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黃金週”淪為“黃金粥”,如何安放我們的“詩與遠方”?

每次長假前,我們都心存期待,歸來後卻總是滿身疲倦。公路擁堵不堪,景區人山人海,搶票好似打仗,吃飯、住宿都成難題……

當“黃金週”淪為“黃金粥”,如何安放我們的“詩與遠方”?

故宮博物院前,擁擠的人流 圖/新華網

黃金週是全民狂歡,全國約半數人口在出行的路上;黃金週也充滿無奈,全民集中出行必然導致交通、餐飲、住宿、景區等承受力超負荷。

當年以“刺激消費”為目的之一設立的黃金週,雖經多年的調整和完善,但問題仍然一大堆。人們普遍對黃金週又愛又恨。它的命運是“存”是“廢”也一直爭議不斷。

黃金週淪為“黃金粥”,問題該如何化解?日日為生活打拼的現代人,如果連七日長假都沒了,該如何安放我們的“詩與遠方”?

當“黃金週”淪為“黃金粥”,如何安放我們的“詩與遠方”?

浙江海寧觀看錢塘江大潮的遊人 圖/新華網

或堵在車流中,或擠在人潮裡

對剛剛過去的2018國慶黃金週,出遊歸來的人對交通、旅遊等狀況一定還有切膚之痛。導航線路一片紅色,私家車把高速路塞成了停車場;每到一處景點,都是人山人海,買票排隊,坐車排隊,登山排隊,拍照也排隊……

這就是現實。最近幾年,大家似乎習慣了這樣的長假,對它又愛又恨。多數人嘴上罵著,卻依然繼續選擇出行,去旅遊,或者回鄉探親。車流和人流的煎熬,似乎成了長假出行必須付出的代價。

當“黃金週”淪為“黃金粥”,如何安放我們的“詩與遠方”?

國慶長假,公路變成了停車場 圖/新華網

其實我們已經“習慣”的黃金週,是個只有20年曆史的“新”概念。1997年金融危機席捲東南亞,為“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我國於1999年啟動了七日長假制度。

當年將“五一”勞動節和“十一”國慶節的三天假期與前後兩個週末連起來,就形成了七日長假。因為長假會對旅遊、交通和商業等有拉動作用,習慣稱之為“黃金週”。

隨後的實踐證明,“黃金”一詞名副其實。當年國慶長假出遊人數達28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41億元。這兩個數據隨後連年飆升,到今年國慶長假,全國出遊人數達到7.26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5990.8億元!

當“黃金週”淪為“黃金粥”,如何安放我們的“詩與遠方”?

上海七寶老街,黃金週的人流 圖/新華網

黃金週帶來客流井噴,“刺激消費”的初衷是達到了,但問題也很快凸顯出來。表現在交通上是道路不堪重負,出行難、購票難,怨聲四起。交通行業似乎又迎來一個“春運”大考。

客流的激增,促使旅遊業大發展。粗放經營導致的問題也猝然爆發,景區接待能力不足,服務跟不上,遊客體驗差;導遊素質不高,負面事件不時發生;餐飲宰客問題、食品安全問題頻頻曝出……

這種情況下,在很多人的感受裡,去景區不是賞景而是看人,旅遊不是享受而是遭罪,黃金週成了“黃金粥”……

當“黃金週”淪為“黃金粥”,如何安放我們的“詩與遠方”?

南京夫子廟,橋上全是人 圖/新華網

問題出現後,社會各方面都在努力:政府推動旅遊信息透明化,調節各類景區人流;各景區迅速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高速路網也迅速跟進鋪開。

但問題仍難以化解。畢竟,黃金週啟動後出現的問題,也並非只是這一放假制度帶來的。中國經濟發展後,人們的精神追求在提升,出遊需求增加;家庭轎車市場井噴,加上旅遊方式轉變(觀景遊變為休閒遊),導致自駕出行人群激增。

從外在表現看,這些問題都在黃金週出遊這個事情上爆發出來了!

當“黃金週”淪為“黃金粥”,如何安放我們的“詩與遠方”?

國慶期間北京南站的人流 圖/新華網

放假天數不少,卻不夠出遠門

黃金週到處人滿為患,很多人認為,是中國人的假期太少了。其實並不然。

統計顯示,目前中國的法定假日和週末休息日總計為115天。這意味著,每年我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休假!這個水平,在世界各國中也處於中等偏上水平。

當“黃金週”淪為“黃金粥”,如何安放我們的“詩與遠方”?

法定節假日總天數並不少/資料圖

如果換一種視覺維度,我們把這個假期時長放在5000年文明史中去比較,發現也不算短(除了沒法和宋代比)。

我國的休假制度大概萌芽於周朝。周人尚禮,每年有幾次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活動。這些日子官員和民眾都不需要工作。這就是早期假期的雛形。

到了漢代,在祭祀假的基礎上,出現了“休沐制度”。官員們工作五日休息一日。同時漢代還出現各種請假制度,比如“休告”,官員在官署裡不用辦公;還有“予告”,相當於獎勵有功者的帶薪休假;還有“賜告”,相當於中高級官員的長期病假。如此等等。

當“黃金週”淪為“黃金粥”,如何安放我們的“詩與遠方”?

休假制度起源於古代祭祀活動/資料圖

到了唐代,五日一休改成了十日一休。貌似假期少了,但增加了許多其他假期,如皇帝的生日列為公共假日,稱為“千秋節”;每年五月還有15天“遊假”,用於休閒遊玩;九月有15天“授衣假”,用於籌辦過冬衣服;甚至還出現了婚姻假。

宋代的假期最長,一年有120天。春節、寒食和冬至三個傳統節日,每個都有七天假,另外還有很多小假。

此後的元明清時代都遠不如宋代。元代官員的假期只有50多天。明代以後一月休一天,且全年只有元宵節一個長假,放假10天。清代基本沿襲明代做法,只不過大手筆的是,將冬至、春節和元宵連了起來,搞出個長達一月的長假。

當“黃金週”淪為“黃金粥”,如何安放我們的“詩與遠方”?

古人也愛出遊。五代梁趙喦《八達春遊圖》局部/資料圖

總之,現代人每年115天的週末和節假日,已經不算少了。之所以感覺還是假少,其實是假期結構存在問題,即長假少,“好用”的長假更少。

畢竟,週末兩天的時間太短,不足以出遊,尤其不能出遠門。中國雖已出臺“帶薪休假”制度,但在很多單位的落實效果不甚理想,“不敢休”、“休不了”等情況多有存在。

當“黃金週”淪為“黃金粥”,如何安放我們的“詩與遠方”?

蘇州拙政園人流如織 圖/新華網

況且中國改革開放後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城鎮化運動導致很多人背井離鄉到城市打拼,每年回家探親成了長途旅行。這種情況下,此前唯一的法定春節長假,多數人都花在了回家過年上。如此,要想外出旅行或多回一次家,只能寄希望於“黃金週”了。

於是,黃金週難免不堪重負。不管是此前的一年兩次,還是目前的一次;或像社會熱議的增補“避暑黃金週”,形成每季度一個長假的格局;只要集中休假制度存在,在這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裡,總難免出現景區人滿為患的尷尬。

當“黃金週”淪為“黃金粥”,如何安放我們的“詩與遠方”?

黃河壺口瀑布,拍照都困難 圖/中新網

“臨時性”的黃金週終將淡出

抱怨一大堆,終歸要回歸現實。“黃金週”成了“黃金粥”,我們該怎麼辦?

對於這個“世紀難題”,還是得老調重彈,重提“帶薪休假”話題。

人們對帶薪休假制度的態度,和黃金週有一拼,同樣是又愛又恨。愛它,因為這是一種很好的制度,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帶薪休假,根據自家情況自行安排假期,完全能做到錯峰出行,若是這樣,目前所有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買票容易,交通順暢,景點人不多,服務也到位。

可惜,它還有“可恨”的一點,就是該制度已推行多年,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人,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享受到這種福利。

當“黃金週”淪為“黃金粥”,如何安放我們的“詩與遠方”?

帶薪休假仍存在落實難問題 漫畫/半島網

不過當我們放眼全世界看待這個問題時,或許會釋然一點。因為帶薪休假制度在英美等發達國家,也經歷了長達80年的時間才得以普及。相比來說,我們才推行十多年,已有約半數職工不同程度享受到了該權益,這一成效也算不錯了。

如此看來,只要我們繼續努力推行,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

只是目前,對於“臨時性”的黃金週,社會的認識還存在分歧。專業人士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認為它必然會淡出歷史舞臺。但眼下對渴望有長假出行的很多基層職工來說,黃金週是必要的;有個不完美的長假,總比沒長假要好!

當“黃金週”淪為“黃金粥”,如何安放我們的“詩與遠方”?

不到長城非好漢,至少算是來過了 圖/@人民日報

基於此,當很多人對取消黃金週的意見表達焦慮和反感時,我們也應報以理解。最好的辦法,就是一邊繼續推行帶薪休假制度,一邊繼續保持黃金週制度;當人們都有了可以隨意安排的假期後,集中出行的黃金週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到時再取消它也就很自然了。

在推廣帶薪休假制度的過程中,也可以採取強制性和激勵性相結合的手段,從法律、制度等多層面保護勞動者的休假權益。比如目前“五險一金”制度落實比較好,是得益於《勞動合同法》中有相應條款;帶薪休假制度何不仿效此執行?

當“黃金週”淪為“黃金粥”,如何安放我們的“詩與遠方”?

休假權益希望有“勞動合同法”保障 圖/東方IC

並且,在深推帶薪休假制度的過程中,還有很多細緻的工作可做。比如外來務工人員希望有更多機會回鄉探親,因此對這個社會階層推行帶薪休假制度時,就可以與探親制度結合起來。

再比如,暑期親子游扎堆問題也可探求解決途徑。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存在差異,如果政府主導把南北方學校的放假和開學時間適當錯開,暑期親子游的質量就可得到提升!

當“黃金週”淪為“黃金粥”,如何安放我們的“詩與遠方”?

親子游有利於孩子的教育成長 圖/海南日報

如此等等,辦法總比困難多。假以時日,未來可期!

當帶薪休假制度普及落實的時候,黃金週將不再是“黃金粥”;那時候,它無論是繼續存在還是乾脆取消,都將不是問題了!

到那時候,安排好自己的時間,我們都可以“說走就走”;每個人的“詩和遠方”都將不再遙遠,我們的幸福指數必將更上一層樓!

當“黃金週”淪為“黃金粥”,如何安放我們的“詩與遠方”?

將來說走就走,和家人一起看最美的風景 圖/河南廣播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