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7座古建築有了“藝術像”


武漢7座古建築有了“藝術像”


勝像寶塔

位於武昌黃鶴樓景區入口處。修建於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又稱寶像塔,因其色白又稱白塔。1955年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拆遷至蛇山西部、京廣鐵路跨線橋旁。1984年遷入黃鶴樓公園西大門入口處。


武漢7座古建築有了“藝術像”


保壽礄

位於礄口區長堤街多福路保壽巷。始建於康熙初年,保壽礄上花崗岩石上刻“礄”字,如今武漢市“礄口區”的“礄”字就是因此得名。


武漢7座古建築有了“藝術像”


白洋橋

位於洪山區和平鄉北洋橋村東湖港上。又名北洋橋,始建於唐代,明代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重建。


武漢7座古建築有了“藝術像”


無影塔

位於武昌洪山公園內西端。始建於1270年,是國家重點文物。1953年該塔遷移至洪山公園內。


武漢7座古建築有了“藝術像”


洪山寶塔

位於武昌寶通禪寺內。原名靈濟塔,始建於1280年(元代),明成化年間改名寶通寺塔,清同治年間重修。


武漢7座古建築有了“藝術像”


石榴花塔

位於漢陽公園內。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清朝時屢毀屢建。辛亥陽夏保衛戰期間,該塔在炮火中被夷為平地。1919年,縣人集資再度築石榴花塔並記其事。


武漢7座古建築有了“藝術像”


貢院牌坊

建於明中期,又稱狀元牌坊。

歷時兩年,湖北美院教授胡朝陽日前終於完成了對武漢七座最老建築的“畫像”。

這七座最老建築分別是漢陽公園內的石榴花塔、洪山公園西端的無影塔、寶通禪寺內的洪山寶塔、黃鶴樓景區入口處的勝像寶塔、洪山區和平鄉北洋橋村東湖港上的白洋橋、礄口區長堤街多福路保壽巷的保壽礄以及漢陽陽新路共勉街裡的貢院牌坊,它們中有些已有近千年歷史。

4日,長江日報記者在湖北美院胡朝陽畫室見到了這些最新作品。胡朝陽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他系統性地畫老武漢始於2007年。十年過去,他如苦行僧一般用畫筆給武漢100多個建築留影,以油畫闡釋優秀歷史建築所呈現的城市風骨,卻發現自己並沒有畫到這個城市最老的建築。

201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胡朝陽認識了武漢知名民俗專家劉謙定,由劉謙定引領著圍繞老武漢轉了一圈後,胡朝陽開始了對武漢最老七座建築的寫生。

在此之前,他查閱大量史料,並請相關專家認定七座現存最老建築的所在地。“他們各自經過戰亂、災害,幾經重修,有的其實只是遺址,漸漸被現代人淡忘或忽視。”其中最難找的貢院牌坊,胡朝陽去時看到周邊雜草叢生,圍著它轉了好幾圈,都沒有發現,最後問了好多人才找到。

與舉世聞名的趙州橋結構相似的白洋橋,是武漢唯一尚存原貌的古石拱橋。“這座橋現在還能使用,但只能走人,不能通車,走在橋上的時候,仍有敬畏感。”胡朝陽在寫生時,獲知了一個好消息,此地正準備建成公園,供後人懷想。

胡朝陽坦言,在寫生時會盡量保持建築物的原貌,只在細節上做藝術呈現。比如洪山寶塔,塔底建了兩米多高的圍牆,這讓他頗為遺憾,作畫時只能從輕處理。“其實可以做鍛造的鏤空欄杆,讓觀者可以看到底座。”他因此有感而發,寫了一篇文章《中國,請降低你的欄杆》,表達一個藝術家對名勝古蹟的真情。

在胡朝陽看來,這些老建築就是武漢人的親戚,應當珍而重之。“武漢有3500年曆史,留給後人看的,只是這七處建築的遺址。以往寫生,我更多關注色彩、構造、造型,面對老建築時,我的藝術和思想都受到洗禮,亦畫亦學亦思,儘量讓每一筆顏色都含有光的溫度與真情。”

長江日報記者看到,會呼吸的色彩加上光氣的竄動,武漢七幢最老建築被胡朝陽賦予了藝術的光暈,散發出妙不可言的生動與神奇。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說:“它們不僅記錄著城市的興衰榮辱,也書寫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結構深刻轉型所帶來的生活方式和藝術表達方式的變化。如果沒有對武漢這座城市刻骨銘心的體察,如果沒有對武漢這座城市的熱情滿懷,很難有這種持之以恆的視覺文化堅守。”(記者周滿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