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往事系列:過年

鄉村往事系列:過年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後,豫北平原的冬天還比較冷。一入冬季,雪就會飄飄灑灑而來,而且一下就收不住,都要接連下好幾場大雪。背陽的陰涼地方,雪融化的很慢,幾場雪下來,雪越積越厚,有時一直到了仲春,還能見到雪的影子。

每個村子的四周一般都會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水坑(塘)。那是春末夏初時分,從黃河分流而來的黃河水聚集而成。分流而來的黃河水可灌溉農田,而在流入村子四周的水坑(塘)以後,就成了村人玩水洗澡的樂園,尤其是孩子們。在正午,在傍晚,他們都要跳入水坑(塘),瘋玩一陣。鳧水、踩水、潛水、扎猛子,有時還能順手摸上來幾條小魚,夏季的水坑(塘)是熱鬧的,夏季的村莊也是熱鬧的。

夏季的喧鬧過後,到了冬季,這裡也會安靜下來。坑(塘)裡的水面結上了一層層厚厚的冰。孩子們在冰面上滑來滑去,這也是那時候的孩子們在寒冷漫長的冬季最喜歡的娛樂運動之一。但有的大人怕有危險,一直在吵罵阻止他們,因此,孩子們玩滑冰玩的也不是特別舒心如意,還要時刻注意防範大人的吵鬧責罵,因此,孩子們最盼望的還是過年。

時間一進入冬季,孩子們就盼望著臘月的到來。“臘八祭灶,年歇來到。小妞要花,小小要炮。枯楚老婆要衣裳,枯楚老頭要氈帽。”吃了臘八飯,新年的影子就近了;過了祭灶,就更有了新年的氣象。祭灶,又稱為小年,在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灶是個很隆重的日子,這天,家家戶戶要祭灶,吃祭灶糖,包餃子。

由於當時的社會經濟原因,祭灶糖大多數人家不會多買,一袋兩袋足了。祭灶糖從村裡的小賣部或會上買來以後,孩子們的注意力基本上就集中在它的身上了。那時候物質匱乏,偶爾有的零嘴小吃都會讓孩子們垂涎欲滴。但是大人看的緊吵得很,說需要先讓灶王爺吃,吃得把他的嘴粘起來張不開,這樣灶王爺到了天上就無法向老天爺告狀,說人間的壞話,人間的情況就會逐漸好起來。孩子們只有眼巴巴地等著,等著祭灶。

祭灶這天,家家戶戶還要包餃子。包餃子用的肉,有的是把自己家裡養的豬殺了,有的是從殺豬的人家或集市上買點來。如果是買肉,買的一般不多,兩三斤,或五六斤,就這還要留下一大部分,等著煮成肉方,在大年三十初一的時候祭祀各路諸神,祭拜祖先,年後待客使用。只有一小部分剁成肉餡,從中還要拿出一多半,留到年三十初一再吃。再剁些自己家地裡種的白菜或蘿蔔,盤一大盆餃子餡,真是肉少菜多。在那不富裕的日子裡,就是這樣肉少菜多的餃子的滋味吃起來也是任何山珍海味、玉瓊珍饈難以相比的。如果是自己殺豬吃肉,他們也會把大部分肉賣掉,只留一少部分自己吃,但比起買肉的人家,肉就多得多了。

餃子包好下熟,先盛三碗端到灶王爺神位前,孩子們也早把祭灶糖拿來,擺在灶王爺面前。家裡當家的人端起餃子碗,嘴裡禱告著,要灶王爺到了天上要少說話,說話也要說好話,再把碗裡的湯水倒一些到地上,外面負責點炮的人也點響了三個炮竹。經濟條件好的,會燃響一大掛鞭炮。

祭過灶王爺,孩子們早就歡呼著拿起了祭灶糖,你一根,他一根地吃起來。祭灶糖吃起來一吃一粘牙,孩子們當時都相信這已經把灶王爺的嘴粘住了,也慶幸灶王爺已經先吃過了,不然,一定會把我們自己的嘴粘住的。雖然粘嘴,孩子們還是很樂意吃,父母便會笑罵,讓少吃點,留著慢慢吃。當時品味到的甜美,似乎直到此刻還在舌尖上。父母照例是嘗一點就不吃了,留給孩子們。


鄉村往事系列:過年

從這一天祭灶開始,年味越來越濃。

孩子們早就一群一群地唱起了過年的歌謠,滿村跑著玩著。真是“臘八祭灶,年歇來到。”

新年來了。

日子按順序不緊不慢地走著。有時有的人過日子一時忘記了,會從頭再溜一遍,回想回想。“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拐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貼嘎嘎”“二十九,啥都有”“年三十,趕年集” “初一,大小孩都撅屁股蹲。”

祭灶過了,農曆二十四,該掃房子了。找一根長長的竹竿,在上面綁個笤帚,舉著,一間屋子一間屋子地把房頂牆壁上的灰塵蜘蛛網都打掃乾淨;貼在窗戶上的報紙或釘在窗戶上的塑料布也都揭下來換成新的,煥然一新。院子裡的仡仡佬佬也都趁機徹底清掃一遍,小院顯得爽朗了許多。

二十五,家家都要用豆換些豆腐。做豆腐的人家早就提前做好了許多,這一天,豆腐賣的很快,買的晚了,就可能買不到或再往後排,有可能會影響到日子的下一步安排。因此,一聽到村子裡喊“打豆腐的來了”的喊聲,悠長的“打”字一在村莊響起,家裡就有人拿著豆子出來,早早地在門口等著。有的人家害怕買不到,乾脆就提前直接到做豆腐的村子裡找到做豆腐的人家預定,以免誤事。豆腐是包素包子的主要原料,還可以油炸一下,回頭熬菜用或做滷雞豆腐。

二十六,蒸饅頭。家裡的主婦早就把面發好,哪怕日子再艱難,這個時候也會盡量多蒸些饅頭,過個好年。這個日子也是顯示主婦手藝的日子。心靈手巧的,會把饅頭蒸出好些花樣。刺蝟,長蟲,小豬,玉兔,蝴蝶,棗花等等,還要做個棗花大山,等初一中午吃飯的時候搬山。如果孩子吃了上面的,也就是吃了山頂,寓意長得高;如果吃了下面的,也就是吃了山基,寓意長得壯,長得結實。還要包好些包子,肉包子,素包子。不管是饅頭還是包子,都會做很多。印象裡,會一直吃到饅頭都幹得裂了縫,還在吃著。包子的餡有的都有餿味了,還在吃著。今天許多孩子們可能不理解,一下子做那麼多幹什麼?為什麼不現吃現做?現做現吃,多新鮮啊?主要是不知道那個時代的人們過窮日子過怕了,對於吃的,光想多積攢一些,給自己留個後路。

把火紅的地鍋點燃,各種麵食下來要蒸兩三鍋,人多的人家,會蒸五六鍋。


鄉村往事系列:過年

二十七,殺公雞。把辛辛苦苦養了一年的公雞殺掉,收拾好,掛在偏房的屋樑上空幹,以待熬燉。如果買了魚或在河裡坑裡逮了魚,也會在今天收拾好,用蔥姜鹽各種佐料醃浸,好讓味道透到魚全身各處,吃起來更香。這一天除了殺雞,好些人家開始做油炸製品,炸油饃(油條)年糕,綠豆丸,紅薯丸,焦葉,油炸花生等等。炸東西的時候,燒鍋的人要注意掌控好火候。

二十八,貼嘎嘎。貼嘎嘎,就是請灶王爺神位回來,貼上春聯,年畫,增添過年的喜慶,讓門神把住外面的妖魔鬼怪不到家裡來。家裡的主婦把早就請來的灶爺神像貼上,給灶王爺神位點香祭拜,二十三日去,大年初一來。大年初一早上灶王爺就會從天庭回來,重掌人間香火,管理人間事物。其餘的活就是家裡那些半大小子們的事了。端著打好的漿糊,拿著或寫或買的門對開始貼春聯。門對前幾年是寫得多,買幾張紅紙,毛筆,墨汁,家裡上過學的人或識字的人照著春聯書,找幾個寫上,紅紅的喜慶的氣氛就出來了。也有的人家會去找村裡那些有學問的會寫大字的人寫,這一般是不收錢的。後來經濟條件好些了,買門對的人家就多了,集會上賣對聯的人自然慢慢也多了。現在有學生勤工儉學就選擇春節前賣對聯,收入還不錯。

自己家的對聯貼好以後,經常在一塊兒玩的夥伴們又會聚到一起,滿大街溜著,看各家的對聯,讀讀上面的字,發揮發揮說說對聯的意思,當然,也會順便看看誰家的紅紙紅,順手撕下一點,趁人不注意,給他粘個紅嘴唇,貼個紅臉蛋,互相比著,說笑著,說誰誰的嘴唇、臉蛋最紅,最像個小妞兒。有時,發現紙特別紅的門對,都想撕下來粘貼上別人的臉蛋,讓夥伴看起來最像小妞兒,結果會不約而同把人家剛貼的門對撕下了一大半。還沒過年,剛貼的嶄新的門對就被撕爛,看起來和新年的氣象很不和諧,這家的大人就會吵罵,說“撕門對,爛眼角;撕兩回,眼光瞎”。孩子們害怕眼爛眼瞎,慢慢不敢撕了,後來終於還是忍不住,絞盡腦汁想出了自己的對策,為了不爛眼不瞎眼,捂著眼去撕自己相中的紅門對。想起當年的情景現在還有點忍俊不禁。

二十九,啥都有,原來沒有準備的或忘了準備的的年貨,要在這一天裡置辦齊全。各種糖瓜梨棗,各種小點心。我印象裡有一種點心叫方酥,又甜又酥,好吃極了,可惜那時沒有條件多吃。這些東西都不是讓家裡的孩子吃的,而是準備著在大年初一早上,給那些隨大人來給自己家裡的老人磕頭拜年的孩子們的,這是長面子的事,再沒條件,多多少少也要準備點。


鄉村往事系列:過年

過年需要的東西都置辦的差不多了,這一天,大人開始煮肉。前幾年肉少,就在煤火上煮;後來條件好了,買的肉多了,加上還有一些豬雜食(煮好以後可做成待客用的美味的涼菜)就用地鍋來燉。燉的時候,先是大火,等鍋開了,再用文火,需要燉兩個小時左右。人們最高興的是肉燉好以後,用手抓著燉好的骨頭啃得時候,滿嘴流油。那個時候,許多人喜歡吃過油條啃過骨頭以後,把手在頭髮上抹抹,把頭髮抹的油光發亮,現在有的人還保存著這個壞習慣。

三十,趕年集。這是這一年最後一個會集,人們該忙的忙完了,歇歇,趕趕集,熱鬧熱鬧,放鬆放鬆,順便看些會集上發生的稀罕事熱鬧事,原來沒有想起要買的東西現在實地看看說不定就想起來了。

三十晚上吃餃子,其中有一個餃子裡包著一枚硬幣,誰吃著意味著誰下一年當家,有的地方是說誰吃著誰有福。吃過餃子,就開始守歲,我們這叫熬更,就是一夜不睡,熬到天明,然後去拜年。漫漫長夜,很難打發,前半夜還好過,人們聚在一起,聽那些見多識廣的人講南來北往的稀罕事嚇人的鬼故事,聽著聽著,有的人就睡著了,堅持到天明的人先結伴去沿井沿寨(牆),人們都說“沿沿寨,不生賴;沿沿井,不腿疼。”這一習俗不知道流傳了多少年。沿過寨沿過井,各人各回各家,跟著本家族的人去村裡拜年。先拜自己家祖宗,再拜本家族年高輩長的人,最後去村裡其他家族拜年。那時,拜年是需要趴在地上磕頭的,有時,拜年的人不巧湊到了同一時間,屋子小,擠不下,人們只好趴在院子裡磕個頭,喊一聲“誰誰拜年了,”就算了事。這個時候,最高興的是孩子們,跟著大人,每去一家都會有所收穫:糖,瓜子,點心,核桃等裝滿了口袋,如果能得到幾個大雷(炮的一種),那高興勁就甭提了。那個時候,口袋裝滿了,也不知道把東西掏出來放到家,只是一個勁地讓自己的母親在衣服上多縫袋子,縫大袋子。

村裡的人互相拜年,四道街拜下來,有時候都半上午了,拜年結束,有人回家補覺,有人開始準備午飯。

後來有了電視,守歲的時間更好打發了。看春晚是每個人都期待的事,吃過年夜飯,人們都早早坐在電視前面等著,一直到電視裡新年的鐘聲敲過,電視裡出現雪花(節目結束了),才開始打牌喝酒守夜。

那時時興爭奪第一響,就是第一家放鞭炮。午夜十二點過後,誰家最先響起炮聲,就說明這一家人勤勤,有福。因此午夜十二點,村裡就會接連響起鞭炮聲,都爭著說明自己不是懶人,是有福之人。誰家放過鞭炮,誰家的大人就不能再睡了,放過鞭炮再睡,福氣會自己跑掉,別人知道也會笑話的。

守歲守到天明的孩子,聽到誰家鞭炮響,就飛快地跑過去,去拾未燃盡的或藥蔫的,而有時個別鞭炮會在口袋裡炸響,嚇人一跳。

鄉村往事系列:過年

初一過後,開始走親戚。最開始,是步行,幾里地,十幾裡地,幾十裡地,不管親戚住多遠,都要走個遍。為了吃好吃的,為了得到壓歲錢,許多孩子們不嫌路遠,哭著喊著非要跟著大人去,有時路上累了。走不動了,大人揹著抱著,又是一頓罵。罵了下一年還是鬧著要跟著去走親戚。後來趕著馬車走親戚情況就好多了,車裡放個鋪底被子裹著,也不冷了,也不累了,再後來是自行車,摩托車,現在是小汽車,但是孩子們走親戚卻不慌著去了,有時大人吵著也不願跟隨。

人們也不熬夜了,春晚也不那麼愛看了,吃的東西也不準備那麼多了,想吃什麼,隨時可以去超市購買,應有盡有。

年的味道就這樣慢慢淡了。

時光就這樣慢慢遠去。朦朦朧朧中我卻好像又聽到了時光深處傳來的孩子們過年唱的的歌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


鄉村往事系列:過年

作家風采:老李,原名李東方 新鄉市作家協會會員。有多篇文學作品被《平原晚報》等各類媒體採用。 代表作品有《永不逝去的青春》《六月,想念父親》《回家過年》等; 歌曲作品:《家在延津》、《老地方》、《我們正青春》、《延津(不見不散)》、《延津一中》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