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廟會最常見的東西,竟會給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傷害!

又是一年春節到,假期的日程是不是都安排上了,好不容易有個小長假自然是探親、訪友、旅行…但是常爸在這裡還是要囉嗦一句:

“帶孩子出門,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除了小心、小心,還是小心!”

春節到處都是熱熱鬧鬧的,自家孩子肯定也撒了歡兒地到處跑鬧,總有那麼些“熊孩子”突破家長的層層“關卡”,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

今天就跟大家說一說帶孩子容易忽略的春節中的安全隱患。

要說到最有新年氛圍的地方,那肯定是廟會了,不僅有好吃、好喝、好玩的,更能讓孩子感受到傳統民俗和文化。很多家長都會選擇帶孩子去逛一逛吧?感受傳統文化雖然重要,但是廟會里隱藏的“安全殺手”你注意到了嗎?

棉花糖、糖葫蘆、氫氣球並稱為廟會的“三大巨頭”。仔細想想是不是每回去廟會都會給孩子買那麼一兩樣?但是這些深受孩子喜愛的玩具、零食往往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傷害孩子的利器。

春節廟會最常見的東西,竟會給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傷害!

氣球雖美,危險是真

1極易爆炸的氫氣球要遠離

就在前幾天,常爸看到了一個新聞,普寧市馬拉松比賽現場,一個升空的氫氣球突然爆炸。三個孩子頭髮被燒焦,等家長趕到的時候,三個小孩都滿臉通紅,倒在了地上。

春節廟會最常見的東西,竟會給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傷害!

送到醫院以後,孩子臉上和手上的皮都掉了,還有一些水泡,大部分都是二度燒傷。

春節廟會最常見的東西,竟會給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傷害!

正常情況下,氣球裡應該充惰性氣體——氦氣,這樣氣球不會有爆炸的危險。但是有不法商販為了節約成本,選擇用氫氣充氣球——氫氣是一種極易燃燒的氣體,遇到明火,極易發生爆炸。

所以這次發生爆炸是不是因為有“熊孩子”正在玩火呢?而當詢問燒傷孩子:“旁邊有人燒火嗎”?孩子的回答是沒有。

春節廟會最常見的東西,竟會給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傷害!

到底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

原來正常環境下,氫氣的最小點火能(能夠引起可燃氣體燃燒或爆炸的最小火花能量)很低,只有0.019毫焦耳。可能提到這個數字大家一下子沒有辦法度量出來,簡單來說就是

衣服摩擦產生的靜電、未熄滅的菸頭甚至汽車噴出的尾氣,都有可能引起燃燒或爆炸。而冬天天氣更為乾燥,極易產生靜電,氫氣球更容易發生爆炸。

一旦發生爆炸必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傷害,暫且不提皮肉之傷,光是氣球的爆炸聲就有可能震傷孩子的耳朵。而且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沒有造成孩子生理上的傷害,只是受到驚嚇、驚嚇過度也可能會導致孩子生病或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而一旦發生爆炸,孩子嬌嫩的皮膚被燒傷,恢復期漫長,那時候再流淚、後悔就實在太晚了。

春節廟會最常見的東西,竟會給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傷害!

既然氫氣球這麼危險,那用自己吹氣的普通的氣球給孩子玩就安全許多了吧?

2氣球+橘子≈殺傷力武器

春季聚會,家裡突然冒出個嚇人的爆炸聲,多半罪魁禍首就是這個了。氣球有一個“天敵”——柑橘類水果,包括橘子、橙子、柚子、檸檬等。它們皮的汁水一旦與氣球邂逅,瞬間就可以引起氣球的爆炸。

春節廟會最常見的東西,竟會給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傷害!

原因就是:柑橘類的水果表面凹凸不平,佈滿了小疙瘩,這就是它們的油脂腺,裡面含有植物性芳香物質,這種物質能夠溶解做氣球的橡膠或乳膠,而吹漲的氣球壁很薄,濺上之後瞬間就爆炸了,類似於我們用針刺氣球一樣。

冬天正是吃柑橘類水果的好時候,春節期間大家都會買上一些,放在家裡,大家邊聊天邊吃。如果家長正在吃橘子,孩子拿著氣球從身邊過,不小心剝皮的汁水濺到了氣球上,輕則嚇到孩子,重則碎片會被呼入喉嚨引發窒息。

所以家長要注意以下幾點:

剝柑橘類水果時,儘量遠離橡膠、乳膠類製品;

孩子吃柑橘類水果時,千萬不要玩氣球,吃完後及時洗手。

說完氣球后,我們就要再說說另外的歡樂“兩巨頭”——棉花糖和糖葫蘆了。

糖葫蘆、棉花糖好吃,竹籤子嚇人

糖葫蘆酸酸甜甜,別說小朋友了,常爸都很愛吃,到了冬天定要來上幾串。尤其吃完飯後吃一串,既能滿足口腹之慾,又能消食,別提有多幸福了。而棉花糖更是小朋友的最愛了,外表討喜、軟軟甜甜的,咬一口就像吃了雲朵。現在又可以做各種顏色,試問哪個小朋友能扛得住這種誘惑呢?

之前也多次說過要讓孩子遠離刀叉、筷子的傷害,但其他的尖銳物體也要注意,尤其是春節常吃的糖葫蘆、棉花糖的竹籤子,也是萬萬不能掉以輕心的。

咸陽七歲小男孩買了一串糖葫蘆邊走邊吃,一不小心滑倒後,糖葫蘆的竹籤子直接刺進孩子的眼部,刺穿鼻樑。家長趕緊把孩子送往醫院,檢查後發現,竹籤從孩子右下瞼內眥的部位扎進去,從鼻樑扎出來,傷口很可能傷及眼球和鼻骨。

(警告:以下圖片可能引起不適,不想看的讀者請迅速劃過。)

春節廟會最常見的東西,竟會給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傷害!

春節廟會最常見的東西,竟會給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傷害!

光看這兩張圖是不是就受到了巨大沖擊,頭皮發麻、瞬間起了雞皮疙瘩,感覺立馬有了心理陰影,這並不是個例。

孩子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吃糖葫蘆,不小心被人撞到,竹籤直接從眼窩入顱內;

孩子拿著竹籤吃烤腸,跟夥伴跑鬧摔倒,籤子從插進面部,直達上頜骨;

1

當然路邊攤販的三無烤腸,常爸本來就是不建議吃的。(詳情請戳:《孩子吃進肚裡的是烤腸?不!是肥油、細菌、添加劑、致癌物……》)

(警告:以下圖片可能引起不適,不想看的讀者請迅速劃過。)

春節廟會最常見的東西,竟會給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傷害!

春節廟會最常見的東西,竟會給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傷害!

如果真的是實在不幸運,你遇到或者發現這種情況,正確的處理方法一定是:

迅速撥打急救電話120;

不要隨意移動傷者,原地等待救護車;

● 千萬千萬不要嘗試去拔或者動竹籤子。非醫護人員拔、動籤子容易造成二次傷害或者造成大量出血。

過年大家都想給孩子討個平平安安、吉祥如意的彩頭,光是有這個美好的願望是不夠的,所以常爸再給大家揪出幾個常見的安全殺手,大家要時刻牢記,千萬不要掉以輕心,以防孩子發生意外。

火鍋雖美味,安全別含糊

假期不得不吃的美食恐怕非火鍋莫屬了吧。一大家子人齊齊整整圍坐在桌子邊吃火鍋,是春節的特色。不過吃火鍋的時候,千萬要顧好孩子,讓孩子遠離熱鍋和熱油。

還記得之前服務員滑倒,把整盆油澆到孩子頭上的新聞嗎?

春節廟會最常見的東西,竟會給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傷害!

大部分的火鍋的湯底都會有油,燒開之後溫度比開水高很多,不小心濺到孩子身上,家長都心疼得不行,更別說整盆潑到孩子身上了。

過節期間,除了火鍋,廚房也是事故多發的重災區,團圓飯一般都是大菜、硬菜,經常會用到熱油、熱水。如果孩子趁機溜進廚房,忙亂中家長未注意,也可能被熱水、油炸等高溫食物燙傷。

假期帶孩子出門、探親,讓他們遠離意外,幫他們避開危險是家長的職責。可是家長千防萬防,意外還是不幸地發生了,怎麼辦?

孩子被高溫灼傷,家長應該第一時間進行正確處理。所以衝-脫-泡-蓋-送,燒燙傷急救這五步法則,大家一定要銘記於心啊!

1

用清潔的流動冷水沖洗15-30分鐘,越快越好。現場如果沒有冷水,其他涼的、無害的液體都可以,比如牛奶、灌裝飲料。冷水可讓熱迅速散去,以降低對深部組織的傷害。

2

用剪刀剪開衣服,千萬不要強行剝去衣物,以免造成粘連處皮膚撕脫,粘連的部分交給醫生處理。

3

對於疼痛明顯者,可將傷處持續浸泡在冷水中10分鐘~30分鐘。其主要作用是緩解疼痛。

4

用消毒紗布或者乾淨的毛巾、床單將傷口蓋好,並加以固定。這樣可以減少外界的汙染和刺激,有助於保持創口的清潔和減輕疼痛。

5

如果燙傷部位處於頭面部、胸口、生殖器等身體脆弱或重要的部位時,以及燙傷部位皮膚出現破潰、出血等情況時,一定要即刻送醫,以免留下永久傷害。

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應該立即送醫:

● 三度燒傷;

● 燙傷部位發生在:手掌和腳掌(如果燙傷很嚴重)、臉、生殖器;

● 燙傷面積佔到全身總面積的10%及以上(一手掌大致等於1%全身總面積);

● 紅腫和疼痛持續數小時以上,用冷水衝仍不見好轉;

● 傷口發生感染。

如果孩子實在疼痛難忍,適當的止疼藥也是可以用的。美國兒科學會(AAP)指出,對於6個月或更小的嬰兒,可以用醋氨酚止痛;對於超過6個月的兒童,可以給予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為了讓各位春節過得舒心,玩得開心!常爸今天又把去年這時候發的一篇安全文章重新整理,發在了二條,安全無小事,希望大家也能去看看。

最後還是要嘮叨一句,注意安全,莫讓春節變“春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