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並非五材!切記

五行並非五材!切記

五行作為五種符號,代表可以劃分為五類的事物狀態。五行的特性雖然來自木、火、土、金、水五種自然物質,但實際上已遠遠超越了這五種具體物質本身,具有更廣泛而普遍的意義。

但是不少的現代人甚至所謂的“大師”,把五行當作五種物質或者自然現象,如把木直讀為樹木、花草,把金直讀為鋼鐵、刀具、鋼鐵製品,把五行相剋簡單理解為我們生活中看見的水澆滅火,火煅燒金,金伐樹木,木長在土裡樹根能克土……

五行若理解為五種具體的物質、材料,充其量只能叫五材,而不能稱五行。“五材”的概念,古己有之。《左傳》就有“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的說法,《尚書大傳》也有“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的記載,指的都是五材,五種具體的物質和材料。即使將其說成是五種元素,也仍然屬於五材的範疇。

所謂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好理解就是數字,代表數量。“行”在易理上有三個含義:一是“行”為性質,五行就是五種性質;二是“行”為元素,是構成世界萬事萬物的元素,五行即是五種元素,是構成世間萬事萬物的五種最基本物質;三是“行”代表運動,即運行之意。

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後發現:在春季,是氣的展放、疏洩運動控制或主導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因樹木的根鬚和枝條皆喜展放條達,故古人便將氣的展放、疏洩運動形式,以“木”來命名,因此“木”在五行中,並不是指具體的樹木或木材,而是代表自然界在春季的氣的展放疏洩運動;夏季,氣候炎熱,草木在地下的根鬚長勢明顯減緩,而在地面上的枝葉則繁茂生長,動物更加活躍,自然界一派欣欣向榮、蒸蒸向上的景象。由於火性炎上,故以“火”字來命名。因此主升的是火氣,而不是木氣;秋季,氣候涼爽乾燥,草木枝葉枯萎,根鬚末端乾枯,養分向主幹內收,向果實和種子內貯藏。說明在秋季,是氣的內收、收斂運動控制或主導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由於金屬密度大,象徵著收斂密集,故以“金”來命名;冬季,氣候嚴寒,萬物閉藏。種子深藏土中,生機潛閉,處於滯育狀態;冬眠的動物深居洞中,基礎代謝降至最低水平。陽氣伏藏、陽氣下沉、地氣下降、潛藏運動控制或主導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由於水性潤下,象徵著下降、潛藏,故以“水”來命名。

其實由春季木氣的展放,轉為夏季火氣的上升;由秋季金氣的內收,轉為冬季水氣的潛降;由冬季水氣的潛降,轉為春季木氣的展放,都存在著平穩過渡的一段時間,而土性最為敦厚平穩,便用“土”字來命名。於是《黃帝內經》就有了“土旺四季”的說法。所謂土旺四季,是指在四季的最後18天,都是平穩運動的土氣占主導地位。

伴隨著天空的斗轉星移,伴隨著地面上春、夏、長夏、秋、冬季節的更替,大自然的氣機進行著展放、上升、平穩、內收、潛降這樣有序的運動和變化,古人分別用木、火、土、金、水來代表它們的運動特性,這就叫五行。

五行並非五材。“五行”是指自然界中氣的五種運行方式,或說是五種運動形式。漢代的《白虎通·五行篇》說:“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意思是說“行”字,是用來表述大自然之中氣的運動、運行方式的。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裡說得更清楚:“天地之氣,合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其行不同,故為五行。比相生而間相勝也。顯然是說,五行是指天地之氣的運行,有了陰陽,才有了四季,有了四季,才有了五行,之所以用“行”字,是因為天地之氣的運行方式不同。這些都說明五行是揭示天地之間四季氣的運動變化規律,揭示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繫的學說。

在五行學說中,木火土金水這五個字,己由具體的五種物質或材料的原義,昇華到五種氣的運動形式的高度,己由形而下的水平,上升到研究萬事萬物普遍規律的形而上的水平,也就是由“器”的水平,上升到了“道”的水平。

古人把世界分為有形之質和無形之氣,根椐其特性和運化規律歸納出組成宇宙的五大元素:木火土金水。這五大元素並非指狹義的樹木、金屬……而是把具有大致相同屬性的事物歸為一類。所以,在五行的世界中,金生水是廣義上的五行“金”氣與“水”氣相生,而並非自然界中的金屬與水相生,更不是牽強附會地說“金加熱融化後成水”。

五行各有不同屬性,萬物都可納入這五大類的範疇,他們分別對應太陽系的五顆行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以及人間的五德:仁、禮、信、義、智。古人認為,這五類事物在天、地、人之間形成映射關係,比如天上的木星有了變化,地上的木類之物,以及人的“仁”性也會有相應的變化。

所以說,正確理解五行學說何等重要,不然只能徘徊在易學的大門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