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的領土擴張,是一個種族滅絕的淋漓鮮血

01 新疆完全納入中國版圖

中國最後的領土擴張,是一個種族滅絕的淋漓鮮血

乾隆五年清朝版圖

中國最後的領土擴張,是一個種族滅絕的淋漓鮮血

乾隆三十年清朝版圖

先看兩幅地圖,第一幅是乾隆五年(1741年)的清朝版圖,缺少一片重要的疆域。

第二幅是乾隆三十年繪製的清朝地圖,也是奠定現今中國領土的基礎。

從乾隆五年到乾隆三十年,發生了什麼?竟把西域納入版圖,讓國土面積擴展了數百萬平方公里。

這就是充滿鮮血的清滅準噶爾戰爭。

消滅準噶爾後,天山南北終於盡入大清,乾隆欽賜這片原叫西域的地方為‘新疆’,拼成了清朝最極盛的版圖。從那以後,新疆再也沒有分裂出去,即使在衰弱的清末和動盪的民國。

新疆這片接近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能夠納入中國版圖,要感謝乾隆皇帝的奮武。

02 清準戰爭,三代人的接力

清準戰爭,從康熙35年起到乾隆24年,歷經三個皇帝70多年的接力,最終勝利。

準噶爾汗國與中央政府的鬥爭追溯已久。準噶爾蒙古的前身是明朝的西蒙古部落“瓦剌”,1551年,瓦剌在首領也先的帶領下入侵明朝腹地,製造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俘虜明英宗,殲滅明朝精銳數十萬,如果不是于謙的果斷和勇武,說不定那時明朝皇帝就要遷都南京了。

清朝建立後,這部分蒙古重新崛起,在首領葛爾丹的帶領下,在天山南北建立了準噶爾汗國。葛爾丹雄才大略,東征西討,統一了西蒙古各部,然後瞄準了東方的龐然大物。

葛爾丹一代梟雄,他妄圖效仿成吉思汗,重現大元偉業。

不過,葛爾丹不幸的遇見了康熙皇帝,康熙先是加強對東蒙古(即喀爾喀蒙古)的籠絡和控制,然後兩度親征,打敗葛爾丹,康熙36年,葛爾丹鬱鬱而終。

雖然葛爾丹死了,但準噶爾蒙古並未消失,雍正9年,葛爾丹的繼承者重新統一西蒙古,再次入侵清國。在和通泊戰役中,清軍大敗,死亡近3萬人,是清王朝建立以來清軍的最大失敗。雍正十年,憑藉喀爾喀蒙古的抵抗,才勉強打敗準噶爾,雙方握手言和,劃定了邊界。之後二十年,西部平穩無戰事。

但準噶爾一直不死心,等待清朝內部出現問題,他們就會伺機而動;當然清朝也一樣,雙方都想找機會置對方於死地。

任務交到了乾隆手裡。

乾隆趕上了最好的時機,因為此時準噶爾汗國陷於內亂之中,而清朝國力最盛。

乾隆18年(1753年),清朝駐蒙古將軍城袞扎布送來600里加急,說準噶爾汗國的三個首領檯極車凌、車凌烏巴什、車凌蒙克宣佈脫離準噶爾汗國,投奔大清。

乾隆皇帝微微一笑,一切自在掌握之中。原來乾隆十年,準噶爾汗國的首領葛爾丹策凌病逝,三個兒子為了爭奪汗位大打出手,導致汗國四分五裂。乾隆洞曉這一切良久。

如果說乾隆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皇帝之一,那麼他在這一時刻做的決定絕對是最大加分項。

分析局勢後,乾隆19年,他果斷決定次年出兵,剿滅準噶爾汗國。

這一決定遭到了幾乎所有人的反對,因為清準兩國已經20年無戰事,安享太平良久,大臣們紛紛在奏摺中寫“兵者不詳之器”,言行驚人一致。而且,清軍久無戰爭,軍力衰退,也無良將,沒有信心去打仗。

但是乾隆正值壯年,進取之心正盛,為了完成爺爺和父親的囑託,他不顧朝堂反對,立刻動員國家機器。

事後看來,乾隆二十年,確實是中原王朝掃平西部、統一中國的最好時機。因為此時出戰,清準兩國國力差距巨大,沒有良將無所謂,軍隊怯懦也沒事,只要能夠動員出國家機器出兵,此戰必勝。

就在這樣的形勢下,乾隆組織五萬人馬,出兵準噶爾。

03 殘酷的種族滅絕政策

戰爭的結果顯而易見,準噶爾汗國四分五裂,清軍兵鋒一道,很多部落直接歸降,三年後,準噶爾汗國滅亡,清朝盡納其領土。

當然,由於清軍腐化、將軍無能,加上乾隆戰術失誤,戰爭還是引起不少曲折。在乾隆一開始的估計裡,只需一年就可以平定準噶爾,但最終花費了三年。

眾所周知,新疆遠離中土3000多公里,軍隊行進尚且可以接受,麻煩的是糧草運輸。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清朝產糧地已經轉移到江南,到北京可以使用運河,但要運到新疆,非陸路軍馬不可。

60年後左宗棠收復新疆時也遇到了類似問題,差點要了他老命。當時一石糧收購價為3兩銀子,但要運到新疆,光運費就要17兩銀子。左宗棠使商人開路(可以參考胡雪巖的事蹟),中央政府買單,勉力支持了下來。

乾隆的解決方法就簡單粗暴多了,一個字,“搶”

既然軍糧運過去麻煩,就不如當地支持一下咯。乾隆下旨中說,“事出倉促,時不我待,官兵行進,可以因糧與敵,待事後再行補償。”也就是說,糧草不夠,可以搶掠當地,事後補償這種話,也就騙騙小孩。這個政策引起當地民眾強烈的反彈,這也是後來清軍盡屠準噶爾的原因之一。

在初期的軍事勝利後,軍糧不繼,清朝先行撤離,先期投降的準噶爾諸部又生反叛之心,清軍只得再戰。

這時“因糧與敵”政策的後遺症顯現出來,因為劫掠太狠,原先依附清軍的平民百姓紛紛加入叛軍行列,尤其是一直支持乾隆的喀爾喀蒙古也反叛了,清軍不得不敗退。

乾隆醒悟到自己的失誤,政策迅速轉彎,先通過拉攏和贊助穩住喀爾喀蒙古,再調集大批糧食,終於第三次出兵,剿滅了準噶爾的所有軍事力量。

留給乾隆的是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上百萬的人口,如何處理這個戰敗國家,成為乾隆新的難題。

從康熙35年至今,兩國已經打了70年,準噶爾部屢敗屢戰,表現出了極其強悍的頑強精神。即使內亂,清朝也花費3年才得以平定,這支蒙古,相對於東部的喀爾喀蒙古簡直堅若磐石。如果加以時間,準噶爾汗國說不定又會死灰復燃,危機大清江山。

為了徹底消除隱患,乾隆決定滅族,“總以嚴行剿殺為要。”

這一命令,不光針對戰爭征服的部落,連之前投降歸順的民眾都在其中。準噶爾汗國的和碩特部早在戰爭開始就歸順大清,首領沙克都爾曼吉帥本部4000多戶牧民投奔了清軍。

清朝將軍雅兒哈善使用計策,屠滅了和碩特部。首領沙克都爾曼吉死的很慘,據說他喝醉之後脫光衣服呼呼大睡,清軍闖進來都沒醒,他的妻子從夢中驚醒,赤身裸體撲到丈夫身上為他擋刀,兩人均被亂刀砍死。

情況彙報給乾隆,乾隆不光沒有責怪,甚至嘉獎雅兒哈善“辦理甚屬奮往,著照軍功議敘。”

在乾隆的導演下,慘絕人寰的悲劇在天山南北拉開序幕。

04 禍兮,福兮?

乾隆22年起,大清將軍城袞扎布、兆惠領兵7000,開始剿滅準噶爾諸部。沒有敵方軍事力量的阻礙,這支軍隊如打獵般,剿滅牧民和農民數萬。在滅絕平民的行動中,男丁一律處死,女人和孩子分給官兵為奴,很多人在運回內地途中餓死病死。

為了從容滅絕準噶爾的人口,清軍頗費了一些心思。在地廣人稀之處,如果遇到蒙古人,當即就可殺掉;如果大批牧民來降,不要立刻剿殺,而是分批運往內地,再全部處死。

直到乾隆23年以後,西蒙古諸部餘眾逃到山谷叢林之中,還是沒有逃脫屠殺,準噶爾汗國四部,除了杜爾伯特部投降的早,且一直沒有反叛,其餘三部幾乎全被殺掉。

這次大屠殺的死亡數字估計在百萬以上。多年以後,龔自珍途徑準噶爾舊部,仍能看見“(廣闊區域)無一廬一帳,皆戰爭所滅”。

殘酷的種族滅絕政策,給蒙古人帶來深重災難,卻讓中央政府牢牢把握住了新疆這片廣大的區域。為了填補空白的土地,從乾隆中期起,各地遷移人口到新疆,包括吉爾吉斯人,哈薩克人,柯爾克蒙古人甚至東北部的高麗人,從此新疆再無一支佔優勢的少數民族力量。因此縱清一代,新疆沒有強有力的反抗行為,即使同治年間左宗棠平定新疆時,也不過是沙俄支持下的多股不同反抗勢力,因為多民族之間並不融洽的關係,比較輕易的就被中央政府各個擊破了。

如果準噶爾蒙古沒有被滅族,在清後期衰落之際,新疆肯定會再次反叛,重建準噶爾帝國,而衰落的中央王朝能不能掌控這塊土地是個大大的未知數。

而且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說,這也是中國控制西域的最完美結局。從西漢開始,西域就是中央王朝的努力目標,但即便漢、唐、明三個大一統朝代,其中央政權也很難在西域立足,建立的都護府都沒有超過百年。

直到乾隆滅絕了這片草原上最強悍的民族,才真正建立了穩定有力的統治。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對新疆的掌握也非常牢固。這近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能夠維持200多年的穩定控制,應該說很大部分歸功於乾隆時期對準噶爾蒙古的種族滅絕。

種族滅絕,是清(包括漢族)對一個民族的人類犯罪,但從現在的漢族統治角度來看,卻是萬年的功勳。

歷史有時就是這麼弔詭。


分享到:


相關文章: