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是古人生活中的隨意書寫

我們知道蘭亭序是王羲之手跡,這其實是當時王隨意寫的一個草稿,也是其生活中書法狀態的習慣性表現。這就和現在的炒作一樣,首先要有東西,沒有內容的書法技巧也難於服人;其次,其作品在一定範圍內流傳這樣便於作品為以後出名打好基礎;再就是其人本身就是掌握一定的輿論導向和社會地位,就是名聲不大也會有所攀附。

如果現在有人寫出蘭亭序,還能稱是天下第一行書嗎?古人寫字就是記錄事情的,書寫的好壞很容易分辨,還處在書法審美的最簡單最幼稚階段,就是結體的勻稱,在一個方框內合理安排空白的技巧,只要通過大量的正確的書寫訓練,任何一個正常人都能寫好。

現在看來寫好字不一定是會書法,書法的藝術性和實用意義已經分割開了。魏晉書法尚韻,這是後世文人賦予的書法審美觀念,韻這東西是看不到摸不著嗎?後來的書法理論都沒有作出任何實質性的回答。我想說韻既能看得到也能講明白,就是用s型來解開了書法“韻”的神秘面紗,“s”存在於每個筆畫的橫起筆處和收筆處,橫和豎的起筆最明顯。一波三折是“s”型最典型特點,也是“韻”最明顯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