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猗頓畜五牸”啟發,這家發了!這村富了!

官村,是一個只有六百多口人的豫西小村,95%以上的人口姓尚,屬單姓村莊。

歷史上,官村,尚姓,一直是遠近聞名的富村,富戶!

說起本村歷史,老人們津津樂道地重複著祖傳的陳年老話:“五虎下西川。”

受“猗頓畜五牸”啟發,這家發了!這村富了!

說起話長。

公元1627年農曆10月25日深夜11點多,一陣嬰兒的啼哭,從趙原村尚永昌家傳出。

這是第二個男孩。滿月時,飽讀詩書的曾祖父喜不自禁,親自起名:尚瑤。

尚瑤,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從小跟著叔父延昌讀書識字,參加鄉試,獲得了生員名分,取字月臺。

受“猗頓畜五牸”啟發,這家發了!這村富了!

十四歲那年,母親趙氏在土匪攻破村寨之際,恐怕受辱,毅然決然地把身邊十二歲的妹妹推入井中,隨後,自己也從井口跳下。被陝州府冊封為貞潔烈女。

經歷了喪母之痛的尚瑤(月臺),過早地成熟起來,默默地協助父親和兄長承擔起耕種勞作,養家餬口的責任。

1644年冬,十七歲的月臺,迎娶了陝州城會興鎮富戶張姓之女。婚後,夫妻恩愛,先後生了五男二女。五個男孩依次叫:九重、九經、九鵬、九香,九功。

傳統文化觀念認為,五男二女,堪稱最佳子女組合,村人羨慕不已。

可誰知人多地少,生活越過越艱難,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月臺很孝順。伺奉長輩,盡心盡力。無奈家境貧寒,確實拿不出東西孝敬老人,吃的飯總是是稀湯寡水。為此,他經常內疚不安。

受“猗頓畜五牸”啟發,這家發了!這村富了!

窮則思變。如何才能脫貧致富呢?月臺苦思冥想,但始終不得其法。

貧窮的日子一天天熬著,直到五十多歲。

一天晚上,他在昏黃的麻油燈下翻看古書,一篇《猗頓畜五牸》的文章吸引了他。說的是一個名叫猗頓的人,聽從富商陶朱公建議,利用繁養牛馬羊豬驢五種母畜而發家致富的故事。

他越看越上勁,覺得自己和猗頓的情況十分相似,人家能脫貧致富,成為天下鉅富,自己為何不能嘗試一下,或許能夠從此翻身。

發展養殖業,需要場地,可村裡人多地少,都種成糧食作物,還不夠吃,那裡有空閒之地,讓你養牛養羊啊!

有一天,月臺在西坡惱鋤地。休息時,他到塬邊溜達,突然發現下面有一塊荒草坡,眼前頓時一亮!這地方屬無主荒地,自己如果能夠在這裡學猗頓繁養牲畜,豈不是最理想的嗎?

經過一段時間謀劃,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月臺五十七歲。他帶著五個兒子,在趙原村西坡下,挖了三孔土窯洞住下,學著春秋戰國時期《猗頓畜五牸》的方法,買了幾頭母牛母羊放牧繁殖。

俗話說:“母羊繁母羊,三年擠破牆。” “母牛繁母牛,三年五頭牛”。這種“雞生蛋,蛋孵雞,雞群滿院”的自繁自育,確實對路有效,兩三年時間,月臺手裡已經有了積蓄。

受“猗頓畜五牸”啟發,這家發了!這村富了!

利用這些積蓄,他除了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外,又不斷置買川裡水澆地,種植糧食作物和棉花。

月臺是文化人,有著一般農民沒有的聰明和算計,貧窮時養成的勤勞節儉和精打細算習慣,也使他受益匪淺。

五個兒子逐漸長大,如虎添翼。這時候,真是要風得風,要水得水,想不發家都難!

家富了,人就旺!人旺了,勢就壯!勢壯了,財就廣!

月臺公為子孫後代鋪展了一條興旺發達之路!

受“猗頓畜五牸”啟發,這家發了!這村富了!

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午十點多,月臺公走完了他68年的人生歷程,壽終正寢了!五個兒子,遵照父親意願,將他埋葬在趙原村祖父永昌墳塋旁。

他的後裔很爭氣,在官村持續地發展壯大。他們辦私塾,建學校,讓孩子從小接受教育。尚家走上了一條良性循環的發展之路。

村裡老人回憶,最興盛時期,光四合院就蓋了幾十座。官村,尚姓一家獨大了!

受“猗頓畜五牸”啟發,這家發了!這村富了!

對官村尚姓的發展史,趙原村乾隆二十二年的尚氏族譜是這樣記載:“康熙十八年,遷居官村,荷天眷,諸事如意,粟穎慄而積倉,棉蓓蕾而盈樹。數年大發,幾如猗頓五牸牛消息也!今日子孫緝緝,曾玄繩繩,豐衣足食。列闢雝,入黌池,肄儒業,濟濟不乏。尚氏幾百戶,稱極盛者,惟月臺後裔雲。”

從故鄉趙原村走出的尚月臺及其五個兒子,成了尚姓人家的驕傲!他們戲稱當年月臺公帶著五個兒子到西邊川下創業致富為“五虎下西川”。

受“猗頓畜五牸”啟發,這家發了!這村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