,但是不亮,因為燈芯短了。於是他想到《伊索寓言》裡有一篇故事,說是一隻老鴉要喝瓶中的水,因為瓶太小,得不到水,它就銜石投瓶中,水乃上來。這位朋友是懂得化學的,於是加水於燈中,油乃碰到燈芯。這是看《伊索寓言》給他看小說的幫助。讀書好像用兵,養兵求其能用,否則即使坐擁十萬二十萬的大兵也沒有用處,難道只好等他們“兵變”嗎?
至於“讀什麼書”,下次陳鍾凡先生要講演,今天我也附帶地講一講。我從五歲起到了四十歲,讀了三十五年的書。我可以很誠懇地說,中國舊籍是經不起讀的。中國有五千年文化,“四部”的書已是汗牛充棟。究竟有幾部書應該讀,我也曾經想過。其中有條理有系統的精心結構之作,二千五百年以來恐怕只有半打。“集”是雜貨店,“史”和“子”還是雜貨店。至於“經”,也只是雜貨店,講到內容,可以說沒有一些東西可以給我們改進道德增進智識的幫助的。中國書不夠讀,我們要另開生路,闢殖民地,這條生路,就是每一個少年人必須至少要精通一種外國文字。讀外國語要讀到有樂而無苦,能做到這地步,書中便有無窮樂趣。希望大家不要怕讀書,起初的確要查閱字典,但假使能下一年苦功,繼續不斷做去,那麼,在一二年中定可開闢一個樂園,還只怕求知的慾望太大,來不及讀呢。我總算是老大哥,今天我就根據我過去三十五年讀書的經驗,給你們這一個臨別的忠告。
(本文為胡適於1930年11月下旬在上海青年會的講演詞。原載1930年12月至1931年2月《現代學生》第1卷第3、5期;收入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胡適教論著選》等)
閱讀更多 新民說iHuman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