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六市密集惠企暖企:減稅、免租、金融扶持成主力

“受疫情影響,我們的產能僅恢復了50%,訂單壓力非常大。”2月10日,廣州創維平面顯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黎傑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他所在的企業在冊員工1150餘人,復工率目前是40%。

不止黎傑偉的公司,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不少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正面臨多重經營壓力——延遲復工、人力成本、租金及貸款利息等,現實而急迫。

不少城市敏銳地意識到企業面臨的急迫現實,迅速行動。2月5日,佛山出臺“佛山10條”,支持企業復工生產。之後,廣州、深圳、東莞、中山、珠海等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城市密集出臺惠企政策,圍繞扶持中小微企業、穩定外貿出口及降低融資等多個維度展開“暖企”行動。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曹鍾雄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各地政策一大特點就是將減稅、免租、金融扶持作為主力措施。目前來看,還沒有從大灣區整體的角度出發的政策措施。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整體,無論哪座城市都不能獨善其身。大灣區接下來應該在政策方面加強聯動,尤其需要在聯防聯控、恢復產能方面形成區域合力。”曹鍾雄建議。

大湾区六市密集惠企暖企:减税、免租、金融扶持成主力

六市相繼出臺惠企政策

疫情發生後,曹鍾雄拿“非典”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進行了對比分析。他發現,消費、基建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受此次疫情影響最為嚴重。

“廣東是全球製造業重鎮及全國外貿核心區,港澳是全球重要的消費中心城市,包括金融、出口、消費等行業的企業受疫情衝擊明顯。”他表示,不少企業短期內甚至會處於停工或“零用工”狀態。比如,電子信息領域的PCB電路板、手機組裝等用工需求大的企業受影響巨大。

製造業企業日豐集團總裁許騰徽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反映,為穩定住集團的4500名員工,集團每月保障發放的薪酬和福利的成本就接近2000萬元。

房屋租金及銀行本息,也成為壓在中小企業身上的重負“大山”。

東莞市成益紙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曉婭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算了一筆賬,每月交付的廠房租金及繳納的銀行利息,佔了公司利潤的20%左右,延遲復工讓企業一下子沒了收入,資金鍊斷裂的壓力陡增。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截至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中,有6個城市出臺了惠企政策,分別在減稅、免租及金融扶持方面各有側重(具體內容見圖表)。

以廣州為例,2月6日其出臺了“暖企15條”,預計為企業減負約50億元,涵括了餐飲、商貿、交通等受疫情衝擊較大的行業、企業和個體戶。尤其對承租了廣州市屬和區屬國有企業物業的中小微企業,減免2月與3月房租或鋪租。

東莞的惠企政策則更加側重金融領域。其公佈的“助企撐企15條”在優化金融服務方面提出,為受疫情影響的優質企業預留200億元信貸額度,綜合貸款利率較去年同期融資成本下浮10%,對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的貸款投放增長10%以上。

大湾区六市密集惠企暖企:减税、免租、金融扶持成主力

積極推動大灣區形成政策合力

“從各地出臺的惠企政策來看,應對疫情的重點側重中小微企業,集中在利用財政或金融槓桿解決企業經營成本及融資借貸難題。”曹鍾雄認為,總體而言,各地仍屬於各自為政,尚沒有形成政策合力。

曹鍾雄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整體,尤其是產業鏈條早已將灣區內所有地市緊密連接起來,任何一個地市的惠企政策,影響的都不單單是一地,而是供應鏈上的某個環節;對中小微企業的財政補貼只是應急之策,更為長遠而關鍵的考慮是如何有效保障企業有序生產。

“目前各地緊急推出的政策措施還是粗線條,尚未出臺針對如何保障企業全面復工的具體思路。”曹鍾雄說。

北京聯訊動力諮詢公司總經理、南山工業書院發起人林雪萍撰文指出,疫情過後中國製造業一定會出現“報復性產能”,中國製造的曲線將會呈現先低後高、扇形擴散的局面,“對一個省市,一個產業集群,這都是需要提前盤算的局面”。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玉閣指出,疫情對粵港澳大灣區實體經濟第一波衝擊是餐飲、旅遊、娛樂場所等;第二波衝擊是企業無法開業復工前,面臨無營收但要支付工資、租金、利息及訂單壓力;第三波衝擊將集中在復工企業,大灣區除了防範企業停業破產外,更要防範產業鏈斷裂。

“大灣區企業很多是中小民營企業,部分企業已經實現跨地域乃至跨國經營,對產業鏈高度依賴。”曹忠雄說。他建議,應該由廣東省層面或中央層面統籌發佈政策,針對產業鏈制定相關政策。

“一方面要保物流,物流是供應鏈條的管道,也是製造業的基礎。要優化當前的防控措施,優先保障生產的產品出得去、企業需要的原材料進得來,才能儘快恢復產能。”他說。

而另一方面,他認為應該保出口。粵港澳大灣區是外向型經濟,香港作為重要的出口集散地,必須由國家相關部門出面協調解決“封關”事宜。“大灣區除了積極推動對外貿企業的財政扶持和出口退稅外,還要積極協調解決內地與香港的貨物通關順暢問題。”

倒逼企業專注創新與轉型升級

受訪人士還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目標之一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但受此次疫情影響最嚴重的企業之一,莫過於創新型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本身對經濟的風險抵抗能力弱,特別是創新創業型企業,很多企業處於非盈利狀態,非常時期增加了企業的生存壓力。”曹忠雄分析。

廣東星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偉明稱,儘管粵港澳大灣區內諸多中小企業體量規模都不大,但卻是名副其實的“隱形冠軍”,在全球製造業產業鏈條中佔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政策首先要保障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生存”,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在接下來的政策中發揮好財政的激勵作用。

曹忠雄說,疫情會對中國的產業帶來深刻影響。“非典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電商產業,相信這次疫情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帶來一次‘洗牌’。一些產業公司或許會被市場淘汰,也一定會有一批產業公司獲得更大市場機會。”

在他看來,粵港澳大灣區連接國內與國際市場,在創新能力及生產製造工藝方面也獨具優勢,或許可以藉由疫情衝擊倒逼企業更加專注創新和轉型升級。

比如,在醫藥和生命健康產業,包括一方製藥、華大基因等粵港澳大灣區醫藥企業在此次“戰疫”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其原本具備較高的研發能力,如能利用好此次機會一定有更大的發展。

實際上,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注意到,智能製造也在此次復工復產中起到了不小作用。儘管廣州創維在此次疫情中正遭受復工之痛,但其在高峰期時員工一度高達2000餘人,近年來其自動化率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用工荒”。

“智能製造是國家倡導的方向,我相信,在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為緩解人工短缺,應對疫情期間的生產,企業未來一定加大這方面投入,一批無人工廠、無人車間會湧現。”曹忠雄說。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