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王琦,網名暢行天下(王暉),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自己的收藏之路。雖歷經周折,然而痴迷古物之心不改,緣為好古之樂難以割捨之故。收藏主題涉獵於不同材質不同門類。象牙犀角蜜蠟瑪瑙,織繡帶飾文房古兵皆為愛物。近年專注於中國鐵雕鋄金銀器物及明清宮廷馬具的收藏及與其相關工藝歷史的研究。

點翠考

暢行天下(王暉)


對現代人來說,提起人類使用鳥類羽毛的用途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將鴨鵝類禽類的絨羽充填在服裝內用於禦寒保暖的羽絨服。其實人類最初從原始社會開始使用鳥類羽毛的用途是使用直接從鳥身上取下的顏色鮮豔的羽毛來裝飾身體以炫耀自身。直到近現代還可以從一些不太接觸現代文明未開化的族群中看到真實的例子例如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土著人和亞馬遜叢林的印第安部落這類裝飾方式就極為常見,美國傳統印第安人佩戴傳統的鵰翎頭飾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鳥羽的使用也曾經風行一時,雖然現在這些鳥羽製品逐漸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中而不為現代人所重視,,例如鵝毛扇和鵰翎扇,是古代文人經常使用的扇子形制,經常被用來表現文人閒適的生活態度和處變不驚的內心世界。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鶡冠,乃秦漢兩晉隋唐武人之冠,就是插有鶡毛的武士冠。武官在外及近衛武官常在冠兩邊豎雙鶡尾,取"鶡者勇雉也,其鬥對一,死乃止"之意。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作為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戰爭兵器之一的箭的製造也使用各種鳥羽......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在戰士的頭盔上裝飾羽毛的習慣從春秋戰國時期直到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延續了兩千多年......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中國傳統戲劇角色刀馬旦和武生的扮演者也使用雉雞翎作為頭飾......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中國古代服裝中更有以奢華著稱的孔雀羽織錦和雉頭裘鳧靨裘。。。孔雀羽線或鳥羽線的製法,是將孔雀羽屏或鳥羽上的羽絨旋繞於細蠶絲上,再用綠色絲線分節捆紮。由於羽絨短而硬,羽線在織入織物以後,不斷岔出絨毛,在織物表面產生微凸的效果。孔雀羽線會隱隱閃動瑩光,其碧麗輝煌的效果遠非絲線所能比擬。

在明清時代,織金線與織孔雀羽線經常結合並用,有時以金線為底,織作"遍地金",同時以孔雀羽線、鳥羽線與各色彩線織顯花紋。在金光浮動的底子上,孔雀羽線織成的深翠花紋瑩瑩爍碧,其視覺效果華麗異常。明清時織孔雀羽服飾在宮廷、貴族中更加流行,在故宮博物院、北京藝術博物館等處至今均保藏著明清時生產的織有孔雀羽線的帝王服飾及衣料。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據《南史》記載,早在公元5世紀末的南齊時代,文惠太子便曾令工匠用孔雀毛織成一件翠毛裘,金翠炫麗,十分珍奇。在初唐時代,安樂公主曾令尚方監"合百鳥毛"織成裙兩件,這兩件百鳥羽毛裙"正看為一色,旁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百鳥羽毛裙大約是利用了雉雞等禽類羽毛能夠在不同的光線下變幻不同色彩的原理,因此,會呈現正、旁、日、影之下色彩不同的效果。《晉書·武帝紀》雲:"咸寧四年十一月辛巳,太醫司馬程據獻雉頭裘。帝以奇技異服,典禮所禁,焚之於殿前。甲申,敕內外有敢犯者罪之。"又,《南齊書·文惠太子傳》雲:太子"善制珍玩之物,織孔雀毛為裘,光彩金翠,過於雉頭遠矣。"此則進一步說明雉頭裘是存在的,這是更接近於鳧靨裘的一種鳥毛織物。

清《聞見瓣香錄》丁集:"鴨頭裘,熟鴨頭綠毛皮縫為裘,翠光閃爍,豔麗異常,達官多為馬褂,於馬上衣之,遇雨不濡,但不暖,外耀而已。"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著一件鳧靨裘褂,為圓領、對襟、平袖、後開裾式,身長145.5釐米,褂面是用長9.5釐米,寬6.2釐米的鳧靨裘一塊壓一塊的拼縫而成,大約需要720塊。這件鳧靨裘褂在移動時隨著方向變換,閃現出不同的顏色,有時是藍綠色,有時泛出紫色,光彩奪目。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除此之外,傳統的手工藝中還有一門獨特的與鳥羽有關的技藝被稱之為點翠。。。翠,即翠羽,翠鳥之羽。點翠是中國傳統首飾製作中的一個輔助工種,起著點綴美化金銀首飾的作用。

點翠是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結合,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飛羽(行內稱為硬翠)或背羽(行內稱為軟翠)背部亮麗的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以製成各種首飾器物。用點翠工藝製作出的首飾,光澤感好,色彩豔麗,只要在使用過程注意保護,光澤和色彩可以保存很長時間。

由於翠羽屬於有機質,現在能看見的點翠實物最早的是明代的,因此關於點翠的製作年代和歷史只能夠從歷史文獻中尋找。根據成書於西漢的《淮南子.人間訓》記載,秦在統一嶺南之前就獲取“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以上四種都是產於嶺南的珍貴物產,在古漢語中,翡翠並非指玉石,這兩個字均從羽旁,原義肯定跟鳥有關,在東漢的《說文解字》稱:“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其中的翡翠指的就是翠鳥的羽毛,在當時是一種名貴的裝飾品。直到現在翠鳥科裡的赤翡翠和白胸翡翠藍翡翠還能對應得上分佈區域......

翡翠這一名詞亦見於《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土地沃美,宜五穀,蠶桑,知染採。文繡廚氈……出銅、鐵、鉛、錫、金銀、光珠、琥珀、水晶、琉璃、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由此可以確定能夠確定翠羽是來自於產自南方的翠鳥,並且早在秦漢時翠鳥毛已經作為珍貴的材質被運送到北方供統治階級以及貴族使用。

宋代文獻記載宋初,永慶公主一日“衣貼繡鋪翠襦入宮”,這裡的“鋪翠”,即點翠。宋太祖看到了,對她說:“汝當以此與我,自今勿復為此飾。”你將這件點翠飾品交給我,以後不要再用點翠了。公主笑著說:“此所用翠羽幾何!”不就一件飾品嗎?能用多少翠羽?太祖說:“不然,主家服此,宮闈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價高,小民逐利,輾轉販易,傷生浸廣,實汝之由。汝生長富貴,當念惜福,豈可造此惡業之端!”

宋太祖於開寶五年(972年)下詔“禁鋪翠”,。宋徽宗於大觀元年(1107年),郭天信懇請罷中外翡翠裝飾,得到徽宗首肯。宋徽宗重申“禁鋪翠”的禁令:“今後中外並罷翡翠裝飾。”宋徽宗說:“先王之政,仁及草木禽獸,皆在所治。今取其羽毛,用於不急,傷生害性,非先王惠養萬物之意。可令有司立法聞奏。”

在宋人看來,殺翠鳥取其羽毛,跟宰羊取肉的性質並不一樣,人們吃肉是為了維持生命,而點翠是奢侈消費,是“不急”之事,為“不急”之事而“傷生害性”,顯然有悖於傳統的“仁政”理念。南宋初年,民間奢華之風競起,宋高宗很看不慣這種侈靡之風,他說:“銷金翠羽為婦人服飾之類,不惟麇損貨寶,殘殺物命,而侈靡之習實關風化,朕甚矜之。”

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之時重申禁令,並在親自參與策試說到“論鋪金、鋪翠,朕累年禁止,尚未盡革,自此當立法必禁之。”宋高宗還提出以“藥玉葉漆金紙代充”的方法,這種以琉璃製品仿點翠的做法,可以說是現代以燒藍、點綢等技術手段代替點翠的實踐先驅,這也可看出其禁鋪翠之心可謂堅決。

元朝關於點翠工藝的記載很少,但是根據元史和成書於元末的島夷志略上的記載,當時的翠毛應該是屬於珍貴的大宗交易商品,由此推測,元代的點翠工藝還是存在並流行的。據《元史》世祖本紀記載:“(二十八年冬十月)癸未,羅斛國王遣使上表,以金書字,仍貢黃金、象齒、丹頂鶴、五色鸚鵡、翠毛、角質、篤縟、龍腦等物。島夷志略:真臘(今柬埔寨),地產黃蠟、犀角、孔雀、沉速香、蘇木、大楓子、翠羽,冠於各番。交趾(今越南),地產沙金、白銀、銅、錫、鉛、象牙、翠毛、肉桂、檳榔。 羅斛(今泰國南部),此地產羅斛香,味極清遠,亞於沉香。次蘇木、犀角、象牙、翠羽、黃蠟。暹(今泰國北部),地產蘇木、花錫、大風子、象牙、翠羽。朋加剌(今孟加拉國),產苾布、高你布、兜羅綿、翠羽。大烏爹(今印度拉賈斯坦邦的烏代普爾或中央邦的烏賈因)地產布匹、貓兒眼睛、鴉鶻石、翠羽。

明朝時鄭和下西洋隨員馬歡和費信所著的遊記上也記載了當時鄭和船隊在海外採購翠羽的事情。除此之外明會典記載當時的暹羅,爪哇,棒葛剌也向明朝皇帝進貢翠毛。

康熙暹羅國王遣陪臣朗微述申黎呼等齎金葉表文貯以金筩錦囊與康熙五十九年同入貢。御前方物,馴象,龍涎香,幼鐉石,冰片,沉香,犀角,孔雀尾,翠鳥皮,象牙,速香,安息香,紫降香,荳蔲,螣黃,胡椒,大楓子,烏木,蓽撥紫梗,桂皮,兒茶皮,樟腦,硫黃,檀香樹膠香,織金頭白袈裟,桃紅袈裟,幼花布,濶幼花布,織金頭白幼布,濶紅布花幼幔,大荷蘭氊,冰片油,薔薇露......

由此可以看出元明清點翠的翠羽原料除了一小部分是通過捕獵境內翠鳥取得之外,主要來源大多是來源於東南亞到南亞一帶。主要的輸入途徑是進貢和貿易方式。由於翠羽原料的來源稀缺,使得點翠一直被視為極為珍貴的奢侈品而流行於統治階級和豪富之家......

明清時期,隨著點翠技藝的發展,繼承和發展了金屬製胎以及點翠羽等更為複雜的工藝形式,並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金工技藝,成為金銀製作中的重要工種。點翠”工藝主要的難點是將不同材質與金銀器銜接,製作時要根據底託的造型,在周圍焊上一圈金邊,然後將羽毛服帖地嵌進去,用膠工藝非常重要。在清宮中內務府造辦處中還專門設有“點翠匠”3名,專門承造“翠活計”。據說製作點翠使用的金銀底胎的工匠與專門做點翠工藝的工匠屬於不同工序,能夠二者兼精的工匠猶如鳳毛麟角。

明清點翠飾品,多是宮廷豪奢物件。1957年發掘的明神宗萬曆定陵中出土的皇后鳳冠上就大規模使用點翠,鳳冠出土後經過能工巧匠悉心修復使得今人能夠了解明代點翠工藝並欣賞明代皇家點翠頭飾的豪奢之美......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明萬曆孝端皇后鳳冠

定陵出土 國家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在清宮舊藏中也保存著為數不少帶有點翠工藝的的清代宮廷首飾實物。清宮所藏的點翠珠寶頭花,多是乾隆時期由江南三織造和粵海關進貢,江南三織造和粵海關即是江寧、蘇州、杭州廣州四地負責供給宮廷綢緞首飾的機構。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除了傳世實物之外,明清的寫實肖像畫中也能看到不少佩戴點翠頭飾的貴族婦女。清中期宮廷畫尤其推崇寫實,因此,我們也有機會一窺清代點翠頭飾究竟何樣式,故宮所藏《雍正十二美人圖》中,倚門觀竹、裘裝對鏡、觀書沉吟等十二位美人,幾乎每一位都佩有點翠飾品,畫幅中所描繪清宮貴族點翠裝飾奢華精細之翔實華美令人驚歎。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除了製作點翠首飾之外,還發展出了用紙胎或者金屬胎點翠製作插屏掛屏和屏風的工藝。此類傳世實物在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還能夠見到。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清末直到民國初年,由於交通愈加便利的原因,翠羽已經相對容易取得,因此點翠首飾迅速風行於民間,很多女子都以擁有“點翠”飾品為榮。嘉慶年間,進士王端履在其筆記《重論文齋筆錄》中提及點翠飾品,道“今世婦人喜以翠羽塗於金銀首飾上”。當時很多外商也對這種工藝感興趣,大量收購“點翠”飾品。現在不少海外迴流的點翠首飾就是那時出口到海外的洋莊貨......

隨著清朝滅亡之後民間對穿著服裝服飾興趣的改變,傳統的點翠首飾不再為民間所追捧,因此點翠工藝在佔主要銷路的首飾行當逐漸萎縮沒落,主要的客戶群體變成了戲劇頭面的使用者......再加上後來由於戰爭的原因,翠羽的來源困難以及點翠飾品價格高昂的原因,在戲劇頭面的製作中仿點翠工藝成為替代手段,如用染色羽毛代替翠羽,又如用點綢、烤藍等工藝製作點翠飾品,此外民國時期還有用進口藍色粗紋紙作為替代品的做法......以上原因也造成了點翠工藝的逐漸衰落......

近幾年來由於對點翠的逐漸重視,有不少人在學習恢復傳承這項傳統的技藝。但是由於國家對野生鳥類的保護等條件所限,大多數人侷限於用別的材質來代替翠羽進行製作。能夠真正使用傳統點翠手法制作點翠飾品的人必然越來越少......

古代點翠所用翠羽具體是取自何種翠鳥已經很難考證。筆者根據傳世的點翠實物所用翠羽和古代史料記載出產翠羽地區分佈的翠鳥品種歸納了一些可能的翠鳥品種供讀者欣賞,,個見翠羽還是生長在翠鳥身上更美......

白胸翡翠分佈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迴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臺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鸛嘴翡翠分佈範圍:印度、東南亞、菲律賓及馬來諸島。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藍翡翠分佈於孟加拉國、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印度、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白領翡翠分佈範圍:南亞及東南亞、印度尼西亞至新幾內亞及澳大利亞,以及非洲中南部地區。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點翠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