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讓沙門氏菌變身腦瘤剋星

基因工程讓沙門氏菌變身腦瘤剋星

一提到沙門氏菌,人們通常會聯想到發熱和食物中毒。這對我們來說一般都不是什麼好事。但科學家給出了一個例外——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沙門氏菌可以吞噬惡性腫瘤。

改良的沙門氏菌不會再出現在消化道,即它們經常造成損傷的地方,而是會瞄準腦瘤。該技術能幫我們對付最難治療的癌症之一。

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用這種方法治療患有惡性腦膠質瘤的大鼠,有效延長了這些大鼠的預期生命期限——和對照組相比,有20%的大鼠多活了100天(相當於人類的10年壽命)。

研究小組成員喬納森·里昂(Johnathan Lyon)稱:“惡性腦膠質瘤發展迅速,很難治療,因此任何中位生存率的提高都是巨大的進展。由於痊癒的腦膠質瘤患者寥寥無幾,大鼠實驗的有效治癒率達到了驚人的20%,可謂十分鼓舞人心。”

這是一個很有前途的研究方向,因為惡性腦膠質瘤患者的生存率極低——確診後,只有約30%的患者能活過兩年。惡性腦膠質瘤之所以這麼難治,部分原因是腫瘤躲在血腦屏障後,血腦屏障會將循環的血液和腦脊液隔開。傳統藥物無法輕易穿過這層膜結構,

因此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必須阻止腦膠質瘤生長。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研究人員選用基因經過調整並去毒的鼠傷寒沙門氏菌,進行改良,去除其中名為嘌呤的重要有機化合物。腦膠質瘤富含嘌呤,這種酶會誘導改良過的沙門氏菌尋找癌細胞,以得到所需的嘌呤。

沙門氏菌找到腫瘤後,另外兩處基因調整就該發揮作用了。因為癌變的細胞增殖速度極快,所以腫瘤內外的氧氣十分稀缺。科學家據此對沙門氏菌進行了基因編輯,令其可以在低氧環境下生成天青蛋白(Azurin)和p53蛋白。這兩種蛋白質能讓癌細胞迅速自毀,沙門氏菌就像基因編碼制導導彈,能夠找到腫瘤並閃電清除癌細胞。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技術比手術精確得多,而且沙門氏菌已經失去了毒性,應該不會產生有損患者健康的副作用。

在一組大鼠身上實驗成功當然不能保證這種方法對人有效,但研究人員希望,將來這項技術能用於治療癌症患者。首先,我們需要提高現在20%的成功率。初期實驗表明,剩下80%的實驗失敗可以歸咎於癌細胞增值速度比沙門氏菌快,以及沙門氏菌在大鼠體內的滲透力變化不定。

里昂表示:“這種情況可能說明我們需要監控治療過程,在癌症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點加大用藥劑量。然而,這只是我們首次嘗試設計這種療法,應用的理論也有些細微差別,因此我們需要進行更多實驗來確保療效。”

基因工程讓沙門氏菌變身腦瘤剋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