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家,自魯迅走後,還有第二個人嗎?

自當代以來,尤今日,中國文學主流幾乎全以“休養生息”為主。

然而,19世紀,在歐洲,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學思潮——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它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論為基礎的人道主義,

社會政治主張主要是改良主義。

批判現實主義的發源地是法國

正式提出批判現實主義並給它下定義的是高爾基

從生活窘迫過來的人,一到有錢,容易變成兩種情形:一種是理想世界,替處同一境遇的人著想,便成為人道主義;

一種是什麼都是自己掙起來,從前的遭遇,使他覺得什麼都是冷酷,便流為個人主義。

——魯迅

中國第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家,自魯迅走後,還有第二個人嗎?

著名代表有法國的司湯達、巴爾扎克,

英國的狄更斯,俄國托爾斯泰、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在世界文學史上,還有著名的外國三大短篇小說家工匠:

美國歐·亨利、法國莫泊桑、俄國契訶夫。

此外,福樓拜、梅里美、左拉、都德、小仲馬以及羅曼·羅蘭等人,都帶著閃耀著批判現實主義鋒芒的小說湧上文壇,形成了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波瀾壯闊的藝術洪流。

中國第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家,自魯迅走後,還有第二個人嗎?

魯迅研究了不少外國著作,致力外國文學的翻譯工作。

因俄國當時與中國情勢略似,所以他尤愛俄國作品。

魯迅的文章,毫無疑問,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創新的。

他的雜文更是廣納中西文化,織羅萬象思想,開天闢地,作一種典型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中國第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家,自魯迅走後,還有第二個人嗎?

《野草 題辭》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於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和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中國第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家,自魯迅走後,還有第二個人嗎?

要治這麻木狀態的國度,只要一法,就是“韌”,也就是“鍥而不捨”。逐漸的做一點,總不肯罷休,不至於比“踔厲風發”無效的

——《兩地書》

對於社會的戰鬥,我是並不挺身而出的,我不勸別人犧牲什麼之類者就為此。歐戰的時候,最重“壕塹戰”,戰士伏在壕中,有時吸菸,也唱歌,打紙牌,喝酒,也在壕內開美術展覽會,但有時忽向敵人開他幾槍。中國多冷箭,挺身而出的勇士容易喪命,這種戰法是必要的罷。但恐怕也有時會逼到非短兵相接不可的,這時候,沒有法子,就短兵相接

——《兩地書》

中國第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家,自魯迅走後,還有第二個人嗎?

魯迅很能暴露中國人的陰暗面和劣根性,這一傳統等到魯迅一死,突然中斷,很是可惜,因為後來中國作家,在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旗幟下,走的是“文過飾非”的路子,只說好的,不說壞的,很是可惜——張愛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