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筆記——《安慰劑效應》

首先我們要知道安慰劑是什麼,安慰劑一般是指沒有藥效,沒有毒副作用的模擬藥物。個人理解,這個和“皮格馬利翁效應”有些類似。

1876年美國有本雜誌裡早就總結過,其實很多病不用打針不用吃藥,靠人體的自愈能力就完全可以康復。現在很多人不信中醫,信西醫,就是所謂的循證醫學。但是西醫就一定那麼可靠麼?在那本雜誌裡就記錄了一些病只靠護理康復的速度是要比用了藥的病人好的更快。

對於安慰劑效應的作用機理,應用範圍,甚至治療效果,現有的醫療技術都不能給出準確的答案。(這就要說到,現有的科學,醫療水平,都是一樣的很有問題解釋不來,別以為你看到的科學就是完美的科學,有科學這個詞也才幾百年。人類不懂的還很多。我主要想說的是,別搞封建迷信,但也別搞科學迷信。)本書作者原版也是循證醫學的擁護者,他本人就是一名臨床醫生,但是做這樣時間久了,不免發現很多自愈的案例,這些案例顛覆了他的人生觀,只有他上TED分享過自己的新健康理念:“治病是為了健康,那有何必要拘泥於循證醫學?只要能讓人健康,不就好了麼?”為此他獲得了超百萬的點擊量(要知道這是外國!要在國內估計早就上億了。)


聽書筆記——《安慰劑效應》


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在報告中指出,自愈是生命體在遭遇侵害或出現變異等情況下,維持個體存活的一種正常的生命現象。這本書也從一個側面驗證了這句話。

先來講一個真實的故事,1957年,美國心理學家報告過一個案例,一位淋巴肉瘤晚期患者萊特,被醫生告知活不過一週,但他懇求醫生為他注射了當時被認為是最好的新藥。腫瘤在一週內迅速減小,本來該嗝屁的萊特居然可以下床走路了。全家人歡欣鼓舞,上街扭秧歌劃旱船,慶祝了半天。(還是那句話認真,你就輸了。)但兩個月後,有另一個人公開質疑新藥的療效,因為他的一個親戚吃了新藥還是嗝屁了。萊特聽後備受打擊,也開始懷疑人生(我為什麼要說“也”?),腫瘤就像氣球一生氣又大了起來。醫生一看情況不妙,又開始忽悠萊特,“我這有更好更純淨的新藥,比絕命毒師造的還純。”於是萊特又磕了新藥。但真相是,醫生給他的膠囊裡放的就是玉米麵,和我們這賣給老人的保健品一樣。沒想到腫瘤又軟了,萊特家人又跳了一上午秧歌清楚,可是沒想到。兩個月後美國醫學會又故技重施,大肆批評這種新藥對腫瘤根本沒用。萊特心想,這狗日的醫生,晃點我兩次。我再也不信這個騙子了。於是一賭氣,死了。(其實他也是心眼小,你就是直接啃的玉米,只要腫瘤小就可以了,在乎是什麼藥?)這就是安慰劑效應的作用,但是這只是個例,不能重複驗證的就一定不是科學。

再來一個案例,“乳房內動脈結紮”手術曾一度被認為是治療心絞痛的標準療法。後來有個醫生突發奇想,在一次研究活動中,給一半的患者做“假手術”,也就是與真手術組完全相同的操作,麻醉、開刀,但並沒有真的結紮。試驗結果表明,有71%假手術患者病情明顯好轉,而接受真手術組這個數值只有67%,說明該手術並沒有什麼卵用。所以有些手術也是可有可無的。(這是說那個時代,你別用現在比,現在好很多了。)

1955年,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了,有效的安慰劑一文,提出只注射生理鹽水,還是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被治癒了。(說道這裡必須要插一句,我住院時因為氣管切開,無法吃飯,是靠鼻飼去弄進去糊狀的東西。但是正好是冬天流到胃裡我就胃疼,但我說不了話,按手機打字表示我胃疼,那幫護士就給我來這套,告我是嗎啡,一會就不疼了,結果我還是疼。最終我母親想出了加熱的方法,才讓我脫離這種痛苦。等我再見那護士時我說了這個事,她高興壞了,說那是真疼,不是安慰劑能解決的。。。)

安慰劑效應越來越受重視,發展到現在,現代醫學中任何一種新藥都要先做實驗,排除安慰劑效應。最關鍵的是,安慰劑效應不是僅僅只對低智商人群起作用,哪怕是科學家,心理學家,醫生,安慰劑效應一樣對你起作用。而且安慰劑效應不止對於心理治療有效果,對於一些腫瘤案例也有明顯效果。

有數據顯示,79%的醫學生會表現出他們正在研究的疾病的症狀。他們接觸大量病人,慢慢覺得自己也有這些症狀,最後他們也得償所願,(所以不要覺得醫生麻木不仁,不麻木點早死完了。)他們這種情況被心理學家稱為“反安慰劑效應”,所以千萬別跟孩子說,你家都是心臟病,遺傳下來你也會得。他一認真,你就輸了。這種從小就得到的心理暗示,很有可能會進入人的潛意識,導致的結果就是這個想法會伴隨他終生。

還有一個關鍵的知識點你要知道,安慰劑效應是可以在你知道這是安慰劑的時候也起作用。有對比實驗數據表明,只要你瞭解安慰劑效應的相關知識,哪怕你知道你使用的是安慰劑他也會調用身體的相關機能讓你更快康復。


聽書筆記——《安慰劑效應》


很久以前我看過一部記錄片,講的是一個孩子腦子有腫瘤,當他自己知道腦子裡有腫瘤後,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幻想,在宇宙中漂浮這一個壞人的星球,好人會開著宇宙飛船去攻打他,幾個月後有一天,他的飛船在宇宙中怎麼也找不到那個壞人的星球了。結果是他去CT檢查,腦部腫瘤已經完全消失了。(我是一個經常覺得自己記性很差的人,看來從現在開始,我要告訴自己,我是有多麼的過目不忘。)

安慰劑效應總結成一句話,就是“你相信自己會更好和你認為自己會得病之間的博弈。”積極的心理暗示不僅會讓你心情愉悅,也會讓你的身體更加健康。

最後,作者總結了一個六部療愈法。我來簡單記錄一下,希望對你也有正向的幫助。

一、相信自己可以療愈自己。

(上面我說了半天,就是想讓你知道,積極和消極的心理暗示都會對你的身體產生作用。)

如果你是病人,想象一下自己健康的樣子。越具體越好哦。還有就是別跟自己說否定句。諸如“我不相信我會抱病終生。”相信我潛意識都是傻子。在他聽來,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會一輩子病懨懨”。告訴自己肯定句,“我一定會健康。”

二、找到恰當的支持。

要找到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依靠,比如一個非常有資歷的專家醫生,你對於他的信任,首先就能讓你好一半。

三、傾聽你的身體和直覺。

別等到肺都咳出來了,才想起來戒菸。

四、診斷疾病的根源。

想想清楚,現在身體上的疾病,是不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一進辦公室就渾身不自在的時候,也許就是你的潛意識在提醒你,該換工作了。

五、給你自己開處方。

內心的孤獨,壓抑,恐懼也許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審視一下,是不是這些負面的心理狀態影響了你的身體健康。

六、對結果放手。

作者有個病人,在作者的幫助下治療好了20年的老病,但當他最後得知自己只是‘話聊“就可以治癒的病,卻足足花了20年。結果他抑鬱了。導致他幾乎每天都無法起床。作者也只能在一旁,“嬉皮笑臉面對,人生的難”。對於病人來說,其實就是“望著大河彎彎,終於敢放膽”。別執著與結果,那樣心裡不放鬆,你就做不到對結果放手。

放下執念,六根清淨,積極面對,也許等你越過山丘,才發現好多人在等候。祝每一個看到這裡的人,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聽書筆記——《安慰劑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