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減稅的規模與效果

汪濤:減稅的規模與效果

汪濤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

中國稅收大部分來自企業部門。需注意,中國政府財政預算不單單指一般公共預算,還包括政府基金預算(主要包括與地方政府土地出讓相關的收入和支出)和其他兩項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以及準財政支出。

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8.3萬億元(相當於GDP的20%),其中85%來自稅收收入。稅收的大部分都來自於企業部門,其中最大兩項是增值稅(佔33%)和企業所得稅(19%)。此外,進口商品增值稅和消費稅佔總稅收的9%。個人所得稅只佔一般財政收入的8%。

企業的稅費負擔。增值稅(共三檔,分別為6%、10%、16%)和企業所得稅(標準稅率25%,優惠稅率0-20%)是企業需繳納的最主要的兩個稅種,不過增值稅應可以轉嫁給最終消費者。此外,一個合規的企業還要為員工繳納多種社保費用(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等),上述社保費用各省的企業繳納費率可能有所不同,一般為工資的20-30%(合規情況下)。部分公司還要繳納約為工資額8%的住房公積金。此外,企業員工還要繳納相當於工資10%左右的個人社保費用(合規情況下)

2018年減稅規模相當於GDP的1%

財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減稅降費總規模為1.3萬億元,其中我們估算當年生效的實際減稅規模約9000億元(相當於GDP的1%)。由於大部分減稅降費措施在5月份或之後才生效(如上調個稅起徵點在10月才生效),所以實際生效的減稅規模可能少於政府計劃或公佈的規模。我們估算2018年實際減免的涉企收費可能超過3000億,企業增值稅和所得稅減稅超過5000億元,個人所得稅減稅1000億左右。2018年已實施的減稅措施可能會在2019年帶來5000億以上的減稅,其中主要是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

我們估算2018年企業減稅降費超過8000億,其中涉企收費減少3000億以上,其他來自減稅。2018年企業部門主要減稅降費措施包括:1)5月份開始下調增值稅稅率1個百分點(我們估算年化減稅規模近5000億,其中2018年生效2700億元、2019年生效約2000億);2)5月份擴大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範圍,退還符合條件的企業的增值稅留抵稅額;3)4月起降低對企業的多項收費,延長階段性降低企業社保費率政策的實施期限;4)擴大享受優惠企業所得稅政策的小微企業範圍,允許科技企業稅前抵扣/攤銷研發費用等。

2018年降低個稅的年化減稅規模超過4000億,但考慮到在10月才生效,因此實際生效的減稅規模約1000億。個稅改革第一步是將個稅起徵點從每月的3500元上調至5000元(2018年10月1日生效),其年化減稅規模為3200億元(其中2018年生效1000億元、2019年額外生效2200億元)。第二步是專項附加扣除抵扣個稅,包括子女教育、贍養老人、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等支出(2019年1月1日起生效),我們估算年化減稅規模在1000億元左右(均在2019年生效)。

2018年9月和11月兩次上調增值稅出口退稅率。同時,進口關稅的總水平(算術平均值)也從2017年的9.8%降至2018年底的7.5%。此外,國務院還宣佈從2019年1月1日起再次下調部分商品的進口關稅,這將使平均稅率進一步下降。上述措施每年能給企業減稅近2000億元(其中2018年實際生效的減稅約350億元)。

受益於上述措施,近幾個月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個稅收入增速明顯放慢。2018年5月下調增值稅稅率後,5-12月增值稅收入同比增速從1-4月的18%降至4%,其中四季度僅增長1%。企業所得稅收入從1-9月份的同比增加13%轉為四季度同比下跌4%。當然,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收入增速放慢也是因為名義GDP和PPI增速放緩。此外,受個稅改革影響,個稅收入從1-9月的同比大幅增長21%轉為四季度的同比下跌3%。

2019年預計減稅規模:超過GDP的1%

隨著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劇,預計2019年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包括提高一般預算赤字、出臺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政策、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以及適當放鬆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融資限制。預計2019年一般公共預算赤字率將從2018年的2.6%提高至3%左右(權責發生制)。政府可能不願將官方赤字率提高到3%以上,但增廣財政赤字(AFD)佔GDP的比重可能會提高1.8%。除了2018年已實施的優惠措施可能在2019年繼續帶來5000億以上的減稅外(其中個稅減稅2200億元、增值稅減稅2000億元左右),政府2019年額外新增的減稅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超過GDP的1%)。不過,如果減稅措施從4月份才開始生效,則實際減稅規模可能為7000-8000億元。

2019年額外的減稅降費可能來自哪裡?

個稅減稅1000億元:2019年1月1日起實行的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大病醫療、贍養老人和住房貸款利息等)可能為居民部門每年減稅1000億元。此外,去年10月份生效的個稅起徵點提高在今年還能為居民部門減稅2200億元。因此,個稅整體的減稅規模或在3000億元以上,中低收入群體受益最大;不過由於今年個稅徵收力度可能加強、納稅基數包括了更多非工資收入,一些高收入納稅人可能需要繳納更高個稅。

增值稅減稅超過6000億元:除了最近宣佈的月收入不高於10萬元的小規模納稅人免交增值稅外,市場普遍預計政府還會出臺更大規模的增值稅減稅措施。預計增值稅稅率將從三檔(16%、10%和6%)減併為兩檔,可能的調整或會將後兩檔合併為一檔,而16%這一檔稅率可能下調1-2個百分點。如果兩項措施都得以實施,則可能會帶來年化6000億元(假設16%的稅率降至15%)或1萬億元(假設16%的稅率降至14%)的減稅。不過,如果減稅措施在3月兩會之後才開始生效,則2019年實際減稅規模會比上述估算要少一些。

企業所得稅可能減稅超過1500億元:如果25%的標準企業所得稅稅率下調1-2個百分點,則每年企業所得稅或能減稅1500-3000億元,但我們認為統一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的可能性不太高。更有可能的情形是政府進一步擴大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範圍。實際上,從2019年1月起,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100萬元部分的企業所得稅率已降至5%, 100-300萬元部分的稅率已降至10%;這一措施覆蓋了95%的納稅企業(按企業個數,並非繳稅額衡量)。同時,政府還計劃進一步擴大小規模納稅人的覆蓋範圍、免徵增值稅,擴展初創科技型企業優惠政策適用範圍,允許其抵免更多應納稅所得額等。這些措施有望每年為企業減稅2000億元。

企業社保繳費比例可能下調。今年在加大企業社保徵收力度的同時,政府還要求企業社保繳費負擔有實質性下降,總體上不增加企業負擔。《中國企業社保白皮書2018》根據調查結果估算,完全合規繳納社保的企業比例僅為27%。不過,出於對社保體系可持續性的考量,我們認為企業的社保繳費比例應不會大幅下調,但一些地方的徵收力度方面會有一定靈活性。我們估算企業社保繳費比例下調2個百分點可以每年為企業節省超過3000億元支出負擔,有助於部分抵消加大社保徵收力度對企業的影響。

如果官方赤字率保持在3%以下,如何實現規模超過GDP 1%的額外減稅?首先,一般財政赤字率擴大0.4%左右能提供一部分減稅降費的空間(不超過5000億元)。其次,財政部最近要求將“一般性支出”壓減5%(例如減少公務員車費支出、度假和餐飲支出、政府建築建設及修繕支出,以及放緩招聘等),這會再節省1000-2000億元。第三,部分用於基建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可能被納入到政府基金預算,為減稅降費釋放一定空間(不超過2000億元)。最後,地方政府還可以繼續調用此前幾年累計的結轉結餘資金和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這在 2016和2017年的分別為5900億元和8500億元。

減稅對增長的拉動作用

由於乘數效應較小,減稅措施對GDP增長的短期影響可能比較有限。雖然我們預計2019年整體的減稅規模可能會超過1.6萬億(其中超過1萬億元來自於2019年額外的新增減稅措施,其餘來自於去年已實施的減稅措施;如果新增減稅措施從4月份才開始生效,則2019年實際生效的減稅總規模則可能在1.3萬億元左右),但減稅對GDP增速的拉動可能只有0.5個百分點。

個稅減免的乘數效應較高,因為其主要針對中低收入群體,而這部分群體的消費傾向可能較高。我們假設乘數約為0.7(即減稅中有30%用於儲蓄,70%用於消費)。

企業部門減稅的乘數效應可能較小。在經濟增長放緩、市場情緒低迷以及貿易戰相關不確定性持續的背景下,降低企業所得稅可能有助於改善公司盈利,但應不會明顯推升資本開支。增值稅減稅的影響稍複雜一些。作為一種間接稅,降低增值稅,企業可能不會完全直接受益。一些定價權較弱的企業或行業可能會相應地降低產品價格,從而將增值稅減稅的影響傳遞給消費者。我們假設降低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的乘數均為0.2。

長期而言減稅降費有利於提振經濟增長,但短期內基建投資是更為有效的手段。從長期來看,大規模的減稅降費,特別是永久性的下調稅率,可以減輕企業負擔、提振市場情緒和企業信心,並支持企業擴大業務規模和資本開支。不過,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企業減稅的乘數效應比較有限,因此短期內廣義財政政策主要通過推動基建投資反彈來穩定經濟增長。

如何衡量整體財政政策支持力度?

增廣財政赤字(AFD)比一般公共預算赤字更為重要。中國的政策支持一直都需要財政、貨幣和信貸政策的配合,因為大部分財政支持是通過準財政渠道實現,且基建投資的大部分資金也來自於各種信貸渠道。我們估算的增廣財政赤字(AFD)可以更全面地反映財政支持的力度(包括了政府預算內赤字、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淨收入,以及其他地方準財政支出)。2018年增廣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下滑了近2個百分點,主要是因為政府收緊了對地方隱形債務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融資的管控。

預計今年增廣財政赤字率(AFD)會提高1.8%,不過一般公共預算赤字率可能僅會從此前的2.6%提高不到0.4%(權責發生制)。在增廣財政赤字佔GDP比重提高的1.8個百分點中,減稅規模約為1.3-1.6%的GDP(取決於新的減稅措施在2019年何時開始實施),用於基建投資的新增財政和準財政支出約為1.3%的GDP,而其他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可能降低1%(包括政府一般性支出等)。

整體財政政策主要通過刺激基建投資反彈來拉動經濟增長。預計2019年基建投資增速將從2018年的2%反彈至10%以上。儘管2019年減稅規模可能會超過用於基建的財政和準財政支出的增加,但鑑於減稅的乘數效應較小,短期內基建投資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更明顯。

整體財政刺激的主要資金來源是信貸,其規模取決於經濟數據的表現和貿易戰的演進。雖然很大一部分減稅需要靠壓縮其他一般性預算支出,但廣義財政刺激、特別是基建投資的資金主要通過信貸擴張滿足。這包括大幅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發行規模(預計從2018年的1.35萬億元增至2019年的2萬億元以上)以及部分放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融資限制,這將得益於央行放鬆貨幣信貸政策、債券市場流動性改善,以及放鬆部分影子信貸渠道。當然,財政刺激的最終規模可能取決於經濟數據表現和貿易戰的演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