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奇異的“人質外交”:促成75年中泰建交

本文摘自《看歷史》, 作者:周海濱。

1975年7月1日,中泰正式建交。在促成這一成果的眾多中泰人士中,有周恩來,還有兩位20年前來到中國的泰國“小人質”。

在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眼裡,萬隆會議是個開拓性的會議,“改變了很多國家對中國固有的成見”。而中泰建交就是周總理的外交破冰之旅的傑作之一。

新中國奇異的“人質外交”:促成75年中泰建交

2015年慶祝中泰建交40週年

“人質外交”緣起

常懷、常媛兄妹是上世紀50年代受泰國總理鑾披汶委託同中國秘密接觸的友好人士乃訕的兒子和女兒。在中泰正式建交前,常懷、常媛被送到中國,有過曲折而不平凡的經歷。

泰國新聞界泰斗乃訕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擔任泰國政府最高顧問。當時泰國貧窮,依賴美國經濟援助,美國不準泰國與新中國交往。乃訕先生是社會上非常有影響的人物,也是當時泰國的反共總策劃者。

那時,美國將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宣揚為“野蠻、粗魯、破衣爛衫”。然而,1954年乃訕到日內瓦參加國際聯工會議,在當地報紙上看到中國政府代表周恩來的儒雅風度,一點不像美國所宣揚的那樣的“蠻橫兇殘”。 周總理的講話全文也登了出來,照片也是文質彬彬。回到泰國,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反共策劃,私下買了些有關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的書籍看,聽中國的英語廣播,他的看法有所變化。

1955年印尼萬隆會議前夕,乃訕與總理鑾披汶商議:“中國這麼大,咱們還是應該多瞭解,畢竟是近鄰。我們雖然不是萬隆會議正式成員,但我們可以派人去旁聽,當面瞭解瞭解中國人。”他們當即決定派外長旺懷親王出席萬隆會議旁聽。

在萬隆,周總理聽說泰國有會議組來,就尋找一切機會同泰國親王接觸,並邀請他到自己住的官邸共進晚餐。周總理講中國的外交政策,讓旺懷親王無比觸動,“談了以後,這個會議組就非常的崇拜、信任周恩來,回去後馬上找到他們的總理,大講周恩來的熱情友善及文質彬彬的儒雅風度。他還說周恩來就是“公爵”,我們應該去聯絡,說中國不是一個好戰的國家,他們是願意追求和平的。礙於美國的限制,他不能直接和中國交往,但中國是近鄰、大國,如果和中國有衝突,美國的遠水解不了近火”。

周總理的會談促進了泰國政府對中國以往政策的反省。旺懷親王和鑾披汶密商,決定由泰國政府最高顧問乃訕負責同中國建立聯繫的重任。乃訕與總理鑾披汶又進一步商議:與中國溝通對我們很重要,我們應該與他們建立聯絡,但此舉又不能公開,只能秘密進行。

中泰之間揹著美國秘密聯繫的旅程就此啟動。然而,泰國首次嘗試通過中國駐緬甸大使館來建立聯繫的事情,很快被美國情報部門發現了,並極力阻止。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乃訕想到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和親”、“人質”的做法,表示可將自己11歲的兒子秘密送往中國請周總理收養,以此表示對中國的信任,也從而讓中國理解泰國的難處,並讓孩子在中國接受教育,成為中泰之間的未來橋樑。在乃訕將此事告訴常懷時,卻被7歲的女兒常媛聽到。小常媛撒嬌,執意要陪其兄赴華。乃訕不得已,只得同意。

在泰國對與中國的聯繫方式部署完畢後,乃訕立即通過秘密渠道致函周恩來,願送其一子一女去中國學習。周恩來知道詳情後,說:“不行,那等於是人質了。”

周總理在1956年4月27日覆函乃訕婉拒,但乃訕堅持。在此情況下,周恩來說:“我們願意接收這兩個孩子,但是不會拿他們當人質,我們會教育他們,保護他們,讓他們瞭解中國,但又不能忘記泰國,做中泰兩國友好的使者”。

為了維護與美國的關係,乃訕在送次子常懷和女兒常媛去中國的同時,又將其長子常曼送往美國。

兩兄妹從秘密渠道來中國

1956年8月,12歲的常懷和8歲的常媛兄妹二人,在四名隨從的陪同下,經過緬甸等秘密渠道,來到北京,住進了周總理事先安排好的一座三進四合院,還為他們配備了翻譯、廚師和司機,其中有的是泰國華僑。

周總理在中秋節還曾把兄妹兩人接到中南海西花廳家中做客。周恩來問小兄妹:“你們喜不喜歡中國菜?”常懷微笑著不說話,而妹妹常媛則率真地說:“周伯伯,我不太愛吃。”

鄧穎超讓小兄妹先嚐嘗月餅。她說:“今天是中秋節,咱們這家人先過團圓節吧!”小兄妹以泰國禮儀向周總理夫婦致謝,周總理夫婦也同樣予以回禮。周總理夫婦對他們說,“鑾披汶總理和你們的父親都是有遠見的人,他們把你們倆託付給我,以瞭解中國和它的文明,這樣,你們倆將來可幹大事的!”

後來,周總理又請負責外事工作的廖承志照顧他們兄妹。“常懷”、“常媛”的中國名字就是廖承志的母親何香凝老人,根據他們泰國名字的讀音分別為他們取的。

1957年,泰國國防部長沙立·他那叻元帥發動政變,鑾披汶政府被推翻。兩兄妹的父親乃汕也被捕了。廖承志告訴震驚的小兄妹:“根據周總理的指示,我們中國政府將一如既往地保護你們,讓你們在中國安定生活、學習、成長!”兄妹二人在北京讀了小學、中學、大學,交結了許多朋友。

兄妹在北京第一中學讀書時,感覺到中國的政治氣候也在發生變化。他們在學校裡遇到了一件事:小兄妹在學校食堂吃午飯時,一個男同學快步走過來,對著常懷高喊口號:“打倒美帝國主義!”

周總理很快知道此事,他敦促學校處理好小兄妹的安全問題,但是受到驚嚇的常懷不敢再坐專車去上學了。周總理知道後,擔心他們的安全問題,讓專車繼續送他們上下學。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常懷正在北大讀書,這個在中國待了10年的泰國貴族之後被紅衛兵遣返回泰國。43年後的2009年,常懷告訴在曼谷訪問的周秉德,“在中國十年,正式見到周總理不下五次呀!”

常媛沒有像他哥哥一樣被遣返回國。文化大革命中,常媛又是下鄉,又是到工廠。周秉德透露說:“她在大學裡和一個日本青年很要好,但那人是日本極左派的後代,家裡不允許他和泰國貴族交往,就斷了”。剛巧,一位英國留學生特別喜歡常媛,一再追求這位20歲的女孩兒。 後來,常媛告訴周秉德:“1969年,中國處於文化大革命混亂局面,周總理擔心我處境危險,告訴我:不管你喜不喜歡,你趕緊跟著這英國人離開中國吧!”

由於常媛是秘密入境,沒有護照,周總理便親自給英國使館寫信,證明她的身份,便於其前往英國。

小兄妹參與中泰建交

1972年9月初,周總理在美國總統訪問中國後又一次開展乒乓外交。與中美乒乓外交一樣,中泰兩國之間的乒乓外交也推動兩國實現了建交。

乃訕被囚七年後出獄。他看到美國在與中國聯繫,意識到泰中建交時機成熟,讓常媛從英國到中國接洽。常媛又來到了北京,見到了周總理。周總理便決定在北京組織一場“亞洲乒乓球賽”。這就可以讓泰國也派球隊參賽。泰國政府讓泰國全國行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工業署副主任,當時已經60多歲的泰籍華人巴實·幹乍那越,以泰國乒乓球隊顧問身份,秘密來到北京。

常媛告訴周秉德:“他一下飛機,就被我、我哥哥和周總理所派的人員秘密接走,與周總理商談中泰兩國建交事項。我們也成了乒乓外交的一部分。泰國團這次歷史性突破的訪問,從安排到會見,都是由常家和周總理密切配合的成果,給我父親帶來了無限的幸福感。”

當初,乃訕獻策送兒女到北京時,原估計中泰兩國將於一至兩年內建交,屆時小兄妹即可返泰。孰料世事多變。至此,原本只在中國暫住的這對泰國兄妹,哥哥滯留長達十年,妹妹在十三年後才離開中國。

常媛的兩個兒子雖然是亞歐混血兒,但都有中國名字,1975年生的長子叫常念周,1978年生的次子叫常念廖。他們都曾在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讀書。在泰國曼谷,常念周創辦自己的公司“戰略613”,專做投資顧問,他的名片上還寫上了中文的“六么三”。

常家對周總理的友好情誼一直在延續。2009年1月份,常念廖在曼谷舉行婚禮,常家特邀周秉德出席。對於為什麼被邀請去參加常念廖的婚禮,周秉德用常媛的話解釋說:“常家最尊重的長輩周總理,將常家與周家穿連成了一家。所以,我們是以家庭長輩的身份,邀請你們來參加這婚禮的。”

“常家的第三代,常念周從事中國與泰國及歐美的友好關係和金融諮詢工作,常念廖是英國政府的國家專項協調員,負責英中兩國可持續發展的跨部門合作。2009年 6月又被任命為聯合國一位副秘書長的助理。”周秉德說。

目前,常媛常年身居巴黎,她忘不了自己的這段鮮為人知的往事,曾用英文寫下《龍珠》一書。目前,這本書已被譯成多種文字,也曾被拍攝成電視劇,在中、泰上演。常媛說,她一直稱呼周總理為“周爸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