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春節民俗」祭灶

【 曬春節民俗】祭灶


「曬春節民俗」祭灶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今日小年,今日祭灶。

農曆臘月廿三、廿四是北方南方傳統的祭灶日,俗稱過小年。

祭灶是我們中華大地流傳很廣的一個傳統習俗。祭灶要祭拜的主神是 “灶王爺”,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民間各家各戶的灶火,是普通百姓的保護神。在新年來臨之前祭灶神,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曬春節民俗」祭灶

記得小時候,臘月廿三之前,母親就會買來一種叫“糖瓜”的麥芽糖,圓圓的,白白的,有大塊,也有小小的圓餅。吃起來很甜很粘牙。母親說那叫“祭灶糖”。很小的時候我常常悶悶地想:為什麼要叫“雞罩糖”呢,是因為形狀像雞罩嗎?圓的?百思而不得其解,但終究還是沒有問,現在想來真是好笑。那時祭灶已沒有祭祀儀式,也就是一家人團圓吃餃子。記得有幾年,父親用糖瓜化開,把爆米花粘在一起做米花糖給我們吃,雖然做的沒有買來的好看,但香香甜甜的很好吃,現在我還能清楚地記得嘴裡的那股香甜味兒。

每年快到祭灶,全家一起包餃子的時候,母親就會說起老輩人祭灶的風俗和有關灶王爺的傳說。說那時家家在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的小小神龕,貧窮人家也會在灶間貼一張灶王爺的神像,日日供奉。傳說灶王爺是專司管理灶火的神,保護各家的平安。每年的臘月廿三,灶神會上天庭向玉帝彙報一年來的人間善惡,玉帝會在來年根據灶王爺的彙報以降獎懲。所以每家在送灶時要用糖瓜把灶王爺的嘴抹得甜甜的,為的是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好事多講,壞事不言。”

「曬春節民俗」祭灶

母親還會給我們講她小時候過祭灶的各種趣事。最有趣的是,每逢祭灶,爺爺奶奶會殺一隻大紅公雞,將雞身上的毛褪去一部分,留下雞頭、雞尾和兩個雞翅上的毛,然後將雞的兩腿、翅膀上纏上紅線。晚上祭灶開始,那隻奇形怪狀的雞被供奉在灶王爺神像前,它是灶王爺昇天的坐騎。爺爺會在祭灶時用黃豆灑向“神駒”,口中還唸唸有詞:“打馬草,拌馬料,大馬養得滿圈跑,小馬喂得嗷嗷叫。”其實,這一切都是在期盼來年生活會更加豐實富裕,這樣的祭祀寄託著勞動人民心中的美好的願望。

母親常說的還有幾句很搞笑的順口溜:“過祭灶,亂放炮,老頭看著老太笑,吃肉的期限又來到。”那時物資確實很匱乏,想吃肉可不是隨便什麼時候都可以,所以都盼著過年,盼著能吃肉解饞。可大多數人卻在感嘆:小孩巴過年,老頭怕花錢……

「曬春節民俗」祭灶

臘月廿三,一家人圍在桌邊吃著熱騰騰的餃子,談論著各種祭灶的軼事,年就這樣一步步地走近了。

又過年了,每逢此際,更加懷念母親喚兒的聲音,懷念父親酒後闊論時爽朗的笑聲。眼前不時閃現母親忙碌的身影和一家人圍坐包餃子的那一幅幅生動畫面。在獨處的午後,在孤單的夜裡,每念及此必心頭錐痛,眼眶溼潤,但記憶深處那點點滴滴的甜蜜溫馨,也會慢慢地瀰漫開來,氤氳心懷,溫潤靈魂……


「曬春節民俗」祭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