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閱~《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聆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愛教給我們生的藝術,這是人類應該追崇的最高藝術

【聆閱NO.66】

主播:明非

文字:海倫·凱勒

選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聆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內容簡介:

聆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美國當代作家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該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寫了海倫變成盲聾人後的生活,後半部分則介紹了海倫的求學生涯。同時也介紹她體會不同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動等等。

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

聆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1887年與莎莉文老師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7歲,卻有86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裡。在此時間裡,她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牆故事》。她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勳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的“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

Part 1——他們也渴望愛

聆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人們在鄉間能夠最直觀看到的就是大自然的傑作,他們不需要擔心像喧譁城市中的殘酷生活。當我參觀了窮人住的地方之後,我心裡暗想那些富人應該知足了吧,看看窮人生活的環境多麼惡劣,而富人卻住在高樓大廈裡,衣食無憂;而另一些人卻住在暗無天日的貧民窟裡,變成越來越醜陋、乾癟的人。我記得很多飢餓的、穿著破爛的小孩擠在既狹小又骯髒的小巷子裡,當陌生人主動和他們握手時,他們卻連忙躲開,好像你要打他們似的。

多麼可憐的孩子呀!他們好像就蜷縮在我心裡,縈繞在我心頭,是我心中持久不散的痛!還有一些男人和女人被扭曲得不成人形。我撫摸他們粗糙的手,心想,他們的生存真是場無休無止的鬥爭——為了嘗試做點什麼而進行的一系列奮鬥。

他們的努力和機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們常說,上帝把陽光和空氣賜給一切眾生,果真如此嗎?在城市骯髒的小巷裡,空氣是汙濁的,連陽光都沒有。我在想,為什麼人類自己都不能團結自己的同胞;當富人在向上帝禱告“上帝賜給我們麵包”時,是否有人想過我們的同胞卻一無所有

☆海倫·凱勒生活在這樣一個貧富差距異常明顯的時代,她用自己純粹的心靈去感悟世間的一切,這種不摻雜任何雜質的觀念無疑是給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苦人民最好的心理慰藉。

Part 2——斯韋德伯格的愛

聆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斯韋德伯格的思想鼓舞著我們去工作、去戰勝困難、去擁有精神的生命,因此深受盲人喜愛,是他告訴我們,愛使我們自由。我可以作證,他帶我們走出了那種無法躲避的孤寂世界,我們被一種充滿活力與控制力的愛擁抱時,我們成了善的主人和創造者,成了人類的援助者。

他的思想猶如黑暗中的一顆明星,帶領我們走出陰暗、走向光明。通過與他接觸,我們發現其實在我們身上還有很多等待發掘的意志和潛力,我們也會一次次地從失敗、挫折中堅強地站起來,這樣的生活讓我們覺得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

我們心中充滿了愛,是愛讓我們從黑暗中解放了自己的塞體、從官日中程放工自己的能力。之前我們一直覺得世界充滿黑暗,沒有光明,那是因為那個時候我們不懂得愛,但是現在愛使我們敞開了心懷。 正如斯韋德伯格所說,愛教給我們生活的藝術,這是人類應該追崇的最高藝術。

我們通過閱讀斯韋德伯格的著作後,開始明白如何去培養、管理並運用使人重生的愛,這種具有建設性、體現著智慧的信仰,就是人類對神的渴望。我們因為身體線疾而生活在一個黑暗的世界裡,可是在這個黑暗的世界中,愛是唯一能夠帶我們走出黑暗的嚮導。

☆本段中女主人公海倫·凱勒歌頌愛、讚美愛,從一個盲人的角度講述了愛對她的重要性。愛是光明,愛是溫暖,愛是他們的整個世界,有了愛,他們才能真切地觸摸到這個世界,感受到這個世界。

Part 3——懷念母親

聆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的生命中最哀傷的時刻,莫過於在一次演講前驚悉母親亡當的噩耗。當時我們正在洛杉磯的一個地方演講。父親去世時我只有十四歲,對於生離死別還沒有太深的瞭解,因此沒有如此傷心悲痛,當然,也許是因為我與母親相處的時間比較長,感情比較深,有更多的難以割捨的情意。

對我來說,在莎莉文老師來到之前,關於母親的記憶是一片空白,只知道母親後來經常說:“你出生時,我感到既驕傲又快樂。”

母親的話一定不假,因為她把我得病之前十九個月中的大小事情都記得非常清楚,常常細細說給我聽:“你學會走路以後,最喜歡到院子裡追逐花叢中的蝴蝶,而且膽子比男孩子還大,一點都不怕雞啊、狗啊這些動物。還常用胖乎乎的小手去抱它們。那時,你的眼睛比誰都好,一般人很難看到的針、小紐扣都能很快找出來,因此是我做針線活時的小幫手。”

這些事母親說了一遍又一通。

有些勇氣無需言說,有些感情無人能替。就像海倫·凱勒與莎莉文老師之間的故事一樣,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莎莉文老師給海倫·凱勒帶來了光明與希望,身邊的所有人給予了海倫·凱勒溫暖與呵護,讓她感受到了愛與美好,她的世界不再黑暗,不再孤寂……而為期三天的光明,已經足以令她滿足。那麼,如果你的世界只剩下三天光明,你最想做些什麼呢?

聆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音頻 / 陽光廣播臺

編審 / 安靜 陳曉雪

策劃 / 肖雅玲 謝靈玥 黃雯琪

▽往期精選

聆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聆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聆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聆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聆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